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两大经典:《罗摩衍那》(Ramayana)和《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
《罗摩衍那》属于伶工文学,最初是口耳相传,没有写本,后来才成书,因此出现的版本甚多,相传是蚁蛭(Valmiki)所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间;时间拉得那么长,实际上反映无从精确地说明著述或整理的时间。全书7篇,即〈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以及〈后篇〉,旧版本总共有2万4000颂(Sloka),1960年出版的新校本则有1万9000颂。这部史诗总共有两千多种手写本,五十多种梵文注释,有各种语文的翻译本传世。
ADVERTISEMENT
《罗摩衍那》故事的核心是罗摩(Rama)不愿与同父异母的弟弟争夺王位,选择自我流亡14年的曲折经历,最终打败恶魔罗波那(Ravana),主要得力于神猴哈奴曼(Hanuman)及众猴的支援。
神猴哈奴曼协助罗摩打败十头魔王罗波那,救出被后者绑架的悉多(Sita)。罗摩带着妻子悉多和弟弟罗什曼(Laksman)及众人,从罗波那的楞伽国(Lanka,今斯里兰卡)返回北部的阿瑜陀国,过后登基为王。
罗摩打败罗波那的故事,是“十胜节”(Dussehra)和屠妖节的神话来源之一,象征正义战胜邪恶。这则神话也是印度庙装饰艺术的题材,通常以壁画或雕塑的形式出现。
三国中的神猴
印度有《罗摩衍那》和哈奴曼,中国有《西游记》和齐天大圣孙悟空;而泰国则有《拉玛坚》和哈奴曼及由著作衍生的“孔剧”。换言之,哈奴曼的神话和形象跨越时间和空间,在3个不同的国家有相关著作和神猴出现,有脉络可寻,但故事内容各有不同。这些著作及其代表的神猴,是宗教、节庆、寺庙艺术的重要题材;是戏剧、舞蹈、电影、皮影戏、文学的重要泉源。
中文读者对《西游记》和齐天大圣孙悟空并不陌生。《西游记》是中国明代神魔类章回小说,全书五十多万字,一般认为作者是吴承恩。书中描述唐三藏与3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往西天取经,遭遇各种稀奇古怪的事迹和艰险的挑战,最终还是如愿完成取经的目标。这部章回小说流传甚广,历久不衰;近年来拍成电影、电视连戏剧,更将《西游记》和孙悟空普及化。
泰国的《拉玛坚》(Ramakien),即“拉玛的故事”,参考《罗摩衍那》编写而成,有多种版本,最早出现在宫廷的剧本,大约是在泰国文字出现的素可泰时代(13世纪前后)。曼谷王朝拉玛一世在位时(1782-1809)主持整理和编写了诗体剧本,主要沿用《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全诗总共50,286句,是泰国所有诗体经典名著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史诗。后来还有其他版本刊行流传。
在泰国,《拉玛坚》通常是以歌舞剧“孔剧”的形式演出,全场只有舞蹈动作,配上音乐,没有台词;其动作源于印度,经改编后更加缓慢,每一个舞步都有特定步法,加上手势表达情意,所以又称哑剧。孔剧的演员分为4种角色:男主角、女主角、神猴(神猴哈奴曼及猴群)以及十头魔王罗波那;除了男女主角,其他都戴面具,所以也叫“假面舞剧”。
而哈奴曼、齐天大圣孙悟空也随着岁月的演变,从神猴变成猴神。吉隆坡十五碑Jalan Scott有一座猴神哈奴曼庙,兴建多年尚未竣工。华人民间信仰也有相关的寺庙供奉齐天大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