你知道吗?古代的“我”不是我,而是一种杀人兵器,从戈,与“伐”、“戟”等字形相似。盛行于殷商至战国时代,后来不知怎地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古今词义相差甚远。
ADVERTISEMENT
世界上最动听的3个字,应该就是“我爱你”了。汉语的“我爱你”由主谓宾构成,但日语和韩语的“我爱你”却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只需说“爱してる”或“사랑해”,对方便能get到你的意思。
英语的人称代词纯粹而无机质,主格的我就是I,爱就是Love,你就是You,没有变位变格阴性阳性之分,直截了当,难怪成为国际通用语。
日语的人称代词特点在于角色意义比较强烈。以“我爱你”为例,就算没有第一和第二人称也不影响其内涵,无须你呀我的明明白白说出来。
汉语的“我”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人称代词,称谓在不同时代因社会地位身分尊卑而有所不同。比如古代君王自称朕、孤、寡人;平民百姓自称余、予、吾、在下、小人、草民,加上其他地区方言如俺、侬、阮、偶、𠊎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日语的“我”也琳琅满目,信手拈来就有“私、僕、俺、拙者、己等、吾輩、自分”等,常看动漫或日剧的人也被搞得七荤八素。最通用的是男女老少适用的“私”;“僕”是男性用语,如村上春树笔下的男主人公就常以“僕”自称。“俺”也是男性用语,语感略为傲慢。现在连女生也开始以“俺”自称,男女界线似乎日渐模糊。“拙者”、“己等”、“吾輩”都是古风的第一人称,如夏目漱石的《吾輩は猫である》(我是猫)就是一例。关西女孩爱用“自分”,日剧《未解决之女──警视厅文书捜查官》的女主就常把“自分”挂在嘴边。
日本文学中有独创的“私小说”体裁,亦称心境小说,多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代表作有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三岛由纪夫的《假面的告白》、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
我想起日本学者金水敏提出的“役割语”(角色语言)概念。在他的著作《虚拟日本语──役割语之谜》(Virtual Japanese: Enigmas of Role Language)中,列举许多角色语言的相关例子,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和动漫影视的自称词和句末语气词,令人深思语言的本质问题。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1952~)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一开头就抛出“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哲学命题,让我联想起马太福音16章的两节经文。耶稣问门徒:“你们说我是谁?”大使徒西门彼得从天父得到启示,于是准确地回答“你是基督,是活神的儿子。”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倘若你的答案和彼得一样,恭喜,你得救了。”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