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亚才是一位斜杠达人,经常在文史工作者、社区导览员、时评人、作家等各种身分之间切换,不断地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版图。多年前,他酝酿了一个庞大计划,决心深耕印度教文化和历史。许多人因对印度庙宇不了解,嘴说满天神佛,他直觉这个行为不好。每个人可以主动认识别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应积极塑造一个宽容融合的社会。如今,陈亚才成为跨文化的串联者,把印度教文化介绍给华社,带领民众踏进色彩缤纷的印度文化世界。
ADVERTISEMENT

“多认识一点,看东西会比较有趣。”访谈之前,大伙儿与陈亚才聊起了旅行。他随手拈来就能掏出很多故事,总能让人听了意犹未尽。他举例峇厘岛,在充满浓厚印度教文化的岛上,当地人民未必听过大宝森节。“我们会很讶异,怎么会不懂这么大的节庆呢?”原来在印度教文化,南北地区引用了不同的文献典故,引申出不同的神话传统。大宝森节是印度南方泰米尔纳德邦淡米尔人的重大节庆,但北方的人民是完全没有庆祝这个节日。
对于常人来说,投身研究如此庞大的印度教体系,肯定会看得眼花缭乱。陈亚才一脸淡然,颇有系统地梳理整个脉络,侃侃而谈。“我每次问人家,你对印度(人)的印象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肤色比较黑,那就错了!”印度雅利安人的后代,其肤色跟华裔很接近。然而,不懂是不是巧合,南部的马拉雅利、泰卢固、淡米尔族群,他们的肤色却比较黝黑。而当肤色越黑,亦意味社会位阶越低。
“想要区分阶级的话,恐怕会有3000种,可以从职业、居住地方等分起。”陈亚才立即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婆罗门住在八打灵再也,其他阶级的人都不能住进来,只能住在甲洞外围地区。
童年生活在文化大熔炉
陈亚才出生在霹雳州仕林河(Slim River)的Bukit Basout橡胶园,这座胶园的历史可追溯到英殖民时期。父亲是一名杂工,母亲靠割胶为生。他出世几个月后,一家人就搬迁到新山。“那时马共分子很活跃,割胶时会遇到马共分子要求粮食。”为了避免任何意外发生,他们举家搬迁。但,他们并不住在市区,反而是从这个胶园搬到另一个胶园。
童年时光一直围绕在胶园,身边的朋友不是单一华人,而是有马来人、印度人,在多元文化熔炉中成长。那个年代,不曾有种族隔阂,彼此都混在一块儿玩。“以前我是直接用印度话跟人对话,离开橡胶园来到吉隆坡之后,才慢慢忘记,现在只剩下20%至30%。”可别以为他现在听不懂,他脸露微笑说,听到了淡米尔语,大概还是可以明白。
“多元对我来说没什么特别,这是(我)一个很自然的生活形态。后来到了吉隆坡,发现很多人没有这种经验和背景,变成很多时候(大家)停留在理论和概念。”由于自小接触到印度文化和庙宇,当看见众人对印度教的不解,他心想不如普及有关知识,带人导览印度庙宇。
出乎意料的是,原来很多人对印度教色彩充满好奇,大家的脑海里萌生了十万个为什么,迫使他需累积海量知识去解答各种“奇难杂问”。有时他要求助于身边的印裔朋友,“这些印度朋友本来没有什么研究印度教,反过来对方会受我刺激,去了解印度教。”
胶园经理是他的贵人
历史系是陈亚才的首选吗?他回答不是,前往台湾深造时,在第一志愿一栏,他填写了新闻系,第二才是历史系,不过最后是台大录取他。“那个时候出国读书还要找担保人,我找了经理帮忙,对方没有任何犹豫,很大方地给予帮忙。”无形中,胶园经理成为他的贵人,让他能顺利到海外升学。
陈亚才一共有6个兄弟姐妹,由于经济不许可,他成为家中唯一一个能上大学的孩子,也成为胶园里面第一位大学生。他说,年纪小的时候,最令人期待的事莫过于父亲月底的发薪日。收到薪水后,父亲和大哥会去市场买包,而包正是他味蕾所认可的人间美味,因为一个月只能吃一次。“小时候觉得包很好吃,现在随时要买都没问题,只不过感觉不同了,记忆不一样了。”
1985年6月份,他顺利毕业后,父亲感到格外自豪,甚至远赴新加坡樟宜机场接机。“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他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国家,一直觉得很兴奋和骄傲。”还有一件趣事,他回国不久在《南洋商报》言论版发表了第一篇评论。“以前登报纸是一件大事,很有面子的。”胶园工作的员工会拿着报纸找他父亲,父亲看了非常开心,脸上有光。在最早的时候,陈亚才曾以“古铜”为笔名。如古人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该笔名只用了一阵,后来皆以真名示人。

