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专题

|
发布: 5:50pm 20/07/2022

柔佛

新教育

麻坡

NASA

火星

柔佛麻坡

陈薇萌

重力助推

NASA副首席技术专家陈薇萌:学习东西,不要害怕发问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何正圣
NASA副首席技术专家陈薇萌。

几个月前,本地媒体争相报道一个人物,并且喻她为“大马之光”,连苏丹也发文予以表扬。不过,这位大马之光为人低调,当时媒体掌握的信息不多,连她的中文名都不知道,只知道她在柔佛出生,目前是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的副首席技术专家。

日前,这位大马之光回到国内出席国际研讨会,【】捉紧机会跟她做访问,了解她当年如何到美国加入NASA,以及在NASA工作三十多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ADVERTISEMENT

她叫(Florence Tan),其经历有如好莱坞电影《关键少数》(Hidden Figures)中,那些默默对太空探索出一分力的隐藏人物。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何正圣

陈薇萌(右)到拉曼大学主讲“航天任务的冒险与重力助推”,主持人为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左)。
陈薇萌身穿NASA T恤,分享她如何从麻坡一个平凡小孩到成为NASA工程师的经历。

陈薇萌上一次回来马来西亚已经是12年前的事,她这次回来主要是参加国际地球科学和遥感研讨会,顺便安排了几场校园讲座。其中一场在吉打的讲座,有学生问道:“我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请问我该怎么样才能像你这样子?”这场讲座,她光是回答中小学生的问题就花了一小时半,虽然时间长了一点,但她心里其实很乐见学生有如此旺盛的好奇心。

另一场由拉曼大学举办的讲座,她的演讲主题围绕(Gravity Assist)。这里的重力助推有两层意义:一个是航天任务的重力助推,又称重力弹弓效应;另一个是她现实生活中的“重力助推”如何成就了现在的她。

小时看《星际迷航》,想当航空工程师

来自柔佛麻坡的她,父母都是老师,他们跟传统华裔家庭一样,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父亲为了把钱留给孩子读书,鞋子破了也不舍得换新鞋,只盼4个孩子(陈薇萌排行第二)都能上大学。

小时候,她的最初志愿是当老师,可是她父母希望她比他们更成功,所以她想成为教授。不过自从她在电视看到《星际迷航》,她的志向有所改变,希望成为航空工程师或电机工程师。

她人生的第一个“重力助推”出现在她小学的时候,当时她的邻居免费帮她补习,她成功以优异成绩进入关丹玛拉理科初级学院(MRSM Kuantan),从中一读到中五毕业为止。至今她依然很难忘那段岁月,例如体育课包括学游泳,学生每年都会呈现音乐表演,老师也很放心让学生做各种化学实验……总之,中学岁月对她个人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也因为玛拉贷学金,她得以到美国留学。

她在18岁左右离开马来西亚,先是在西密歇根大学求学,一年后转入马里兰大学完成本科学位,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她和NASA的缘分始于1985年,当时她就读大三,到NASA旗下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实习,面试她的科学家知道她懂电磁理论,其中一道问题便要她导出马克士威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但是真正了解这个方程式的人其实不多,而她竟然做得到,因而受NASA雇用,1986年大学毕业后在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全职上班。

陈薇萌的讲座重视观众参与,她邀请观众排列成太阳系行星,好让大家对地球与土星的距离有个概念,以此理解卡西尼—惠更斯号(Cassini-Huygens)的任务有多艰钜。卡西尼—惠更斯号是她参与的其中一项计划,此太空探测器于1997年在地球发射升空,在重力助推的效应下,2004年才抵达土星轨道。

最难任务——为探测的好奇号建“鼻子”

她目前在NASA总部上班,之前在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工作了32年,总共设计和建造7个质谱仪,这些质谱仪有的是到火星执行任务;有的是到土星;还有的是到土卫六(泰坦)和月球。

如果要说最艰难的任务,她认为从技术上来说,是设计和建造火星样本采集分析器(Sample Analysis at Mars, SAM)。当年她被赋予领导重任,为探测火星的好奇号建造SAM,SAM犹如好奇号的鼻子,在火星上负责采集和分析样本。SAM的精密度不在话下,她还必须确保SAM的每个零件到了火星能够正常运作,而好奇号经过了10年,如今依然在火星上执行任务。

在NASA的这些年,她得过NASA卓越成就奖和多个特别贡献奖。她对NASA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工程技术方面,她还成功为NASA女性员工争取权益,例如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在1990年代设立第一间哺乳室,她便有着很大的功劳。

