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都应该尊重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切勿因为一己私念,攻击甚至诋毁司法。这不会对国家带来任何好处。
首相依斯迈沙比利为“大马一家研讨会:成就和希望”开幕致词时指出,政府计划加强国会和司法机构,并提呈让国家政治更健康的政治献金法。这是非常合时宜的举措,我国经历三年政治乱局,暴露出种种问题,是时候采取行动巩固民主体制,确保其顺利运行,发挥功能,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
ADVERTISEMENT
就政治层面而言,朝野议员联手通过了反跳槽法案。虽然这项法案未晋完善,无法完全杜绝跳槽,但仍能发挥一定功效,阻止政治青蛙如之前般乱蹦乱跳。此外,政府也准备在10月提呈政治献金法,一旦该法案获得通过,将可规范政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遏制贪污。在国会改革方面,首相已表明,政府将提呈国会服务法令。这将可赋予国会更大的自主权与独立性,更有效发挥制衡功能。
而司法改革,也是刻不容缓,尤其近期司法体系受到攻击,各方更应该确保司法的独立性,并捍卫司法的公信力。
司法体系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一道防线,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将能为社会提供保护,免受滥权之祸害。
我国在1988年爆发司法危机,司法机构受到重大打击。当时,连同最高法院院长敦沙烈阿巴斯在内的6名法官遭革职或停职,引起社会震惊。这场危机过后,司法体系的公信力备受打击。
摧毁很容易,建设却很难。罗马非一日建成,要建立司法公信力,需要漫长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可是一场危机的爆发,就足以把长年累月建造的公信力毁于一旦。
在司法危机之后,经历漫长年月,司法机构逐渐重建其形象和公信力,可是正当人民开始恢复对司法的信任,司法体系又面对了一波攻击。
近日,前首相纳吉涉及的SRC国际公司4200万令吉洗钱案进行最终上诉,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然而在这过程中,有者对司法体系发起攻击,更甚的是有网民在社交媒体向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东姑麦润发出死亡恐吓。这是法治社会不能容忍的行径,而警方也迅速采取行动,逮捕嫌犯。在法治社会,一切有法可依,不允许任何人使用暴力,伤害他人。
另外,也有政治领袖针对此案发表意见,抨击司法,对此,律师公会主席谢依琳说,如果是以尊敬的态度批评法官的裁决是可被允许的,但是律师公会强调的是,政治人物不应该对司法界发表诋毁性的言论,以破坏司法权威。早前,敦东姑麦润也表明,虽然包括政治人物在内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批评司法机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对司法机构或特定的法官进行毫无根据和粗俗的攻击,以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简言之,政治人物应该有所收敛,不要因为政治因素,而把矛头对准法官或司法机构。
如上述所言,重建司法公信力是一条漫长的路,如今还好不容易取得进展,不能再后退。各方都应该尊重司法机构的独立性,切勿因为一己私念,攻击甚至诋毁司法。这不会对国家带来任何好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在日益鼓譟、極化的政壇,我們不需要政治強人,而是更多如敦阿都拉般的“君子”——以德為政,以靜制動,以退為進。政治可以不需要喧嘩,領導力不靠權術與口舌,而是靠風骨、涵養與智慧。
我国第5任首相敦阿都拉周一晚间去世,享年85岁。
前卫生部长,阿都拉女婿凯里在社交媒体贴文证实此讯,阿都拉已于星期二在国家清真寺英雄墓园安葬。
据国家心脏中心文告,阿都拉是于星期天(13日)凌晨因呼吸困难送院,之后转入心脏加护病房。经院方全力抢救,但没能挽回;离世时,亲人陪伴在侧。
2003年10月31日,第4任首相马哈迪辞职,由阿都拉接过领导棒子,在2003年至2009年间担任我国第5任首相。
值得尊敬的政治领袖
阿都拉是一位亲民的领袖,国人大多亲切的称他为“Pak Lah”(伯拉)。他在2004年首次带领国阵出战大选,在当时219个国会议席中赢得198席,为国阵创下最好的选举成绩。