他说,第一份工作是在教总担任助理秘书。当时教总成立了教育研究中心,他便帮忙整理资料。那个时候,教总主席是沈慕羽,沈老每次来吉隆坡开会都住在教总客房。恰好陈亚才也住在客房,两人顿时变成室友。“他的人生后半段,我都跟他很熟,去到马六甲会去找他。”

社会趋势“逼迫”他去学习
回望61岁以前的时光,陈亚才的生活核心围绕在社会运动、时事评论、地方文史研究。当他从台湾返马,一直没有停止参与活动。年轻时加入隆雪华青,做过青年团团长、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间中还开发新兴趣,研究各地方文化历史。
“很多时候是跟社会的互动关系,逼着我去学习。”他不禁笑道,每隔几年会有人说叶亚来不是开埠吉隆坡的功臣,声称应该是马来领袖拉惹阿都拉、苏丹莆亚沙或其他人。他认为这位甲必丹的功劳是不容抹去,便专研和汇整有关叶亚来的资料,逐一回应和反驳。

可是,他倾向还原一个历史全貌,并非塑造一个单元视角。吉隆坡开发初期,同年代的印度人和马来人肯定也有功劳,这些族群当中有哪些代表人物?“孟沙有哈芝阿都拉胡坤,是叶亚来同时代的人。他比叶亚来多活了50年,他差不多100岁。很多人都没听过,只知道是轻快铁站的名字。”
有时一些小事也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比方说仙四师爷庙。有人说仙师爷和四师爷其实是两个人,但亦有说法指四师爷是变成神后才被称为仙师爷。为了验证民间传言,他就投入心神去找出答案,为大家解惑。
捍卫义山保吉隆坡历史遗迹
1999至2000年,政府计划铲平吉隆坡旧机场路义山墓园群,当中包含8个义山墓园群,有吉隆坡广东义山、广西义山、福建义山、印度教火化场、锡克教火化场、斯里兰卡佛教徒墓园、罗马天主教墓园和日本人墓园。这是一个多元种族共存的义山群,独具特色。

在一堵高墙和鸡蛋之间,陈亚才义无反顾地与民众站在同一阵线。“义山需要保留吗?这是关键问题。其实,不是义山出现在市中心,而是城市扩大了。”相较于历史价值与商业价格,前者肯定比后者来得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固然能提升城市繁荣,但文化遗产却能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底蕴。
他认为,吉隆坡是在1857年开埠,40年后才有义山,许多参与吉隆坡开发有关的人士都埋葬此处。义山自然变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古迹,见证吉隆坡的开发历史。为了验证义山的存在价值,陈亚才走进义山考察,甚至带领各政党代表、国会议员导览义山,让社会人士意识到保存义山的必要。最后,2000年7月份,政府才宣布不搬迁义山。
社运是持久战,非一触即通
许多社会运动都会看到陈亚才身影,屈指一数就有捍卫义山墓园群、维护白小原校、万挠新村高压电缆风波、武吉公满山埃采金事件、抢救双溪毛糯“513逝者墓地”等。这些社会运动都维持好多年,是一场持久战。有些获得胜利,有些却会以失败告终。

陈亚才补充,武吉公满山埃采金事件不能全数归功于运动,因为金矿公司后来出现财务问题,终止采矿活动。此外,他特别提及了捍卫边佳兰义山事件。当年政府准备在边佳兰推动炼油与石化工业发展计划,征用很多土地,其中包括5座华人义山。可是,抗争组织内部面临了复杂的人事问题,有人认同、有人抗拒、有人观望,最后抗争失败。他强调,若要令社会运动成功,一定要有主流的声音,不能有太多摇摆不定的舆论。
社会运动不是“一触即通”,即使拉横幅、召开记者会、议员出面伸张正义,这些运动一时三刻不会有解决方案。他坦言,通常有两个结果,一是迅速解决,一是迅速瓦解。
很多参与抗争者很快意兴阑珊,不懂还能不能走下去,开始用各种理由离开队伍。“我们都明白的,偶尔遇到官员要来拆屋子,出动神手,村民就会打电话给我,我们就要冲下去跟官员交涉,甚至用最原始的人肉墙来挡住。”
未来计划出版印度教文化书籍
步入人生下半场,陈亚才开始为自己的兴趣做减法,投入专研印度教文化,并计划出版书籍。他希望可以花更多心思和心力处理印度教文化资料,让民众有系统地了解整个印度文明。当问及下一个计划时,他说,或许会开课探讨印度的朝代史。
他说,早期很多人不愿研究墓碑,认为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学术课题。现今已有许多大学学者往这方面发展,研究墓碑已变成稀松平常之事。同样地,越来越多人投入心神研究印度教文化,走进印度庙考察。他笑称,自己没有专程培养学生,但倒是吸引了不少有共同嗜好的同道。(原文上传于06/10/2022)

