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希望社会变得更好,但社会那么大,要改变不是容易的事,也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个社区开始,让社区变成有温度的地方。
大专青年有知识、有理想,他们能为社区做的事情可多了,问题是什么样的社区参与,能够为社区带来更多的力量?
ADVERTISEMENT
你是否发现,近几年很多沉寂一时的小镇好像变得热闹起来,又或一些闲置空间被改造得很有故事,一扫之前的暮气沉沉?
近年我国很多地方,从大至城镇,小至住宅区都在谈“社区营造”。也许你我是近几年才听说社区营造这个概念,但元生基金会执行长陈亚才说,很多国家其实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谈社区营造,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家当中,日本最早提出社区营造这种概念,也就是设法让居住生活的地方变得更宜居、更安全,并且把社区特点发展起来。
为什么要谈社区营造呢?他说,这是因为早期日本一些地方就像我国现在的许多华人新村,变成只有老人和小孩,大多数年轻人都到外地谋生去了,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回乡。社区营造的目的,无非就是要活化社区,为沉寂的社区注入活水泉源。
至于要如何活化社区,他说方法其实有很多,除了景观美化这种比较简单的做法,还可以活化再利用闲置的空间,或者做田野调查把社区历史整理出来,又或是发展社区的产业特色。
运用专业知识贡献社区
活化社区,或者说投入社区好了,其实是每个人包括大专青年都能够做的事。他们参与的社区未必要是自己的家乡,可以是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地区,或是任何一个他们即便不在那里生活,但认为值得关注的地方。
董总会务与组织局现正主办2022年大专青年“从土地发声”社区参与计划企划征集活动,对象是有理想的大专青年。陈亚才是此活动的评委兼导师,其他导师兼评委包括UCSI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助理教授张集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何启才,以及2014年“看见十八丁”社区艺术嘉年华总策划与总协调庄白祺。
陈亚才记得1980年代,本地许多大专生都会下乡服务,从中贡献也从中学习。如今大专生下乡服务的情况也许不再普遍,但他们依然透过其他方式投入社会发展,例如建筑系学生运用建筑学知识为社区打造小型图书馆,又或者像中文系学生走入社区做田野调查。
早在2015年,张集强带领一群建筑系学生到霹雳州十八丁渔村,将一间当地人称“角头间”的双层板屋,改造成多功能用途的公共空间。另一个比较近期的例子是2020年,UCSI建筑系学生得知吉隆坡克拉末花园的居民想要一间图书馆,于是他们发挥专长,先在大学实验室打造图书馆的建筑部件,之后再花8天时间在现场组装。这间图书馆不仅让当地孩童有个舒适安全的阅读空间,还可作为活络周边邻里的据点。
马大中文系学生过去几年也积极走入社区,例如到吉隆坡茨厂街为老商贩做口述史料采集,以及为老店屋留影。何启才大约5年前接手马大中文系的社区参与计划,当时候的学生选择到雪州沙登新村做文化绘图,“我们同学走访了大概两千家房子,沿街记录屋子的外形,也敲门访问当地居民。”之后另一批学生选定雪州加影这个地方,协助乌鲁冷岳文物馆登记文物,还有协助当地一个新村设立社区图书馆。
上述仅仅是UCSI建筑系和马大中文系的例子,大专青年能够为社区贡献的事情实在太多,例如庄白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底大水灾发生之后,一群义工在“KakiRepair”的号召下,前进重灾区免费为灾民维修家电。香港也有一个类似的组织,叫“维修香港——关怀社区服务队”,这个服务队结合了社工、学生和维修师傅,透过探访和提供维修服务,关怀社区内的弱势社群,这些实际行动往往才是居民最需要的帮助。
对于大专青年能够为社区做什么,她觉得除了要看社区有何需求之外,也取决于大专青年的兴趣和专长是什么,比如如果兴趣是讲故事,那么能不能定期到社区的老人院给老人讲故事?或者如果专长是舞蹈,那么能不能到学校去教跳舞?总之,社区参与并没有一套公式,最重要是所做的事情能够让社区的人产生共鸣。
