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东西

发布: 5:50pm 22/11/2022

东西

喝茶

茶道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

茶道精神

蔡荣章

许玉莲

茶会精神

奉茶

独饮

茶饮飨宴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报道:本刊 陈星彤、摄影:本报 林明辉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ADVERTISEMENT

受到“”启发,台湾现代思想家发现,一人泡茶和更能达到茶道最好的境界。1990年,当时在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担任总经理的蔡荣章创办了“”,期望凸显现代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台湾现代茶道思想家蔡荣章,1990年创立无我茶会,推广茶道精神。(图:受访者提供)

无我茶会贯彻七大精神,在国际上备受欢迎。32年间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共举行逾万场大小型的无我茶会,参与人数超过5万人。

10月末的一个周日下午,吉隆坡紫藤文化广场聚集二十来人,他们依照抽签号码,在铺好的垫子上席地而坐。茶友各自摆放茶具后,待所有参与者入座开始泡茶,他们予身旁的茶友,间中无人言语、无人给予指令,过程宛如行云流水,吸引路人停下脚步欣赏这一场无声的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的宁静祥和气氛,吸引路过的人前来围观。

在广场的显眼处挂着一面旗子,以彩虹七彩为标志的圆形徽章写着“无我茶会”。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每人均有一本无我茶会护照,日后到国际参与茶会便可以此收集印章。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出席无我茶会的茶友,有专属的盖章印记以兹纪念。

无我茶会最能体现茶道

“无我茶会”创办人蔡荣章,一生致力推广茶道之美。他在“独饮”中体悟,一个人专注地泡茶、喝茶,即“”更能感受茶道本身。他认为一群人相约品茶,只有过程中安静不说话,才能细细品尝茶汤,“不说话去感应,那样可以集中注意在茶道本身。”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图:受访者提供)

此外,“一人泡茶三五人喝茶”的形式,蔡荣章坦言无法将品茶的美感真切地体现出来。因此,他不断思索如何让大家不只是品茶,也可以一起泡茶。某一日他突然有了灵感,“不如让茶友围成一圈,右边的人泡茶给左边的人喝,那样人人都可以喝茶和泡茶,过程更不会中断。”

于是在1990年,无我茶会正式“诞生”。

贯彻七大精神

至今,超过十个国家自发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无我茶会,广受茶友喜爱。其中离不开无我茶会贯彻的七大精神,蔡荣章进一步解释说:“无我茶会不只是一批人一起喝茶,在参与过程中展示出精神价值,因此感染力大,容易被不同地方的人接纳。”

无我茶会开始前,茶友在报到处抽签决定位置,现场一律不设贵宾席,展现无尊卑之分;奉茶时一概向左,所品之茶来自右边,人人都为他人服务不求回报,尽显无报偿之心。这意味着每人可喝到不同种类或平日不常、甚至是不喜欢的茶,是无好恶之心的一种。蔡荣章认为这样才可广结善缘,“人人就不会因为偏见,很多好的事情,你才有办法接受。”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开始前,茶友鱼贯排队抽签座位。不选择奉茶者,体现无尊卑之分。

另外,在茶席间也培养集体默契,茶友用心奉茶、泡茶、品茶,均不发一语。蔡荣章强调,参与无我茶会有一条潜规则:泡得一手好茶。他说:“这是为了让人时时检讨茶艺,时时保持精进之心。”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茶友按照抽签位子就坐,无我茶会开始前,将茶具摆放好。

无我茶会规定茶友自备简便茶具,让大家不分流派地欣赏互相泡的茶,象征打破地域之分。而过程中遵守公共约定,参与者照着“公告事项”进行流程,无需指挥或司仪,展现群体律动之美。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全套泡茶用具,茶友自备时钟,在无主持的情况也可顺应流程。

上百人参与无我茶会,谨记流程无需指挥的过程,大众啧啧称奇。但蔡荣章认为这就是自然规律,“我们当时间为老师,春去夏来、夏去秋来,又有谁去指挥?不也是运转得很好吗?”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参与者,无论人数多寡都必须向着圆心就座。
盼无我精神感染社会

