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校于1927年的埔地华小,校园内随处可见植栽花卉,耳边传来鸡啼鸟鸣,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植栽旁有学生制作的二维码讲解植物生态习性,访客或家长还可以买植栽回家,款项则作为学校发展用途;教室外的留言黑板上写着学生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几位学生在空地上做摇控汽车实验。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原来是老师以话剧形式教学,3大种族的孩子以角色入戏、朗读课文;另一间教室里设有“绿幕”,是孩子拍摄YouTube的“演播室”。
这里的孩子都挂着笑脸,我很难想像从前一雨成灾、这所微型华小曾经在埔地(Siputeh)如一座孤岛般的存在。2018年,身怀教育使命的廖燕燕校长初来报到,全校13位学生中只有1位华裔。为了不想让这座因锡矿发迹、也因锡矿业没落而失去光环的小镇的最后依据消失(另一个是观音庙),她毅然挑起重担,决定赋予埔地华小全新生命。
ADVERTISEMENT
她报名“卓越图书馆”竞赛,教育局官员却泼来冷水:“你们学校常常淹水,那么破烂,不要浪费名额!”廖校长不死心,“我会帮你们赢一座全国冠军回来!”经不起纠缠,官员最终应允让埔地华小参赛。
廖校长于是卷起袖子跟伙伴用3个月时间整理校舍,为了省钱,自己测量、画图,找人装修,到处收集回收材料来美化校园,打造她心目中的“图书馆学校”。3个月后埔地拿到县冠军,2个月后再下一城,得到霹雳州冠军;最终的全国赛,名不见经传的新科冠军埔地华小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全场参与者的脑海中。
命运弄人,同一年一场大水灾把所有努力化为乌有;但很快的,泪水洗涤过的脸庞上再次燃起希望,“什么都没有,就是我们发挥无穷无尽爆发力的时候。”廖校长痛下决心找人填土解决淹水问题才来想办法筹钱,并定期请河流局来清理大沟渠,胼手胝足重新规划校园。

把世界带进校园
4年后的今天,希望的花朵四处绽放。“世界走廊”的每一根柱子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那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创作,柱子上不见文字介绍,廖校长解释:“这样孩子才能练习作导览,练习接待访客。”;“近打谷走廊”则展示近打谷地区的锡矿发展史,“孩子要认识家乡,了解过去,才能看见未来。”;“SDG墙”上印着联合国17个永续发展目标,“孩子接触‘无贫穷’、‘零饥饿’、‘性别平等’观念,再上网找资料,然后说出他们的想法。”
埔地华小的一天,从学生主持晨会开始,因此学会团队合作和责任分担。每个学生都可以享用爱心妈妈准备的三餐,每日的统一伙食费是3令吉,那是培养学生不要有比较心态的考量;用餐完毕,学生会自己洗碗、清理。放学后,很多学生会留校学习种植物,跟饲养的小动物玩乐。周会上学生轮流上台发表对学校或学习的看法。校外活动包括到邻近巴刹访问小贩,重新认识社区,到邻近大学参观,透过接触机器人等知识,让他们对大学和未来有所想像。透过学习制作环保沐浴露、手工皂等产品,同时学会订价、销售等能力。廖校长也曾邀请加拿大教授、印度医生给学生分享,她说:“不能把孩子带出去看世界,就要把世界带进来。”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天使,学生、校长、老师、校工、警卫、爱心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家人。“一开始,我们的孩子有用手抓饭的,有用筷子的;到后来,用手抓饭的学会用筷子;用筷子吃饭的也会用手抓饭,我觉得我在帮国家做有意义的事。”为了引入更多资源来实现她的教育蓝图,廖校长甚至写信给成龙、马云等寻求资助。“不过没有人理我。”语毕随即补上,“我从来不觉得学校小就没有机会。”
最近,她又报名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生态学校”(Eco School)竞赛,再次带着一个社区的力量和祝福,披着偏乡独一无二的光环出征。“教育需要改革。我是一个孤独的校长,但我也是一个拥有很多的校长。”4年时间,埔地华小绝地逢生,学生人数已达60人,包括远从吉隆坡转学来的孩子。
教育,是地方创生之本,展现社会的良知;埔地华小,是这国家最美的身影。
廖校长一定不孤独。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现代的学生,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少年;校方也不能用上世纪的管理方式来运作学校。
近来学府多事,深伪不雅照事件的爆发,打开了潘朵拉盒子,爆出各种性骚扰事件,让人震惊象牙塔的藏污纳垢,也提醒社会和校方要加快教育改革,迎合时代嬗变。
现代的学生,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少年;校方也不能用上世纪的管理方式来运作学校。
相对于世界的快速嬗变,教育的进展缓慢,甚至滞后,无法有效应对最新的趋势。尤其是在Chatgpt横空出世、Deepseek惊艳四座之后,AI高度普及,渗透社会各层面,学生利用AI做功课写作业,已经形成隐忧。
更甚的是,有的学生利用AI伪造同学的不雅照片,出售牟利,这等操作超越了我们对一般学生的想像。
教育界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现在的学生不再是旧时代的懵懂少年,他们已经与时俱进,站在趋势前沿,从互联网中吸纳海量信息,他们的个性、思想甚至行为,也因为不同层面的接触,而出现变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教育,需要调整,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辅助学生,引领他们走过迷惘期。
但,教育界还没有做好准备,鞋带仍未系好,学生已经跑到两百米之外。学生手握AI这把强大的双刃剑,可是却未学会如何善用,结果很可能走向滥用。
教育界须迅速回应AI带来的冲击,不可再慢半拍。
同样地,学校的管理方式,也要迎向转型。以往那种“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处理方式,今天已经不管用。互联网无远弗届,一手遮天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
面对问题,校方须坦然应对,透明处理。犹抱琵琶半遮面、话到唇边留半句,只会引起更多的猜疑;把问题扫到地毯底下,也不是办法,因为总有人会掀开地毯,把一切暴露在阳光下。
直面问题,当然会更困难更痛苦,但却是必要的一步: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良好示范之余,也能迅速止损,致力改善问题。
教育界不能再沉溺于往日的光辉,迷信从前的那一套,AI带来的颠覆性,正在冲击百年大树的根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