经营社区需要人缘
庄白祺长期在社区深耕,也参与过例如救救白小这种全国瞩目的社区运动。根据她的经验,要在一个社区深耕,不是说要进去就能进去,必须看当地人有没有意愿让你进来,又或者有可能他们愿意让你进来,但他们的想法跟你的愿景不一样。因此,要走入社区必然需要跟在地居民达成共识,这方面肯定要下很多功夫。
至于要怎样迈开第一步,她认为首先是要找到对的当地社团来合作,比如村委会、会馆或神庙。接下来,提出的计划不能过于宏大到社区的人觉得根本做不来。像她当年在十八丁筹办艺术嘉年华,给二十多个社团写了信,结果没有一个社团愿意支持,理由是艺术对他们来说太抽象。她之后大费唇舌向他们解释了很久,才终于有社团愿意合作。
做任何社区计划,她觉得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只要关系融洽,很多事情便会比较好办。而所谓的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人缘,她说:“有时有些人来到我面前,很快的我就知道这个人不能做社区,因为他没有人缘。做社区是需要人缘的,但即使没有也不表示他就不能为社区服务,因为比如他是喜欢默默为社区画图和拍照的人,那他也算是对社区有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对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来说,蹲点很重要。陈亚才表示,蹲点是取得互相信任的基础,当互动融洽,社区的居民才不会觉得那些进来的人是在制造麻烦。
至于经费,这对于年轻人尤其在籍大专生来说确实是个问题,不过庄白祺的忠告是,“如果以钱为出发点来办活动,你一定永远办不到。可是如果你有心去办活动,你就会想办法去找钱。总之不要想先找到钱才来办,而是先提出计划再来找钱。”总括一句——“就是不能等榴梿掉下来。”
以社区为起点 实现家国情怀
董总这次主办的“从土地发声”社区参与企划案征集活动,将目标锁定35岁以下的大专青年。陈亚才说,这是因为大专青年对未来总有很多想像,“我们希望大专生从社区作为一个起点,去落实他的理想和家国情怀。”
如今大家都在谈永续发展,但在谈永续发展之前,必须先经历从无到有的这一段过程。他说,这次的企划案征集活动鼓励大专青年自由构想,评委将选出10份具有创意和当代意义的企划案,之后会有工作坊,导师将协助参与者把企划做得更完善,最后当然希望这些企划案能够落实。
创意很重要,因为以壁画为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槟城出现《姐弟共骑》壁画之后,全国到处好像都有壁画,几近泛滥的程度。陈亚才说,当模仿的人太多且模仿的速度太快,创意就会渐渐流失。但这不表示从此就不能画壁画,而是如果真要画壁画,事前必须考虑壁画的主题、色彩等元素是否跟当地的建筑相容,又或者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创意。
社区参与——大学必修
现今许多大学都很重视大学生的社区参与,比如马大就响应教育部提倡的“马来西亚服务学习—大学社会服务”计划(SULAM),把社区参与列为一项一学期的课程,而且是必修学分,学生通常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完成这项课程。
何启才说,关于社区参与,大学在给予培训时提到,“你可以去办沙滩拾垃圾活动,但不是你去拾垃圾,而是你带当地人去拾垃圾。拾了垃圾后,你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拾垃圾,不是办完活动拍拍照就离开,其实还可以延伸到环保议题。”这一点说明了真正的社区参与,应该是要让社区的人都参与,不应该只是流于形式,或热闹过后却什么都没留下。
大专青年有的是专业知识跟技术,张集强说,他们可以从自身的专业背景去思考,如何运用专业去创造一些事物来改善人与人的关系。不过只有知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想法和社会能力。“当我们做社区,考验的就是这三点。”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