关于哺乳室一事,起因是她在1994年怀孕,当时她希望办公室里有个空间让员工挤奶,但她的上司没有很支持这项建议,她也唯有默默认命。直到隔年有一位女同事怀孕,她心想“不行,这已经不是我的事而已,还关系到其他女性。”因此,她串联其他同事,成功促使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在1990年代末设立哺乳室,而且自此以后,哺乳室已变成NASA里的基本设施,这段往事不禁让人想起好莱坞电影《关键少数》(Hidden Figures)中,那些勇敢为性别和种族议题发声的NASA员工。

陈薇萌在NASA的资历超过30年,工作以外的她热爱攀岩和定向运动,而且是位瑜伽老师。(受访者提供)
陈薇萌面前的金色仪器,是她带领团队为好奇号建造的火星样本采集分析器(SAM)。(受访者提供照片)
好奇号火星样本采集分析器(SAM)。(受访者提供照片)
陈薇萌(左)在NASA与许多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并肩作战,她不认为这里存在玻璃天花板,至少在她工作的这三十多年里,不因性别、宗教、年龄等因素受歧视。(受访者提供照片)
每项航天任务必然涉及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图为陈薇萌(右二)与同事兴奋见证SAM顺利抵达火星。(受访者提供照片)
陈薇萌(后排右三)在关丹玛拉理科初级学院完成中学教育,之后凭玛拉贷学金到美国留学。(受访者提供照片)

工作、家庭和进修之间取得平衡

说到《关键少数》,这部讲述NASA的电影她当然懂,但这电影的时代背景是1960年代初,跟她进入NASA的1980年代相去甚远,所以她没有像电影主角那样,因为性别和肤色而受到刁难或歧视。

如果要说她人生中的重大考验,那就是有一次攀岩的时候,她从高处掉落受伤,后来花了5年做物理治疗和瑜伽才渐渐康复,这个经历让她深刻体认到照顾好自己身体是多么重要。

她的另一个考验,在于如何在工作、家庭和进修之间取得平衡。她的丈夫同样是NASA工程师,夫妻俩育有两个女儿,她当年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全职工作,还要确保航天任务丝毫不差,那段日子不可谓不辛苦。无论如何,她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很大的决心,你就会找到办法。”

不明白就问,别期望突然开窍

在NASA工作是许多人的梦想,她说要进入NASA工作,未必要是主修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毕业生,因为NASA需要的人才不只是科学家和工程师,NASA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比如能够透过文字和图像去解说航天计划的人才,以及擅长分析成本和做采购的人。她本身曾经给过一位年轻人机会,这位年轻人十六七岁就拍出一部长篇电影,而且懂得写程式,她心想这么有才华和毅力的人应该会是NASA需要的人才,于是给了这个年轻人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近年全世界包括马来西亚政府都在推动STEM教育,她认为好奇心对STEM的发展至关重要,这让她想起早前在吉打的那场讲座,中小学生排长龙等着向她发问,反观在大学的讲座,提问的学生才寥寥几人,此等反应让她相当惊讶,不解那些学生到底是害羞还是真的没有疑问。

有一点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想要学习一样东西,无论是科学或其他科目,你终究会想要知道根本原因,想要问‘为什么’和‘怎样’。尤其数学,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而你又不去搞懂的话,千万别期望明早醒来会突然开窍。如果你不发问,今天你不懂,明天也不会知道答案。”她希望年轻人不要害怕发问,如果还在学校求学,就应该把握向师长请教的每一个机会。

她离开马来西亚已有三十多年,不敢评论马来西亚现在的教育,但她强调她在关丹玛拉学院求学的那个年代,学风非常自由,师资也很优秀,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跳脱传统框架思考,是这样的教育造就了那个勇于追求学问的她。

贷学金成了家人的“重力助推”

说起来她其实很感谢马来西亚政府,因为政府当年的那笔贷学金让她无后顾之忧到美国留学,而且她还有余裕把工作赚的钱存起来供弟弟升学,所以那笔贷学金不仅改变她的命运,也成了她家人的“重力助推”。

在航天动力学中,所谓重力助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引力来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节省燃料、飞行时间和航天任务成本。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宇宙转向渺小的人类,其实每个人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机遇,这些机遇若把握住了就是一股助力,把我们推向星辰大海。

她鼓励年轻人寻找自己的“重力助推”,看看周围哪些人值得学习,也许那些人将会是推自己一把的贵人。而一旦自己成为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给予别人重力助推”,还有回馈社会。

回望她在马来西亚求学的那个年代,本地大学就只有那几所,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学府,所以照理说现在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她呼吁年轻人要好好学习,因为没人知道机会会在什么时候降临,就像当年谁料到她去应征NASA工作,面试官竟然会问她马克士威方程式的问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