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办活动,要办得有“礼”,办得有“温度”。不好只剩下制度和套路。出了问题,就一再强调不是自己的错。这样办活动就没意思了。
ADVERTISEMENT
这是一篇会“离题”的讲“礼”。不是要挑拨离间。上善若水。国人比较欣赏黄智勇,不是因为他的球技有什么过人之处或杀球有多猛,而是他谦虚,常常头低低,却很上进。
辩论员、学生的成长和学者的养成,也是一样的道理。面对学阀、学霸和“辩霸”,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不过,讲到“敬鬼神”,也就想到“礼”。什么是礼?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已出现,原本是指祭神、敬神之礼,后来引申为是表示“敬意”的通称。以礼相待,要带有诚意和敬意。而之所以要“送礼物”,原亦是要表达敬意,而非为讨好、贿赂。
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中国学术导读(经史)课,《论语》组的学生呈现很不错,给了A的分数。学生很有巧思做了以下有问题导向的讲课设计:孔子追求富贵吗?孔子挑食吗?孔子歧视女性吗?孔子收学生有收学费吗?等等,吸引大家的听讲兴趣,从《论语》看孔子。
其中,孔子收徒有收学费吗?有,要“束修”。束修是什么?有说是肉乾,也有人考证说不是。但不管是什么,所谓的束修,其实就是负担不会太重的一个礼的形式。
是的,华人社会礼多人不怪,所谓礼尚往来。关键在送礼以及“礼”与“貌”的形式,你知形合一了没有?我们常说华校生要有华校生的样,多少还是要在乎一个“礼”字。礼的行使,不应是虚伪或虚荣心,更不是功利心。但基本的礼,你要有,虽是形式,也得行之自然,发自内心和诚心,并带一份敬意。这种礼之心之所发,在互动中是可以看出来,也可以温暖人心。
日常生活中若是缺了礼,读再多圣贤书,考试再高分,也是白读白考。官位和权力再大,也是让人感慨。又如你功课好,能力强,被学校重用,常要因办活动而在上课时段需“外调”服务。要“离席”时,是不是也要礼貌的“小小声”打个招呼才离开呢?这是基本之礼。
再来,若是办活动,邀请人来演讲,基本之礼要有。不好邀请之前积极主动,人家帮了你,讲完后,办活动的筹委好像“功成身退”,没了后续。最基本的,你总要在谢谢主讲人之余,有演讲经费的,事先要讲好;没演讲经费的,事先也要跟主讲人说明,但至少在演讲后多少要有一点表示,一封致谢函,或用心设计一张小书签,或看看系里团里学校里有没有一些出版刊物或小纪念品,申请后包个小礼物。不用花钱。这也就“礼轻情义重”了。大家了解,也开心。就是不好“毫无表示”,会前会后两个样。
同学们常常很害怕“请不动”老师。这是自己吓自己,关键在诚意。例如如果是母校宽柔中学校本部请我演讲,以往我一般是不收演讲费。但主办方不好跟我说是不是可以“免费”?没有这种事。我知道华社办学不容易,但你也不好贪我是免费的就这样要求。就算你不说,我也是会把演讲费“反捐”母校的。只是办讲座应有的程序和演讲费还是要签领,这是基本之“礼”。不然你把人当什么了呢?
一些学生团体也害怕,某某人“请不起嘞”!其实不用担心。凡事“量力而为”,我的演讲费收过四位数的,也收过国中华文学会一直说抱歉塞我一个小红包,回家看是20令吉车油津贴,却很温馨。老实讲,你再没有经费,基本之礼还是要有,一封谢函一张温馨小卡片,都是礼。就不好“装傻”,假假不知应有讲座费和致谢这回事。即使半打或一打红色原子笔,也是会让像我这样的主讲人很开心的,因为真的很实用。致谢也好,见面礼也好,就当个交朋友的网络机缘。讲交情,所谓“缟纻之交”,各献己所贵,而不是以其“市价”看贵重。
简言之,办活动,要办得有“礼”,办得有“温度”。不好只剩下制度和套路。出了问题,就一再强调不是自己的错。这样办活动就没意思了。读书辩论打球、比赛输赢、做学问,也是一样。温情和敬意,很重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