不过,随着时移世易,民心思变,在野阵营崛起;加上马哈迪因任内多项政策遭推翻而频频对Pak Lah开炮,导致国阵在2008年大选时,在222个国席中只拿下140席。阿都拉在2009年4月2日黯然下台,同时为2018年的改朝换代埋下伏笔。
阿都拉卸任后,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首相安华说,阿都拉是一位有伟大灵魂的政治家,“在令人恐惧和窒息的政治动乱中,是一股镇定的力量。”安华对阿都拉的逝世感到悲痛,并感激他对国家的服务及领导。
在5年多首相任内,阿都拉主动改善马哈迪任内日趋紧张的马新关系。阿都拉上任3个月就访问新加坡,他向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建议,马新可以加强关系,重整利于双边的课题,当时一些棘手课题包括,水供课题、白礁主权之争、弯桥取代新柔长堤以及《马来亚铁道公司在新加坡土地发展协议要点》课题等。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也在社交媒体贴文悼念阿都拉,并赞扬对方为新马关系奠定了牢固基础。黄总理指出,阿都拉担任首相的6年里,为大马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领袖,提高了东盟在国际上的地位。”
回顾阿都拉担任首相的6年岁月,许多人或许只留下“温和”、“无为”甚至“软弱”的印象,但深入评估其政绩、风格与历史角色之后,我们会发现,阿都拉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守成型改革者”。领导风格不张扬,深具东方式君子风范;在政坛日益浮躁的今日,敦阿都拉式的从容与克制,或许更值得后人借鉴。
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
阿都拉继承的是马哈迪22年强人政治的余波。在马哈迪第一次下台后,大马社会需要更温和、理性、非对抗性的治国风格。阿都拉正好符合标准。
阿都拉当年施政主轴包括:
其一,反贪污局转型成为反贪污委员会、推行政府采购透明化、强调问责。
其二,推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发展,试图将大马从工业经济转型为知识经济。
其三,“文明伊斯兰”(Islam Hadhari):主张以现代化与文明对接的方式诠释伊斯兰,强调容忍与进步,反对激进主义。
其四,媒体自由与司法独立:相较前朝,他在任期间媒体监督空间稍为放宽,亦未对新闻界进行大规模打压,司法独立亦有象征性修复。
大马司法委员会(SPK)第一任主席敦查基说,司法委员会于2009年,阿都拉担任首相期间成立,旨在确保法官任命程序更加规范。他说:“司法委员会成立后,法官候选人名单需经过筛选。这表明在处理司法事务时,阿都拉希望展现法官任命完全独立、基于绩效而非政治考量。”该委员会成立后,首相的法官任命决定需依据委员会的建议完成。
功成身退的典范与君子政治
与前任马哈迪或继任者纳吉相比,敦阿都拉在卸任后展现出超然的政治克制。他未对新政府指指点点,也没有试图从幕后操控政局。他回归平民,专注于学术与宗教事务,仅偶尔在国家事务上提出理性意见,未参与党争或煽动情绪。
在大马政治人物中,这种“真正退休”的态度是罕见的。他的沉静与退让成为高尚的政治伦理典范。
当纳吉因1MDB丑闻声誉扫地,马哈迪卷土重来,阿都拉依然保持沉默,不落井下石,也不为昔日战友背书。他的沉默本身就是具智慧的克制。
阿都拉出生于宗教学者家庭,自幼受到儒雅与虔诚的影响。他为人谦恭、讲话温和、行事谨慎,从政风格也如其性格——不张扬、不对抗、不情绪化。
他信仰“以德服人”的政治哲学。他提倡的“文明伊斯兰”亦反映出他追求温和中庸,文明对话的世界观。
即使在面对党内权斗、外界批评、改革阻力之时,他也不曾口不择言的攻击政敌。他不是没有意志,而是坚持“柔能克刚”的儒家智慧。他以“慢”致胜、以“让”顾全局,这在大马政坛极为难得。
阿都拉虽非“雄主”,但无疑是一位值得效法的“善政者”。他的施政表现也许平平,但其人格风范却可为后人镜鉴:包括政治克制、温和包容、廉洁操守。在政坛风气日益极化的今天,这种以德为本的领导风格,或许才是引领国家走向稳定与包容的力量。
敦阿都拉或许不是我国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相,但他为国家政治文化树立了一种“沉静中的力量”典范。他的温和改革、为人处世之道、卸任后谨守本分的态度,正是当前政坛政治人物应该学习的。
敦阿都拉,其人虽已远去,但他所代表的一种政治风格,值得后继者深思、珍视与继承。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