相关文章:
印尼家务移工组织顾问纳斯丽卡(Nasrikah Sarah)/没有人的梦想是当kakak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时间是有限的,你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让人家记得你?我就是用这样的态度去做事。”正当许多人使用数码绘画软件和AI创作时,香港漫画家黄水斌却选择逆流而行,坚持用传统技法作画。
拿起钢笔,他便能一笔一画地雕琢光影层次,精准还原经典港片角色的神韵与动作,将大家的集体回忆定格在纸上,用钢笔绘画再现港片黄金时代。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本报 苏思旗、部分照片由 Shuipanworkshop水斌工作室提供
“最怕粉丝说‘都唔似嘅!’所以我每一格都很用心去做,注重细节。”
画了这么多香港影坛艺人,谁最难画?黄水斌毫不犹豫地答“张国荣”,因为他太帅了,很难画得传神。想要画出一幅很神似又能让粉丝接受的张国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观丑角容易得多,轮廓非常鲜明,对方皱一皱眉,就能刻画得惟妙惟肖。

不过,一开始,黄水斌并不是专攻电影漫画,反而是在漫画出版社工作,制作传统的薄装漫画。1993年,正好碰上港漫辉煌时期,他中学毕业后便去应聘天下出版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天下”)的漫画助理。“当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投了一些单篇插画作品过去。没想到,很快就拿到面试通知。”
接受征聘前,他有些踌躇不定,因为月薪只有1800港币,反观其他行业开价月薪3000港币或以上,几乎少了一半,担心无法应付高涨的生活费。另外,他住在新界,来回车资也不便宜。但,他不想放弃所爱,最后决定领取1800港币追梦。
他笑说,那个时候也想近距离接触马荣成(天下创办人)。“我很喜欢《中华英雄》,我进到天下出版,见到了真人,那种激动的感觉,你知道的啦……”

港漫助理突围成为主笔
进入漫画出版社后,他马上体验到,每一期的港漫其实是集体创作,属于流水线的工作。马荣成负责起稿,其余成员一个接一个润饰,将它变成最终产品。黄水斌当时被分派到的任务是绘制角色头部和身体,且一做就是20年。
然而,他想要有更大的天空。期间他看到文化传信集团综合漫画《EX-am》举办了“漫画新人赏”新秀比赛,他便绘制了10页的短篇漫画参赛,结果获得优异奖。随后,文化传信集团便邀请他“过档”担任主笔。
“我那个时候是新人,又是一个助理,便斗胆地问阿Sir(马荣成),说自己参加了这个比赛,然后对方邀请我担任主笔。马Sir听到后,说不如你留下来,正好他也想培训新人。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留在天下出版。”
半年后,他升职成为美术主笔,并出版了第一本作品《诞生》。“原本马Sir想要往《少年Jump》的方向做漫画,他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叫我不如出一本个人漫画作品。”
他笑说,幸好有大胆地询问马Sir能不能“过档”,不然,说不定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用钢笔重新演绎经典港片
普遍上,一位漫画家要出道,必须经历漫长的磨练和等待,通过连载漫画提高曝光率,先让读者认识他们的作品,才会有机会独立出版自己的作品。马荣成当年有意栽培黄水斌,直接让他出道。
“阿Sir经常叮嘱我,画漫画要明白剧本在写什么,知道那个角色要表达的眼神,所有的东西都要画得充分饱满。你要知道每个角色的性格是如何的,不是每个人都一样。脸谱要多元,不是每个帅哥都是一个样。如果你留意马荣成的漫画,你就知道每个人都能辨识得出。不是你改了发型,就说是另一个人。”
惟,他在天下廿载,仅仅出版了3本独立漫画——《诞生》《世纪末烟花》和《极速传说电影漫画版》,与他的目标渐行渐远。因此,在2013年,他萌生“出走”念头,想要打造专属的个人作品。
当年,适逢港漫趋势逐渐走下坡,网络娱乐变得很多元,加上翻版漫画非常猖獗,导致读者大幅流失。有了这些“契机”,他决定出去一闯,不想留下任何遗憾。
离开后打算做什么?他其实还挺担忧的,始终做了一粒齿轮那么久,突然想做一本个人漫画是很难的。刚好大渡出版有限公司向我招手,他们有制作了很多类型的漫画。我和少杰便拍档做《欲望之翼》,并在2016年出版。那本书后来做了4期,我终究不是很熟悉一个人做一本书,所以花很长时间在制作。”
可是,不到几年,他再一次出走,只不过这次是自立门户,创立了水斌工作室,而且还大玩新意,用钢笔绘画与香港电影“crossover”。

