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廟每12年舉行一次感恩與奉獻大典,稱為Maha Kumbabishegam,也稱作Kudamulukku或Perunchaanthi,這是屬於印度南方的宗教儀式。Maha即摩訶,大的意思;Kumba是指壺或罐,Abhisegam是指塗油或灑聖水使之具有神性的宗教儀式。具體言之,就是在金屬器Kalasam上灑聖水,以增添諸神的神性與法力。
這個大典舉行為期多天的祭祀法會,從幾天到數十天不等,叫做Yanthra Pooja。有的寺廟也藉助這個大典粉刷寺廟、裝修美化、擴建、增添神龕等,但並非每一座寺廟都在每12年進行大型工程。
ADVERTISEMENT
馬口印度廟(Sri Maha Muthu Mariamman Temple Bahau, NS)供奉的主神為Mariamman,簡稱阿蔓女神(Amman),屬於印度南方神祇,特別是Tamil Nadu邦的民間信仰,屬性乃雨水之神,能夠治癒天花、水痘、痢疾等疾病的女神,相當於醫藥女神。Muthu Mariamman的字面意思就是“能夠帶來充足雨水的阿蔓女神”。印裔同胞百年前東渡來馬,初期多半在園丘工作,他們供奉原鄉的神祇,祈求阿蔓女神保佑,在異鄉生活順心順意。


灑聖水儀式場面壯觀
此廟今年配合感恩與奉獻大典,舉行為期9天的法會,從9月1日至9日,最後一天最為盛大,聖典的一項重要儀式,就是在寺廟正門的大門塔(Raja gopuram)、側門門塔以及主神房間上方的塔(Vamana)頂上的金屬容器Kalasam灑聖水,這幾個地點同時進行,其中以大門塔和主神塔為主導,由資深宗教師引領,根據宗教經典的規範進行。
Kalasam是以金、銀、銅、黃銅、鉛5種金屬製成,門塔上的Kalasam從3個到9個不等,一般都是單數;而主神和副神塔頂上,通常只安置一個Kalasam。
馬口阿蔓女神廟完成裝修工程,整座寺廟雄偉壯觀,因此儀式特別隆重。大典當天,寺廟附近一帶都封路,警方、RELA以及馬口市議會各單位全面配合,官民合作,老天作美,儀式莊嚴,鼓樂喧天,印裔同胞都盛裝出席,人山人海,非常壯觀。為了灑聖水儀式,廟方搭起臨時鷹架。

整修完畢,變身多樣化現代寺廟
阿蔓女神廟的硬體建設,除了寺廟,還有一座禮堂大樓,附設圖書館、小講堂、可供舉行婚宴和大型活動的大禮堂及8間客房的民宿。此廟也開辦教育與文化課程與培訓、提供結婚註冊等服務,可謂功能多樣化的現代寺廟。
2021年10月19日,我曾隨同YB張聒祥參觀這座雄偉精緻的寺廟,當時裝修工程大致上已經完成,只是尚未安置各個神明的塑像。寺廟建築宏偉,工匠和建築材料都是來自印度,工藝技術相當精細。
馬口阿蔓女神廟所在地早年是Berkley Estate橡膠園,後來易名為Tai Sho Estate。寺廟土地是由已故Mr V.K. Kalayana Sundaram捐獻;此廟創建於1904年,最初面積只有40呎乘20呎,至今有118年的歷史,如今面積已經大幅度擴大。


