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文化空间

|

古晋笔记

|
发布: 7:00am 22/08/2022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书法家

木招牌

砂拉越

古晋笔记

蔡羽

古晋

书法家

木招牌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作者:蔡羽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何星斋有“诏安秀才”的美称。

老街的五脚基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高悬在店门之上,沾满岁月风尘的。这类木招牌除了作为店招,实则也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物,既是雕刻工艺品,也是的墨宝,应当加以重视和妥善保留。

更深一层来说,木招牌是时代的缩影,是老一辈商人对自家商号的重视,所谓“金字招牌”往往指的是木刻招牌再填上金箔大字,充满分量,挂的是高尚的商誉,也是一面传家之宝;而招牌上出现的落款可以视为当代生意人对读书人的尊敬之情,并以得此题字为荣。

ADVERTISEMENT

老街尚存的木招牌,有好几面刻上了书法家的落款,我尝试对这些落款进行查究,赫然发现题字人都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有者甚至是传奇人物。本文就整理了几位题字人的生平资料,做一笔记录。

在海唇街“庆华”宝号的木招牌上,我们可以发现题字人为何星斋。何氏有“诏安秀才”之美称,但是有关其记录并不多,按已故史学家刘伯奎先生在《杏坛二十年》的资料,何星斋曾经于1922或1923年在昔加玛地区创办私塾,而且至少办了10年,并培养出多位政商闻人。何星斋的墨宝也可见于新加坡和新山地区,因此有个说法认为何星斋可能离开古晋后移居新加坡或新山等地。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曾遒留下的传世墨宝非常多。
曾遒遗留墨宝众多

同样在海唇街,有一家名为“泉芳”的百年商号,由福建李家所经营。其老店木招牌上的落款是“振仲曾遒”,题字年份应为“己未年”(1919年)。这位来头不小的曾遒,字振仲,号望涛,别署升文山人,1868年出生于福建晋江新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举人。由于生逢清末民初之乱世,曾遒被迫放弃仕途,一度执起教鞭,不久后又因无法接受新式教学方式,而弃文从商。

曾遒留下的传世墨宝非常多,除了散见于泉州的名山古迹上的石刻、古刹寺庙楹联、闽南大厝与一些老商铺的匾额,也因旅居台湾鹿港彰化等地而留下墨宝。据说他也曾游历南洋各地,同样留下不少字迹。“泉芳”店招上的题字,按年份来看正值曾遒壮年之际,未能确定他是否曾经亲临古晋。根据记录,曾遒是在1954年去世,终年86岁,晚年主要定居在泉州。

古晋的敦阿邦哈志奥本路过去称为大石路,是金铺林立的老街道,其中有一家老金铺名为“林天兴”,木招牌上题字人是谭恒甫,被公认为“星洲三大书法家之一”。谭恒甫是晚清秀才,祖籍广东新会天河南边村,曾应国民党的邀约在广州政府机关担任秘书一职,不久即辞官搞教育。孙中山辞世后,谭恒甫跟同乡梁启超商议后,决定变卖家产,一家八口搬迁至新加坡,其时已经57岁。

谭氏在新加坡依然以教书为业,并教导书法。他曾经创办私塾“有恒学校”,很多人慕名将孩子送去学习,直至1954年谭老辞世后,有关私塾即告结业。他在新加坡留下许多墨宝,特别是在牛车水一带。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谭恒甫被公认为“星洲三大书法家之一”。
传奇人物到底几岁了?

在古晋印度街另有一面非常引人瞩目的木招牌,上书“胜昌”两个大金字,据知早年是一家规模不小的商号。这面金字招牌上的年月是“壬辰孟秋”(1952年7月),落款就有意思了——一百十四龄杨草仙书。

这位高龄的杨草仙是何许人也?查悉竟是一位非常传奇的书法家。杨氏为四川简阳县人,祖籍达县,名梦台,字永光,号草仙。他擅长草书,因此以号行走江湖。1922年,杨草仙前往日本参加东京书道大会,会上有许多中日书法名家和名流,其作品被誉为“三千年第一狂草通神之书”,因此赢得盛名。

杨草仙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据说孙中山、于右任等非常欣赏他的作品,然而有些书法家则认为他的书法属于俗诞狂怪之流。更具争议的是其年龄,有者认为他出生于1838年,有些研究者则认为应当在1859年,两个年份相差甚远;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记录都显示他在1944年逝世,然而在东南亚许多地方却可以发现他在1944年以后所留下的墨宝。

1952年,杨草仙不只挥毫写下“胜昌”的金字招牌,根据一些剪报记录,他在当年一月份还举办了书法展览会,为森美兰华人接生院筹募经费;1953年,新加坡南大校友会也记录了他在新加坡客属公会办个展。如果“胜昌”上面114岁的记录属实,那么1953年的杨草仙已经115岁,依然活跃于南洋书法界,确实不可思议。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杨草仙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传奇人物。

除了以上几位书法家,印度街“发公司”招牌上的题字人为朱珍,暂时未能查到此君资料;另有几面木招牌则因字迹斑驳或过于潦草,也暂时无法辨认。

另有一些老招牌,虽然非木招牌,但也难得留下了题字人的落款,其中最常见的是孙莘农的大名,是战后至1990年代初著名的书法家。有关孙老的详细事迹,可以参考本栏拙作《孙氏墨宝高高挂》。

随着老街变迁,很多传统老招牌岌岌可危,一旦有关店屋大整修,这些深具文史与艺术价值的木招牌可能就会消失于眼前。我们希望这类文物可以继续保留在老街上,既可作为人文景观,也让有心研究的学者可以继续深挖招牌上的故事,这个对华社的文史研究特别重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