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养生

|
发布: 11:00am 03/06/2022

养生

周志辉

食在安心

鸡肉

鸡骨头

血色

鸡肉熟不熟

【食在安心】周志輝/雞肉只要充分煮熟 雞骨帶有血色並無安全疑慮

作者:周志辉

大家在吃雞腿時,是否曾經試過吃到靠近雞骨頭時,看到骨頭表面、關節部位或附近雞肉呈現紅色或甚至滲出小量血水,這真的代表雞肉還未熟透,不能安全食用嗎?在調理雞肉的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判斷雞肉的生熟程度呢?在某些傳統的浸雞類粵菜中很常見,熟透的雞肉,剁開雞骨頭仍見,這樣的狀況下,又代表著什麼呢?以下用幾個短問答,解開大家對於雞肉烹調的疑惑。

ADVERTISEMENT

雞肉煮熟後,為何靠近骨頭的肉絲帶有血紅色?

煮熟的雞肉在接近骨頭邊緣處仍有些微血紅色,這未必代表雞肉沒有煮熟,而背後的原因可以從雞隻的宰殺過程說起。雞隻經放血後,仍會有不少血液會保留在雞腿骨中的股動脈和骨髓中,未能完全釋放。再加上現代的雞隻飼養會優先選擇快速生長、飼料換肉率高的肉雞品種,雞農將焦點主要著重在肉雞的肌肉量上,因此這些快速成長的雞隻就可能會出現骨骼鈣化不足,或骨質較為疏鬆多孔,尤其是幼雞。

當烹煮這類雞隻時,骨髓受熱膨脹,殘留於骨髓內的血紅素(血色素)就容易從骨縫中滲出,使得骨骼旁邊的雞肉摻雜血色,所以骨髓內容物的滲漏是造成雞肉呈現血紅色的主要原因,未必是雞肉尚未煮熟所致。除了幼雞,冷凍雞肉也特別容易看到類似問題,即使雞肉已充分煮熟,滲血情況也是時有發生。雖然在視覺和感官上會大打折扣,但只要能將雞肉烹煮到中心溫度達70℃或以上,即使看到雞骨旁邊的雞肉帶有血色,也是可以安心食用的。

如何判斷雞肉是否已經煮熟?

關於如何判斷雞肉是否煮熟,一般會看雞肉所呈現顏色,生雞肉在顏色上會呈現帶透明感的粉紅色。經過加熱烹煮後,雞肉中的蛋白質會發生變性,使得顏色從粉紅變白,透明感也會隨之消失。當大家可以輕易的從雞肉拉出雞絲,基本上就代表雞肉本身蛋白質完全變性,已經熟透了。另外,切開雞肉時,若看到貼著骨頭的雞肉依然呈半透明及粉紅色時,則代表雞肉仍未煮熟,需要繼續加熱把雞肉煮熟,才能安全食用。

一般來說,肉類要加熱到什麼程度才算煮熟,這個問題並無標準答案。除了微生物及寄生蟲等基本衛生與安全的考量,最普遍的因素應該是風味和口感。以牛排來說,三分熟(rare)牛排的中心溫度只有45-50℃(顏色為鮮紅色),五分熟(medium rare)則是55-60℃(淺紅色),當溫度升高到60-65℃(粉紅色),就已算是七分熟(medium)了。然而,與可自由選擇半生熟或全熟的牛排不同,有研究指出,雞肉有特定幾率會在生鮮切割等處理的過程中,受到沙門氏菌的汙染。因此,為求謹慎,依然建議在烹調帶骨雞肉時,稍微煮久一點,以策安全。


為何傳統上白切雞講究肉熟骨生?

傳統上,大家吃粵菜中著名的白切雞(或稱白斬雞)時,講究皮嫩肉滑、肉熟骨生,許多饕客更是喜歡帶有微粉紅色的雞肉,認為肉質嫩滑順口。上述的原因,不外乎是恰到好處的微粉色雞肉,在口感和鮮嫩度有較佳的體驗。然而,在雞肉調理的拿捏上,如果烹煮過久容易使肉質變幹且雞味流失,但烹煮不足又可能產生食品安全風險。

其實,只要烹調後的雞肉溫度能達到大約70℃,已經大可不必擔心細菌存在的問題。除了會影響消費者的感官,在食用上屬於相當安全,即使是骨頭剁開後仍帶血色也是沒有問題。不過,在禽流感橫行的年代,大多廚師還是會選擇將雞隻完全煮熟,確保食用者的安全。

【食在安心】周志輝,臺灣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榮譽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博士,德州農工大學食品加工碩士。
更多【】文章:

周志輝/喝鹼性水 無法改變體內酸鹼值 

周志輝/胡蘿蔔對眼睛有益 但未能強化一般視力 

周志輝/Omega-6脂肪酸不算是壞脂肪 適量攝取對維護健康同樣重要   

周志輝/食物與青春痘關聯會因人而異 保持皮膚清潔更重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