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已厌倦政治恶斗和负面攻讦,我们也预期中间选民会用选票来惩罚操弄种族议题和背信弃义的政客。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每逢大选,华社都会出现所谓的“造王者”(Kingmaker)论述,主要是叫大家集中有限力量,发挥临门一脚的关键作用,以配合“改朝换代”的大局。
上届大选成功实现独立以来第一次政权轮替后,华社多年来对种族霸权的怨气,有如“压力阀”那样泄尽。有相当数量的华裔选民,投完票后回归中间,成为“中间选民”。如将他们视为铁板一块的“铁票”,肯定是重大误判。
ADVERTISEMENT
中间选民的特点,未必看重党派背景,而是着重在政见和政策主张,尤其是正面论述。以往常见的负面攻击,对中间选民未必会再奏效,甚至会导致反效果。
中间选民的扩大,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华裔选民一直是我国公民意识最高、民主素养最高、理性中间选民比例最高的群体,在即将来临的大选,须超越以往的“造王者”(Kingmaker)定位,转向扮演“游戏规则改变者”(Game-changer)的角色。
马来西亚会陷入像“鱿鱼游戏”那样的境地,主要是政治、经济和社会这三大生态环境,已到了严重的“结构性破坏”程度。
政治生态恶化:在单一选区“简单多数当选”的制度下,各主要政党热衷“合纵连横”,造成“政治垄断”局面,小党或独立人士几乎无生存空间。而政治垄断的后果就是各大政治阵营连连恶斗,争权夺利,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悲哀的是,由于大部分选区的人民没太多其他选项,在“弃保效应”下往往只能退而求其次“含泪投票”,这更令各主要政治阵营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继续恶斗下去,使得人民对政党政治产生空前的信心危机。
经济生态恶化:全球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使到国际贸易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马来西亚的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但是,无论哪个阵营当权,主要的经济政策,都是重点扶持政府相关公司和大企业。财团的经济垄断,不利中小型和微型企业的发展生存。而大多数的大企业资本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社会责任”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他们宁可聘请更多外籍移工,以劳力密集的方式来进行低技术含量的生产,连带造成国民“所得分配不公”的低薪现象,逼迫宝贵的“人才大量流失”,为外国所用。这种经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国家竞争力持续下降。
社会生态恶化:长期低薪遇上高房价和高物价,加速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正常的社会形态,中产阶级应占人口的大多数,而两端的贫富阶级占少数,但现在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迅速萎缩,形成贫富两极对立的冲突社会。大部分沦落到底部的人民,肯定非常郁闷,更糟糕的是,多元种族的现实政治里,阶级问题很容易被操弄成种族议题,致使国家在种族政治里不断空转内耗。
近年来我国天灾频密发生,大自然向人类反扑是“果”,真正的“因”出在以上三大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破坏。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最关心的,除了最切身的生活稳定和经济复苏,再来就必须看到国家有未来发展的可能。
有理念的从政者,必须提出国家经济转型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具体解决方案,如强化技术革新、聚焦自动化升级、智能制造业、智能机器等新兴产业,摆脱以往的低附加价值产业链模式;在培育人才方面,国家需要更多数字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多元人才;在改善商务和生活环境方面,国家需要贯彻联合国的永续发展目标(SDG)以及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指标,以赶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
打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技术含量和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岗位,这是绝大部分人民,也是绝大部分中间选民和年轻选民所要的愿景。很多人已厌倦政治恶斗和负面攻讦,我们也预期中间选民会用选票来惩罚操弄种族议题和背信弃义的政客。唯有选出像样的人民代议士,国家的生态环境才有改善的可能。
改变游戏规则,中间选民有责。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正如1930年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大萧条,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也可能削弱美国的全球经济地位。历史早已证明:保护主义无法让国家更强,只会带来孤立与衰退。如今,世界或已越过一个无法回头的分水岭。
关税战一向是经济政策中最直接、最具破坏力的工具,不仅用于调整贸易,更常被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武器。如果4月2日这一天,欧美中亚多国相继启动新一轮关税报复,将预示着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对抗的展开。人们不禁想起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大萧条——当年,美国以保护本国工人和产业为名提高2万多项进口商品关税,结果招致贸易伙伴报复,全球贸易崩塌,经济陷入深渊。
近一个世纪后,特朗普在2025年重新入主白宫,迅速祭出高额关税政策,针对对象包括中国、欧盟,甚至日本与韩国等传统盟友。理由仍是“国家安全”与“打击不公平贸易”,重点领域涵盖科技、汽车、半导体与消费品。然而,与他2017–2021年首次执政时相比,国际社会这次反应更迅速、更一致。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在2025年4月2日,欧盟、中国,以及包括东盟(ASEAN)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宣布联合反制措施。中国可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50%关税,这将几乎切断了美国农民最关键的出口市场;欧盟会对美国科技巨头征收重税;东盟更是首次以集体行动对美国产品施加贸易壁垒。就连一向亲近华盛顿的日本与韩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反制行动。
若这样情景成真,这天的意义,远不止关税本身,更象征全球经济走向加速分裂。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体系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为支柱,以贸易自由化为不可逆的趋势。即便在特朗普2017-2021年首次掀起贸易战时,全球经济仍选择适应而非彻底断裂。但这次,规模化、组织化的回应显示:美国主导的全球秩序正遭遇信任危机。
若特朗普实施对等关税,欧盟可能深化与东盟合作,寻求市场多元化;拉丁美洲国家将积极向中国与欧盟靠拢,降低对美国的依赖。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更具标志性的,是美国金融霸权的松动。
作为对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回应,中国与俄罗斯可能加速推动“去美元化”,以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贸易;欧盟或许也将扩大欧元使用比例。长期依赖“石油美元”的中东国家如沙地阿拉伯和阿联酋,相信会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这将动摇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若趋势持续,美国借全球美元需求融资其巨额赤字的能力恐将削弱。
关税战的直接后果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与通货膨胀,但其长远影响更深远:
中国虽受损但争取长期优势:尽管中国对美国出口受挫,但其在半导体和高科技制造领域的自主发展战略,正在减少对美国依赖。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也能缓冲部分贸易损失。
欧盟增强经济话语权:通过主导全球贸易应对措施,布鲁塞尔巩固了其经济影响力,并加强了与东盟等区域经济体的合作。
东盟迈向战略自主:东盟首次以统一立场回应美国的贸易政策,积极寻求市场多元化,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美国可能陷入经济孤立: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暂时取悦国内基本选民,但制造业成本上升、农业出口受阻、科技企业被打压,都将对美国经济构成长期伤害。
2025年4月2日,很可能成为全球经济从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迈向多极体系的历史转折点。
正如1930年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大萧条,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战略也可能削弱美国的全球经济地位。历史早已证明:保护主义无法让国家更强,只会带来孤立与衰退。如今,世界或已越过一个无法回头的分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