一本未完的漫画开启电影漫画之路
究竟是什么契机令他踏入电影漫画?
他记得小时候曾看过一期《英雄本色》的电影黑白漫画,但不知为何只出版一期,便无疾而终。然而,这个作品令他印象深刻,因为画风太逼真了,无形中让他对电影漫画产生兴趣。
后来,当他在大渡出版有限公司工作时,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电影公司的版权商。创业之后,他抱着敢问就有机会的心态,与版权商洽谈,提出想要制作《英雄本色》电影钢笔手绘漫画的念头。
“因为那本没完成(的《英雄本色》),我想做完一个整套的电影钢笔手绘漫画。我便大胆地向电影公司询问能不能售卖版权?结果,真的运气很好,原来他们那边也很熟悉漫画界,也知道我是谁,知道我画过很多作品。”
最后,对方愿意提供版权授权,让他得以改编这些经典港片。

电影漫画可成艺术精品
黄水斌认为,电影漫画是一种独特的媒介呈现方式,运用漫画文本来提炼出电影的精髓,为读者和影迷提供另一种视觉体验。同时,他很想让更多人认识真人钢笔手绘技法,毕竟早期的传统港漫便是用这种方式绘画,而他不想让这技艺失传。第三、他更希望电影漫画不仅仅是一本书,还能成为一种精品,一种值得收藏的电影商品。

许多影迷或许看过《英雄本色》经典电影,但未必接触过香港漫画。当他们发现有这类型的商品,会视为一种收藏品,作为一种情怀记忆。“结果出版之后,回响很大,由几百本变成几千本。”他自豪地说道。

推广电影漫画时,自然也听过不少质疑的声音——干嘛买漫画,不如看电影就好?对此,黄水斌始终不愠不怒。他认为有这样的“声音”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娱乐媒介,比方说购买电影光碟收藏。而电影漫画只是另一种载体,有兴趣的人就会购买。

“我都有送给发哥(周润发),他觉得OK。”电影圈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值得推广的事,并没有任何排斥,因为电影漫画可以延续电影的影响力,还能让观众以另一种鉴赏的角度去欣赏电影。
手绘+数码绘画突破极限
2024年,黄水斌推出全新作品《时间少女》,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第三届“港漫动力”银奖。
在前两届比赛中,主办方曾询问其参赛意愿,但他因忙于电影漫画创作而婉拒。“因为做电影漫画很辛苦,没有时间参与。恰好我完成了《倩女幽魂电影钢笔手绘漫画集》,趁有空档才决定参加(第三届)。”


想要入围一点也不容易,评审很着重故事概念和内容呈现。最终,他成功入围,而他的贵人马荣成还担任编辑导师,一路督促他完成作品。
由于时间有限,他只有半年时间去完成这本150页的作品,还要兼顾日常工作。所以他选择结合手绘与数码绘画,加快整个制作流程。也正因为这次的经验,令他有所突破,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部作品。

他补充,在数码绘画时代,使用平板作画已成为行业常态,而他的优势在于扎实的绘画基础,只需一支笔便能在平板上迅速勾勒出角色轮廓。另外,绘画软件也省却了“擦稿”(擦掉铅笔线稿)的工序。画错了,一个undo键就能轻松还原。

读者是他的最大动力
如今,香港漫画市场低迷,若漫画家的知名度不足,作品风格也非偏向商业主流,贸然推出作品很容易触礁。黄水斌在漫画产业数十年,一直渴望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IP作品。现在借助“港漫动力”的资助,他终于可以尝试新的作品风格。
他坦言,在人生上半场,马荣成是他的贵人,为他铺好了前路,“如果没有他,没有人会认识我,所以我是很感恩他的。”
当黄水斌开设工作室后,他才真正迈入人生下半场,全心投入电影漫画创作和打造自己的IP作品。而读者是他最大的动力,一直令他有能量,持续地画下去。
他补充,电影漫画是有市场的,而读者一直在等着他的作品,然而他的创作速度很慢,所以2025年会是一个大的挑战。

作者简介黄水斌,香港漫画家,1993年加入天下出版有限公司担任漫画助理,同年晋升漫画主笔。1995年升为美术主笔,先后参与《黑豹列传》《倚天屠龙记》《天殛》等漫画作品制作。个人作品有《诞生》《世纪末烟花》和《极速传说电影漫画版》,个人画集则是《Fruit Punch》系列。2013年加入大渡出版有限公司,推出《欲望之翼》。2016年创立水斌工作室,然后主打电影漫画,推出了《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电影钢笔手绘漫画。2024年发布新作《时间少女》,并获第3届“港漫动力”银奖。 |
更多【人物】: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周仰杰(Jimmy Choo)/从无名鞋匠到王妃御用设计师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