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地方DNA

发布: 7:00am 15/08/2022

十八丁

五条港

地方DNA

卓衍豪

天空之镜

旅行团

老港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作者:卓衍豪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十八丁炭窑外的运河可以见到刚刚卸下红木的作业船。

榴梿,因为是季节产物才更显矜贵。

生产过剩的年代,越是不容易获得、越是需要等待的,越能勾起别人的欲望。

ADVERTISEMENT

限时限量,永远是吸引力的源头,因此,季节性物产总有挤破头排队的人龙,节庆送礼的市场总是找得到爆品的踪迹。我探访过马来西亚不少地方,对于非节庆类型的限定风景格外着迷,甚至觉得应该以此作为行销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很少人真的会如此操作。

我以农历初一、十五前后3天的大涨潮、大退潮这段期间,潮间带的风景变化为例:

●“

沙沙兰外海的“天空之镜”还默默无闻,甚至还没有被称为“天空之镜”之前,历代渔夫已经发现这处海浪过境会被卷起大浪的海域,每个月总有几天会冒出水面变成一座“岛”(其实是沙洲),因而称之为“打浪岛”。短暂浮出水面的沙洲上能见到许多原来在海平面以下活动的生物,是一座活生生、可以登陆的海洋教室;只可惜视觉先行的年代,这些可以被设计成生态导览行程的景点,最终因为一小片可以取景的湿地,而放弃认识一片海洋的机会。

“打浪岛”在当地人口中还有一个英文名字,叫作Pink Panther Island。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七字辈,听过粉红豹卡通的背景音乐,可能就会对于当地渔夫的创意拍案叫绝;这是我在马来西亚听过,最妙的中翻英的案例;你不觉得“打浪岛”的来由,比起“天空之镜”有趣多了吗?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打浪岛”上可以发现的生物。

●七星捕鱼法

雪兰莪一带到霹雳外海的好些海域,有一种特殊的捕鱼方式――“七星捕鱼法”。这种利用“七星渔网”固定在海床上,靠着潮汐的推送收获渔产的方式, 是一种相对友善海洋环境的渔业,捕获的多是回流型鱼类。

渔夫在海上作业一个星期再返回陆地,每天按两次的涨潮、两次的退潮,以每6个小时为一个单位来分配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这种1个星期出海工作、1个星期休息的产业生态,在五条港演化成特殊的现象;在渔夫休息的那个礼拜,有些当地的小食摊只在这段人多的日子才会出现,形成了产业生态和当地美食的特殊季节性和地方性特色。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五条港靠着“七星捕鱼法”养活的虾米产业。

的海豚、的炭窑

老港坐落于十八丁广袤的出海口,这里除了是一座没有水电供应、盛产虾米的渔村,每逢大涨潮期间,这片咸淡水交接、拥有丰富红树林生态系统支持的水域,会吸引大量鱼类在此栖息、觅食,进而也吸引到海洋生物链较上层的海豚,偶尔也会在这段期间在此出没,形成让人惊喜的画面。

内陆的十八丁,紧邻马登红树林的近百座炭窑,这几年一直都是游客游览之地;但如果想要窥探运载红木的船只沿着运河停靠炭窑,卸下红木的特殊产业风景,也必须选择在每隔一周就会出现的大涨潮期间造访。

全马各地一定还隐藏了许多因潮汐而起的有趣景观和故事,它们藏在风土环境、产业生态、生活场景当中,因习以为常而不被发掘;将这些有趣的内容设计成“初一十五”配套行程,还能做成不同地方的系列。

因为不是想看就有,限时限量的“饥饿行销”,一定有办法创造话题和业绩。非常期待不久的将来,会有旅游业者愿意推出这样的游程配套,来佐证我的忆测。

卓衍豪/初一十五旅行团
老港外海出现的中华白海豚踪迹。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07/04/2025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是一段用味道、体验与记忆,敞开的峇峇娘惹时光旅程。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亲手料理,更能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魅力。

在槟城乔治市的一条老街区,有一扇门推开后,迎面而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段家族的记忆。这是一间没有大招牌、不讲求翻桌率的餐厅,但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是被邀请参加一场亲密的家族故事分享。

主角是骆先生,他虽然不是料理人,却是餐桌上的讲古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家煮的不只是饭菜,而是一道道来自家族的私房料理,背后藏着的,是峇峇娘惹家族的饮食记忆。“这些娘惹菜,是我祖母,也就是我祖父的第三位太太,跟另外两位太太在家庭料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料理。”骆先生一边上菜,一边解释。在峇峇娘惹的家庭里,妻妾之间会透过厨艺竞争家中地位,料理是同时获得宾客赞赏和先生芳心的重要手段。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一桌家宴,承载了一个家族的历史。

我多次带外国客人到访“娘惹小厨房”,不单纯只是因为这是一餐私房菜,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地方DNA转译的课程。最近带领云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在职专班来体验,跟几年前我初次到访时相比,增加更多让人惊艳的服务体验设计,从摆盘、仪式感、香草饭(Nasi Ulam)料理体验、品尝的家宴菜色,到骆先生透过家族故事的穿针引线,无不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富甲一方的峇峇娘惹家中,与每一道菜色、搭配的酱料、使用的餐具,以及受邀共餐的英国殖民地官员、马来贵族、泰国的贸易伙伴、华人的社团领袖相遇,感受一个时代的辉煌。

整个沉浸式体验的最后,并不是买单离开,而是骆先生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他家后院。那里有他亲手种的野姜花、帝王乌兰(Raja Ulam)等香草植物,也有一砖一瓦细心保存的娘惹风格老屋,从食材的来源到房子的格局,从娘惹妻妾之间的厨艺竞争,到他祖父与其他峇峇家族在居家门面、设计细节上的较量,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卓衍豪/一顿饭,吃出一个时代的缩影
饭后的导览解说,让人更能了解融合多种文化的峇峇娘惹族群。

在乔治市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里,“娘惹小厨房”像是一部默默播放的老电影,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一个时代的风景与情感。娘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IP,那是因为它让人看见几代的峇峇娘惹,如何把生活活成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活成一个国家多元共生、包融共创的缩影。

这样的一顿饭,不只吃饱,而是让人带着滋味与故事,回望自己的“家宴”、家乡。原来,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DNA,也可以浓缩在一场私房菜体验当中。“娘惹小厨房”不只是一间私房菜馆,更像是一座活的时光博物馆。没有展示柜,没有解说牌,只有一桌饭菜、一段段的口述历史以及真实、有温度的家居场景。当记忆被端上桌,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骆先生把“吃”这件事赋予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只有味蕾的享受。

离开“娘惹小厨房”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月光洒在典雅的马赛克磁砖墙面上,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香草饭的气息。这里不是观光手册上会出现的景点,却是让人一辈子记得的地方,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记忆的传承仪式,这一顿饭不只追忆过去的美好,更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延伸阅读:
卓衍豪/莺歌桌宴──一场连结产地与在地文化的宴席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岂止一顿饭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