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17/10/2022

华社

社区参与

诠释

民办

展示

非营利

林家豪

文物馆

收藏

保存

研究

陈亚才

教育

博物馆

【民间文物馆/01】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物馆?

报道:本刊 白慧琪 摄影:本报 黄志汉、黄安健
(攝影:本報 余蔚棋)

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常设机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可及且包容,促进多元和永续发展。它以合乎伦理、专业及的方式营运和交流,在、欣赏、反思和知识共享方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

——博物馆新定义,国际博物馆协会,2022年8月24日

ADVERTISEMENT

看到博物馆刚出炉的新定义,直觉划线重点:研究、收藏、保存、诠释和展示。然而,请文史工作者谈本地的概况,才发现重点越划越多:要非营利、常设、要对公众开放、要有社区参与,最重要还要带来教育和反思等等。来来,各地文物馆工作者快来看还欠缺什么?

近几年,全马各地兴起文物馆热,越来越多地方乡团、公会、组织,甚至个人都办起文物馆。然而,文物馆和漂亮仓库只有一线之差。一间保存历史精神和价值,且会说故事的文物馆,到底该如何打造?

过去两年多关在国门的时光,你的社区可有多了哪些怀旧场所,展示旧时日常生活或老行业的用具?再进一步,关怀社区的有心人士把地方历史整理一番印刷出来,搭配着那些文物展出,成为一间文物馆。

本地文史工作者林家豪说,本地华社挺有趣,不敢把努力心血名为“博物馆”而称之“文物馆”,没有文物的就叫“文化馆”。在他看来,只要贴近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定义”的就别妄自菲薄了。倒是一些不符合上述定义,明明是餐厅、咖啡馆或纯拍照打卡的,也自称博物馆了呀。

来,回想一下参访过的华社民办文物馆,它们的定位与陈设大致走两种路线。以华人南来到落地生根的历史为主轴,傍以宗教、社团、经济发展,带出一个地区的华社发展。抑或是,陈列很多老物件,打造怀旧氛围,还原旧时生活场景与面貌。可是,旅游淡季这些场馆往往大门深锁,甚至只有预约才开放。

“这并不符合博物馆的定义,因为它应该是常设的机构,需要对外开放。”林家豪说,人们对博物馆概念模糊,以为有个空间把老东西放进去即可,但那只是最早期博物馆的模式,上流阶层把私人藏品拿出来展览。比对一下博物馆的定义,在收藏和展示之间,还有研究、保存和诠释等工作。“考古是通过一个物件本身所承载的讯息来了解背后的故事、那段历史和价值所在。那文物怎么去展示呈现,首先必须要研究。”

例如,旧时的文件、照片、会议记录、报章,讯息量很大,可是早期文献的印刷质量不好,纸质遇酸容易破坏,或者粘黏在玻璃上,需要费一番功夫修复。林家豪说,老东西也承载很多故事,而且相对比较容易搜集,关键是怎么去诠释。举个例子,一只鸡公碗,在巴生装肉骨茶,在怡保装凉茶,同一只碗承载的意义如此不同,是研究者、策展人要去诠释的。

【民间文物馆/01】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物馆?
陈亚才认为,近年文物馆有更广的意义,启迪民智。
【民间文物馆/01】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物馆?
林家豪希望,华社民办博物馆可以发展成新一代华社社交、美学、精神的交流中心。

从抗争走向社区服务,文物馆肩负远大意义

晚近20年,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设立的华社民办博物馆在各地涌现。文化资产保存基金委员会主席挑出当中的历史脉络,1969年五一三事件和1971年国家文化政策后,华社累积了历史与文化悲情与焦虑。历史教科书一改再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甲必丹叶亚来,从正文一点一点减少到转移去附录。

华社有感文化与历史不断被官方淡化和边缘化,那么民间华团是否应担起保留和流传的责任?早在1991年,马华公会时任财政部副部长陆垠佑就曾连同大马华人文化协会筹建“大马华人文化城”,计划设有华人文物馆、教育馆、食品中心等。计划随即引起巫统强烈反弹,胎死腹中。来到2000年代,地方华团开始设立文物馆,例如乌鲁冷岳社区文物馆(2001年)、世界福州十邑文物馆(2005年)、吉隆坡广东义山历史文物馆(2006年)等。

“它又是一个据点,可以作为加强话语权的表达方式。”在文物馆这个空间,华社可以透过展览的方式以及展出的内容,表达社区开拓或个别人物的贡献。陈亚才说,从社会发展来看,华社最初设立文物馆带有一点抗争意味。

来到近十年,文物馆有了更广的意义:启迪民智、加深地方认同和地方教育。陈亚才认为,本地文物馆当然可以继续扮演抗争的角色,但是,显然也可以进入社区教育的功能了。“我们可以扮演更大的角色,某个程度来说也跟官方互补。”

这也非常符合博物馆定义新增的一项重要条件:社区参与。林家豪认为,博物馆的未来趋势,并非依循象牙塔或政治最顶端的人一声令下而做,应由社区参与,符合社区需求而设。回顾华社历史,最早的社交中心是庙宇,才有后来的血缘、业缘或地缘会馆。当来到21世纪,会馆因会员老化,社交机能渐渐消失,博物馆是否可能成为新的华人社群交流中心?

试想,华校、华团差不多来到百年之际,若有办法调动资源设立文物馆并提升研究,而展出的东西本身就是华人的价值和精神,林家豪相信它还可以升华至艺术和精神层面的交流中心。

相关报道:
【民间文物馆/02】修复芙蓉旧时光,留住城市的记忆──泰和堂民俗文化馆

【民间文物馆/03】声临其境,沉浸式体验祖辈漂泊南洋之路──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
【民间文物馆/04】走读新山,保存祖先历史,挖掘在地文史──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
【民间文物馆/05】民间文物馆,如何发挥功能、永续经营?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