感謝YB張聒翔的邀約與安排,讓我有機會完整參與觀察馬口阿蔓女神廟在今年9月9日舉行感恩與奉獻大典,尤其是站在大門塔上方,近距離觀看儀式的進行,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使我對Maha Kumbabishegam這個儀式以及Kalasam這種容器及其象徵意義,有更具體和踏實的認識。
在古代,寺廟的Kalasam收藏各種穀類種子,作防災用途,即一旦遭遇乾旱或大水侵襲農作物,Kalasam的穀類種子可供重新播種,具有防範於未然的民生關懷。所以,每12年更新收藏的穀類種子,以便必要時可供使用。隨著科技發達,已經不再需要這種防災措施。
為何感恩與奉獻大典每12年才舉行一次?這是根據宗教經典的規範而定;比較現實與生活化的說法是:由於這類大典涉及的法會天數很長,耗資可觀,需要長時間的籌備和募款,一般印度廟也不會每12年都進行大典。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吉隆坡十五碑,原名Batu Lima Belas,随着早年砖窑的设立,重新命名为Brickfields(the brick fields)。这个方圆2公里的百年社区呈现多元色彩,宗教建筑普遍,印度庙、佛寺、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道教寺庙和谐共存;道路命名反映多元族群色彩,Jalan Sultan Abdul Samad、Jalan Tun Sambanthan、Jalan Ang Seng、Jalan Chan Ah Tong、Jalan Rozario等,连贯社区。
十五碑也是地方发展新旧并存的社区,以Jalan Tun Sambanthan为界,一边是KL Sentral、商场、五星级大酒店、豪华公寓、商业大楼等现代景观;另一边则保留较多的社区原貌和特色。
十五碑的人口在2万人以内,印裔居多,因此有“小印度”之称,印度文化资源非常充沛,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 Netaji Subhash Chandra Bose Indian Cultural Centre:詹德拉博斯印度文化中心,这里经常举办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音乐会、舞蹈演出、讲座、新书推介等; |
● Temple of Fine Arts(TFA):印度舞蹈培训及艺术表演中心; |
● Vivekananda Ashrama:辨喜精舍,以辨喜上师(Swami Vivekananda Narendranath Datta, 1863-1902)命名的精舍;辨喜属于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教派(Vedanta); |
● Annalakshmi Vegetarian Restaurant:很有特色、环境优雅的印度素食餐馆; |
● SJKT Vivekananda Brickfields:辨喜淡米尔小学; |
● 这个“小印度”有不下10座印度庙、印度餐馆、印度商店等。 |
简单来说,这是活生生的印度文化遗产区,是户外学习、认识和体验印度文化的现成场域。印度庙众多是这个社区的一大特色,个人曾经参观的印度庙包括:
(1)Sri Kandaswamy Temple, Brickfields, KL (Jalan Scott) |
(2)Kuil Sri Krishna, Brickfields(Jalan Scott) |
(3)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Jalan Scott) |
(4)Kuil Sri Maha Muneswarar(Jalan Scott) |
(5)Sri Sakthi Karpagar Vinayagar Temple(Jalan Berhala) |
(6)Om Sree Kaliamman Alayam(Jalan Berhala) |
(7)Sri Shivan Alayam Brickfields(Jalan Sultan Abdul Samad) |
(8)Kovil Sri Poovadai Kaliamman Alayam(Lorong Abdul Samad) |
(9)Sri Padapathira Kaliamman Alayam(Jalan Ang Seng) |
在这群印度庙中,密度最高的当属Jalan Scott的一条路4座庙。这4座庙个别供奉不同的主神,前来祭祀(pooja)的信徒都很踊跃。个人参观及考察这4座庙超过20年,出席过Sri Kandaswamy Temple两次感恩与奉献大典(Maha Kumbabishegam);也留意另外3座装修超过10年才竣工的寺庙。
1.Sri Kandaswamy Temple这座庙建于1902年,属于斯里兰卡淡米尔人创立的寺庙,由Malaysian Ceylon Saivites Association负责管理,供奉穆鲁甘(Murugan)为主神。此庙的庙地原属Sam Scott拥有,庙方在1901年向Scott(即路名的Scott)购得此地。在寺庙建筑结构和格局方面,此庙是典型印度南方风格(Dravidian style),门塔的每一层都有精彩的神祇和神话故事雕塑,例如第三层的“乳海搅拌”非常生动,正邪分明。此庙另一个特色是有很多神诞和节庆的祭祀活动,包括在社区范围的游神。 ![]() ![]() |
2.黑天庙Kuil Sri Krishna, Brickfields黑天是毗湿奴大神10大化身中的第8个,另外9个化身的雕塑:鱼、龟、野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罗摩、佛陀及卡尔吉,都出现在寺庙的柱子上。黑天庙是从小庙变大庙的例子,装修工程耗时超过10年。 寺庙中最常出现的黑天形象包括作为儿童的黑天(Bala Krishna)、吹笛牧人黑天(Venugopala)、在《薄伽梵歌》中为阿周那(Arjuna)拉车的黑天等。 ![]() ![]() |
3.猴神庙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猴神哈奴曼(Hanuman)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的重要角色,协助自我流放的罗摩打败十头魔王罗波那(Ravana),救出罗摩被绑架的妻子悉达(Sita)。哈奴曼代表忠诚的形象,在任何情况下都极力维护罗摩。这座哈奴曼庙也展示中国神猴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雕塑,以及印尼、印度、尼泊尔等不同国家的猴神雕塑。 十五碑是早年火车维修站,大部分的劳工都是印裔。对来自南印度的劳动阶层而言,猴神是守护神。此庙的大节庆之一就是猴神的神诞Hanuman Jayanti,即印度历的Chithirai月,大约在阳历的4月至5月。 |
4.Kuil Sri Maha Muneswarar此庙的特点是以印度南方地方神祇为主,Muneswarar为主神,这个名字是由两个字组成:Muni(指圣徒)和Eswara(指湿婆大神);Muneswarar被视为湿婆大神的化身,手握大刀或三叉戟,坐骑为马。此庙的其他守护神包括Sri Ayyanar Swamy、Sri Karuppanna Swamy、Sri Madurai Veeran以及Bhairava(坐骑为狗),都是盛行于印裔原乡Tamil Nadu邦的地方神,战士形象,由于英勇事迹而从人升格为神。 ![]() |
延伸阅读: 陈亚才/搁置的印度庙 陈亚才/亚罗士打印度庙考察 陈亚才/黑风洞园区的寺庙与洞窟 陈亚才/登高参观槟城穆鲁干庙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