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教曾经历不同时期的发展,即最初的吠陀教(Vedaism,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中期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大约始于公元前800年),以及后期的印度教(Hinduism,大约始于公元前1世纪,而确立于公元后3、4世纪)。这同一宗教的不同名称,都是传承吠陀经典与文化,同时在后期吸纳其他宗教和地方民间信仰的内涵,延续至今。
印度教有3亿3000万个神祗的说法,从初期的自然崇拜到后期确立3大主神的论述,众神的地位在不同时期有所起伏。以自然神为例,最初主要的神为火神(Agni)、雷电之神(Indra)、风神(Vayu)、太阳系诸神(Adityas)等等;至于女神则有恒河女神(Ganga)、莎拉瓦蒂河女神(Saraswati,即辩才天)、黎明女神(Ushas)等。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女神与莎拉瓦蒂河女神是姐妹。
ADVERTISEMENT

印度教3大主神都有配偶:
(1)梵天与辩才天(Brahman & Saraswati)
(2)毗湿奴与吉祥天女(Vishnu & Lakshmi)
(3)湿婆与雪山女神(Shiva & Parvati)
印度教女神(Shakti/Devi)结合柔美、刚烈和法力,有专司和普遍职能,以3大主神的配偶为例,辩才天属于智慧女神,执掌智慧、辩论、语言、知识、诗歌、音乐、艺术、科学。
吉祥天女(在印度密教中称为莲花女Kamala)是印度教中的财富、幸福和美的象征,属于“财神”。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配偶,毗湿奴多次转世化身,吉祥天女都忠贞相随,因此被认为是好妻子的典范。当毗湿奴化身为黑天(Krishna)时,吉祥天女变成拉达(Radha);当毗湿奴化身为罗摩(Rama)时,吉祥天女变成悉达(Sita)。
雪山女神是雪山(喜马拉雅山)山神之女,女神中的大神,祥和与愤怒时各有不同的化身和名称;黑天女卡莉女神(Kali)、难近母(Durga)、断头女(Chhinnamasta)、荼积尼(Dakini)等,是雪山女神愤怒与刚烈的形象。


印度教另有10大女神说法,涵盖(1)黑天女卡莉女神(Kali)、(2)度母(Tara)、(3)三城美女 (Tripura Sundari)、(4)宇宙之母(Bhuvaneshvari)、(5)畏怖女(Bhairavi)、(6)断头女(Chhinnamasta)、(7)死亡女神(Dhumavati)、(8)巴卡拉穆姬(Bagalamukhi)、(9)摩邓伽女(Matangi)、(10)莲花女(Kamala)。
供奉最多的女神是谁?
马来西亚印度庙中的女神,供奉作为主神者,以雪山女神的化身为主,尤其是黑天女卡莉女神和难近母;至于作为陪祀之神或寺庙装饰艺术的题材,毗湿奴和湿婆大神及其配偶都相当普遍。
黑天女卡莉女神是从难近母额头上化出来的女神,属于血腥女神;两者都是印度教性力派的主神。就如同湿婆,黑天女有第三只眼,青面獠牙、红色长舌、凌乱的头发以毒蛇为装饰、以童尸当耳环、以头盖骨当杯子生饮人血、一手拎着恶魔的头颅摇晃,血水直流。


