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庄子葭,号称中国第一批读绘本长大的小孩。她从高中开始推广儿童阅读,透过成立学校社团、经营公众号和到贫困地区设立图书馆等方式,希望为儿童文学之路点亮一盏灯。
她目前利用一年时间造访世界各地,展开名为“谁在为儿童阅读?”的探索之旅,第一站来到了马来西亚。
ADVERTISEMENT
子葭是美国布林莫尔学院比较文学系毕业生,大三时曾经到英国牛津大学交换一年,学习儿童文学与电影,2022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毕业。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引进绘本之际,北京姑娘子葭也差不多在那时候出生长大,所以称得上第一批读绘本长大的中国小孩。
她今年刚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毕业,不久前在马来西亚待了整整一个月,展开一项名为“谁在为儿童阅读?”的项目,一方面观察这里的儿童阅读风气,另一方面从她自身的阅读经验,分享儿童阅读的意义。
先来说一说她的阅读经验吧!她小时候的阅读量是现在的她望尘莫及的,如果要说印象最深刻的绘本,那就是让她迷上写信和收信的《小老虎,你的信》,还有激发她表演欲的《犟龟》。这些绘本延伸到生活跟她产生连结,都是很美好的童年回忆。
上了小学后,她过渡到文字书,当时读很多欧美还有日本的作品,当然也读中国书,例如杨红樱的《女生日记》、《马小跳》系列、《笑猫日记》系列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不读就会被潮流淘汰。”
当年的故事,今天的知识
那个时期,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叫巴德,不叫巴弟》。这本书荣获纽伯瑞文学奖金牌奖,背景设定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书里提到无家可归的人联合起来建立“胡佛村”,但她当时并不知道胡佛村到底是什么,直到初中历史课学到大萧条那段历史,才终于明白原来胡佛村是讽刺当时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这是她其中一次神奇的阅读经验,“当时感觉茅塞顿开,小时候读到的故事跟之后的知识有所联系。”
不过,如果要说她小学读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则要数《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是一本成长小说,她可以说是跟主人公法兰西一起成长,“每个年龄段都会从法兰西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不仅如此,法兰西祖母说过一句话——“自个儿开悟这不是好事吗?首先全心相信,后来又不相信,这也是好事。这样七情六欲变得更饱满,更绵长,跟着一起长呢。”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年少的她,认为自己现在是个情感充沛的人,大抵都是当年那些阅读经验造就了今天的她。
高中时期: 创立社团推广儿童阅读
她用“很幸运”来形容小时候的阅读经验,因为曾经以为身边同龄人都是跟她看一样的绘本长大,可是长大后才惊讶发现,原来很多同龄人并没有这样的美好经历,所以她有了想要推广绘本的想法,希望更多小朋友也能读着绘本长大。
她高中就读国际班IB课程时,创立一个叫作“点灯人社”的学校社团,除了在学校办活动,也参与中国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的项目,趁周末到公园或社区摆摊给小朋友读书。快乐小陶子的理念她非常认同,即“中国孩子缺的不是书,而是带领孩子阅读的人。”
高中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她重新跟一个人联系上,这个人是中国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阿甲是儿童网站红泥巴村的创始人,她小时候曾经参加过红泥巴村的活动,高中时因为社团关系跟阿甲重新联系上,自此以后,她只要有关于童书甚至人生的疑问都会向阿甲请教。
大学时期: 参加公益项目 为贫困区儿童设图书馆
大学时期,她就读美国布林莫尔学院比较文学系,大三时曾经在英国牛津大学交换一年,学习儿童文学与电影。本科毕业后,她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修读教育设计创新与科技专业。
她读大学时仍然积极推广儿童阅读,当时她参加“梦想行动”,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她去了甘肃平凉一所幼儿园待了差不多一个月,协助这所幼儿园设立图书馆。
有件事情她特别感动,这所幼儿园有一位老师非常用心,疫情期间自个儿在家录制了一百多期的有声故事发给学生,好让学生在家也能听故事。
关键人有影响力
