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岳河全长约78公里,加上大小支流,总共水道长度达二百多公里,河域覆盖面积约为2350平方公里,为雪兰莪州四大河流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前任首相马哈迪掌权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城市化运动,许多乡区人口涌进大都市,尤其吉隆坡周边土地开发非常迅速,为了应付大量的人口需求,政府推动吉隆坡南区“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以快速道路及地下网路骨干为轴线,北边由吉隆坡市中心的双峰塔开始,南边连接至新国际机场(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Airport, KLIA),总长度达50公里,平均宽度达15公里,总面积约为750平方公里的大型都市开发计划。这项计划恰好将吉隆坡市的未来土地发展压力,从原有的巴生河流域,扩大至包含冷岳河流域。
多媒体超级走廊推行不久后,便遭受到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虽然马来西亚政府仍以石油收入为支撑,继续建设沿线新市镇,包括马来西亚新行政中心布特拉再也(Putrajaya,简称布城),以及聚集高科技产业相关设施及公司的赛城(Cyberjaya)。这些新市镇的建设,使得许多传统村落消失,周边的农业活动也被转移到其他地方。
ADVERTISEMENT
2009年,第六任首相纳吉上任不久后,推动大吉隆坡发展计划(The Greater KL Plan),将发展重心移回至旧吉隆坡市区中心,但仍以建设捷运的方式,持续将发展势力推展到吉隆坡南边,其中第一条完成的捷运线,便是从北区的双溪毛糯经过吉隆坡市区中心,再延伸至南边加影市为终点。
综合以上的原因,加影市乃至于冷岳河流域的土地开发速度跟强度持续增强。1990年代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发展概念乃以政府为发展动力火车头,在整体规划以及公共设施方面全面以新市镇规划的方式来进行,在一党独大加上强大的政治意愿加持下,国家资源倾注于各项建筑与景观工程当中,因此按计划施行的完成度较高,而一些前瞻的想法较易得到支持与贯彻。
相较于多媒体超级走廊,纳吉推动大吉隆坡计划时,恰好在2008年大选之后,最有经济发展优势的雪兰莪州及槟城改由反对党联盟执正,而由纳吉带领控制中央政府的国阵陷入非常艰难的局面,因此无法再复制马哈迪时代,由政府注资的发展计划,而以捷运发展,沿线与土地开发商合作,以公共交通节点发展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支持财团发展土地,甚至将一部分国有土地,例如吉隆坡市区中心的默迪卡体育场、半山芭监狱等等,以联营的模式,实际上乃由财团主导各项发展计划。
在大吉隆坡计划下,加影乃至冷岳河流域一带土地发展利益迅速提升,因此吸引了许多开发商收购可开发土地,从2010年开始,沿着捷运线及冷岳河,可见不少开发计划推行。在缺乏如多媒体超级走廊般的通盘景观与建筑规划的前提下,大吉隆坡计划下的发展都各自为之,唯有在与捷运站毗邻的商业发展有增设行人桥连接之外,其他关于水土保持、生态永续发展,乃至于产业经济链等的思考阙如。
以马来西亚目前的政治氛围,对于土地较有利的思考与行动被套牢,在政府无法作为的情形之下,单纯依赖建商来投入及推动似乎也是天方夜谭。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学社会责任可以透过开放式工作坊的方式,将专业科系的老师及学生、利益关系者、政治人物、专业人员、甚至建设商代表等,透过环境观察以及针对各项的议题,例如韧性设计、水共生、都市连接(Urban Connectivity)、文化保存等永续发展的想法,引用国外案例,共同思考可行性,并且将这些想法整理出版成书,以便获得社会更大的关注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