传统上难近母被认为是雪山女神的凶狠化身,甚至比男性更加威猛、骠悍。难近母大战天神都束手无策的牛魔王阿修罗马希沙,并砍下后者的头颅,是广为传颂的印度神话。
实际上,马来西亚印度庙所供奉的主神,数量最多的当属来自南印度(特别是Tamil Nadu邦)原乡的斯里摩诃玛莉雅蔓女神(Sri Maha Mariamman,简称Amman),这是非雅利安传统的民间信仰。Mari是“雨水”的意思,而Amman在淡米尔文中是“母亲”。这位女神专司雨水、农业和妇孺。有些印度教人士将她比喻为华人民间信仰的观世音菩萨。
印裔同胞漂洋过海来到新天地,没有忘记把原乡的神明带来保佑新生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关于印度教殡葬文化的内涵与仪式,《金翅鸟往世书》(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书》(Skanda Purana)等经典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规范,本文简述几个要点。
葬礼中的家属祭祀
往生者的儿子、孙子、曾孙,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参与祭祀仪式。丈夫可以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亲可以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没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亲更早过世,则其亲属可以替代进行祭祀仪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儿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经期的女儿或女性亲友,不得参与祭祀仪式。年龄在5岁以下的孩子无需到墓园或火化场。
灵车
在灵车离开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则女性亲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孙子,以逆时针方向绕灵车三圈;往生者的遗孀必须以纱丽布(sari)遮脸。灵车行进途中,一路上洒芝麻和米粒,作为向途中的精灵借路。
灵车必须以椰叶或芒果叶等装饰。每一片椰叶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类似向下的箭头。若是办喜事,椰叶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灵车到了墓园或火化场,棺木下车时,往生者的脚部方向先进入,表示往生者告别世间。若是墓园或火化场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园守护神),在墓葬或火化仪式前,必须先祭拜此神。不论土葬或火化,由家属决定;但是两岁或以下过世者必须土葬。

葬礼用的小土瓮(Kollik kudam)
这个小瓮,土制,大口,以椰树的茎制成绳索,绑成3条,方便提携。小土瓮的用途是带火种到墓园或火化场,作为点燃火化遗体的柴堆;小土瓮也可以盛水。

土葬仪式
进入墓园时,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墓穴3圈,将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边,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阎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参与献米仪式,即将米粒象征式给往生者喂食三口,然后将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亲友可以轮流进行献米仪式,然后洗手,再把手擦干。主持葬礼仪式者最后献米。此时可以解开原本绑着往生者拇指和脚趾的绳索。遗体必须转向侧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仪式者必须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将泥土推进墓穴,前后3次,其他出席者接着跟着这么做。墓穴填满泥土后,主持仪式者站在坟墓前方,左肩扛着小土瓮,右手拿着檀香木,以逆时针的方向绕着坟墓走3圈,然后回到原点。
主持仪式者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小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后,主持仪式者必须跪在坟墓的前端,脸朝向南方,然后将右手拿着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头部的位置。
仪式完成后,主持仪式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主持仪式者,并带离现场。主持仪式者不得回头看坟墓,此人在进入家门之前,必须先沐浴。
在火化场的告别仪式
到达火化场时,往生者的脚步方向先进入,抬棺木者以逆时针方向,绕火葬柴堆3圈,将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头部面向南方,此时将棺木的盖移开。若是采用现代电炉或煤气炉火化,就没有绕柴堆3圈的仪式。
主持点燃柴堆仪式者,左肩扛着一瓮水,右手拿着一支火把,以逆时针方向绕棺木3圈。每经过一圈,出席丧礼者就用刀把土瓮刺破一个洞,让水流出来,如此进行3次。以刀刺破土瓮,代表割舍,往生者的灵魂不会跟着回家。
往生者的儿子或近亲负责点燃火葬的柴堆。当柴堆点燃后,点火者的近亲就用一块布遮着点火者并带离现场;点火者不得回头观看燃烧的柴堆。

火化后捡骨
火化后捡骨时,必须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将捡起的骨放进土瓮中。所捡的骨必须包含9个部分,即头部、双肩、双膝盖、双脚踝、双脚,象征完整的一个人。
装骨的土瓮之口用黄色的布包着,然后带到河边和海边,拿开包扎土瓮口的布,然后点燃油灯、诵经。原本主持仪式者把土瓮放在左肩,走向水中;当水位达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瓮者必须沉入水中,让土瓮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后回家,不得回头观望。
葬礼结束后返回家里,门前要事先准备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叶子,另外再准备一条铁支(ulakkai)横摆在家门前。家属进门前必须洗手、洗脚、洗脸、洗口,然后跨过铁支;亲友也遵照类似做法。根据印度教的说法,铁支能够阻挡从墓园或火化场尾随的精灵。
延伸阅读: 陈亚才/浅谈印度教殡葬文化 陈亚才/屠妖节与正邪意识 陈亚才/来自印度原乡的地方守护神 陈亚才/认识印度教经典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