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也改变对推广阅读的理解,因为她以前会认为要推广阅读就要去影响很多人,但志愿者能够做的事其实非常有限,这位老师让她知道原来只要去影响一位好老师,他的力量也许会更大,能够影响更多学生。换句话说,“我们要做的事情可能不是说要把书带给多少小朋友,我们是要找关键的人,然后告诉他们推广阅读的重要,就会扩大影响力。”
此外,大学时期她和另一位女生共同建立一个公众号,叫“童话与绘本之森”,作为分享儿童文学知识还有交流的平台。有了这个公众号之后,她慢慢接触到更多机会,例如翻译书籍、写导读和采访做童书的人。
大马行程: 赴IBBY大会、当志工、拜访相关组织
此次来马来西亚,她获得美国汤玛斯·J·华森基金会资助。这笔奖学金资助毕业生用一年时间造访各地完成自己的项目,马来西亚是她这趟探索之旅的第一站。
她选择马来西亚,是因为国际儿童读书联盟(IBBY)最近刚好在布城举办国际大会。IBBY是国际安徒生奖的评选单位,她一直都想去IBBY大会见识,这次终于有机会。
此行她大部分时间是在甲洞小绿洲图书馆当志工,因为她想了解像小绿洲这种非营利的民办图书馆到底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她原本以为只是在图书馆当个小帮手,但小绿洲的人非常热情,带她去拜访雪隆其他同样推广阅读的组织,所以她也认识了社区关怀工作室、绘本雨林协会、爱美乐图书馆、长颈鹿图书馆和嘉轩绘本工作室,还去参观了公立图书馆。
期待绘本读者,长大成创作者
她逗留马来西亚的日子说长不长,不好意思评论本地的阅读风气。但是就她这二三十天走访各地的观察,发现公立图书馆的成人区虽然没什么人,但儿童区的使用率蛮高,印象深刻的是雪兰莪州立图书馆,一群小朋友在一位小哥哥的带领下在小舞台跳舞和深呼吸,气氛非常热闹。图书馆这般情景让她感到“很神奇”,因为外国图书馆一般都会要求大家保持安静,少见这种热闹场景。不过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图书馆热闹一点也许也是挺好的。
她也有留意本地小孩在看些什么书,觉得这里的新书挺跟得上外国市场。至于本地原创图画书,她认为吸引人的故事不是没有,但许多都倾向于教育意义或是说教的意味,排版和印刷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无论如何,她认为这是正常的发展趋势,因为中国早期的原创图画书也是这个样子,慢慢才会越变越好。
想孩子阅读,家长先做榜样
在IBBY大会上,她跟一位韩国参与者交流时问起对方,为什么韩国图画书近几年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对方说,这是因为韩国目前的创作者都是读图画书长大的一代,他们的作品自然越来越好。因此,她相信无论是中国或马来西亚,等到看绘本书长大的一代成为创作者,之后的原创素质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在马来西亚的这些天,也有一些本地家长向她请教,询问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她的回答是首先家长本身要阅读,尤其绘本的意义就是亲子共读,家长伴读一方面是帮助孩子了解书的内容,另一方面是促进亲子关系。“如果自己不读书,光要小朋友阅读是不太可能的。”
绘本推荐
离开马来西亚之后,她的下一站是意大利,接下来想去德国和日本。如果有机会,她还想回来马来西亚,毕竟这次的视野范围局限于吉隆坡一带,她希望多了解马来西亚其他地方还有其他族群的阅读风气。
推广儿童阅读这件事她已经做了好些年,但她依然谦虚把自己定位为儿童文学爱好者而已。总是一脸灿烂笑容的她,不讳言不是没有厌倦的时候,但一路上遇到很多好人好事让她重新燃起热情,“所以坚持到现在”。
【新教育】请她为本地读者推荐绘本,她列出的书都是近年在外国备受好评的作品:
《西洋菜》
此书荣获2022年绘本界最高荣誉凯迪克金牌奖。作者和绘者都是华裔,透过美国路边不起眼的野草,讲述华裔移民家庭的故事。绘画融入中国水墨画元素,兼具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精髓。
《春福》
这是中国原创绘本,内容跟春节有关,故事和画风都很优秀,不会流于说教或硬销传统文化。
《青蛙和蟾蜍》
非常经典的桥梁书,叙述青蛙和蟾蜍这一对好朋友在生活中的种种趣事,故事短小但文字优美流畅。
《我说话像河流》、《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
这两本书的创作者都是席尼·史密斯,席尼·史密斯乃绘本界近年炙手可热的新星。《我说话像河流》描绘一个口吃男孩的心路历程,《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则是从孩子的视角讲述如何在大城市找到回家的路,特别适合城市小孩阅读。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d Will Be So Much More》
这本书从地球诞生开始说起,每一页大小都不一样,对时间的处理非常巧妙,会让人反思自身在时间长河里的位置,画风也非常美丽。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