至于无我茶会是否要求环境优美舒适的地点,受访时人在台湾的蔡荣章表示并没有刻意要求。他分享曾在火车站办茶会的经验,“即使周围环境吵杂,但我们仍可以静下心来,随遇而安也是另一种追求。”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泡茶区的前端为奉茶区,若每人泡茶4杯就分成四等份。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泡茶过程中,茶友禁止发言,将专注力集中在茶本身。

他进一步说明,在一个吵杂的广场举办无我茶会,茶友宛如被一条无形丝带牵引,恭敬地往同个方向奉茶、喝茶,“从远处望去,你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那么地有秩序,不需指挥且动作优美。”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规定出席者,一律向同个方向奉茶,人人都为他人服务不求回报,尽显无报偿之心。

路过的人也会不自觉停下脚步,围观这与纷扰世界格格不入的静谧。无我茶会也设置奉茶给围观者的环节,让他们借此感受到祥和的氛围。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围观者也有机会品尝茶友泡的茶,感受祥和的气氛。

“对比生活中充斥着欺诈、暴力等负面新闻,如此和谐的气氛,任谁都会被感染。”蔡荣章说。

语言是最大传播障碍

32年间,超过10个国家曾举办无我茶会,询及是否会出现程序错误、无法正确传达精神理念的状况,蔡荣章坦言,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是最大的挑战。早期,他以操作手册的形式,出版了日韩版的《无我茶会》。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翻译者,却迟迟未出版英译版。

最终,在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的帮助下,今年9月在我国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的《无我茶会》。蔡荣章表示出版过程历经数十年、过程坎坷,但他认为茶道虽然历史久远,但将此精神应用在生活上的例子并不多。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许玉莲是出版中英版《无我茶会》的幕后功臣,协助蔡荣章推广茶会精神。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蔡荣章认为《无我茶会》中英译版本,可以打破语言障碍,让茶道精神传播至国际。

蔡荣章希望借由在国际间多举办无我茶会,让大家多感受美好的事物,“无论是10人、或200人都好,这样整个世界就会更加美好。”宛如刚过去的无我茶会,许玉莲特别以“吉隆坡安好”为主题,召集茶友齐来品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偌大的广场、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奉完四道茶后,茶友献唱一曲作为品茗后的活动。乐声的回响消失后,茶友才从静穆中苏醒,动身收拾茶具,那日在吉隆坡下午的无我茶会宣告结束。

无我茶会 “一心在茶”的茶道精神
许玉莲召集的“吉隆坡安好,无我茶会”顺利落幕,图为参与者集体合照。

“借着‘泡茶给自己喝,也泡茶给别人喝’的行动,问候吉隆坡。”一如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期盼与故人相聚赏月的美好期许,许玉莲祈愿吉隆坡可以逐渐归向平安美好。

相关文章:

用创意堆砌“纸皮玩国”

英女王纪念品 纪念优雅一生

只要你敢想,没有做不出来的本土风味芝士

那些年满满时代感的铁皮玩具、非智能玩具

白天是软件工程师,晚上变身磨刀师傅

从升级改造产品、设计到推广:Re{me}dy在营销爱地球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15/04/2025
走,周末去逛“森林童真”,找回丢失已久的纯粹!​

告别童年,踏入社会打滚后,你还记得“童真”的模样吗?在走远的人生路,或许短暂停驻走入“森林童真”展览间,欣赏雕塑创作者李淑文(Yiji)的作品,能让你找回丢失已久的纯粹。

毕业于国家中央艺术学院的插画系,雕塑创作者李淑文(Yiji)在出版社工作数年后结婚生子。她选择当个全职妈妈,全心全意陪伴小孩。在育儿的过程中,她从孩子的童言童语中获得疗愈,重新唤醒了李淑文封尘心中已久的童年记忆。

于是,她将这些感受投注在“森林童真”的石塑展览中。展间所有的作品以森林作故事背景,带给人一股神秘感。

李淑文和石塑品合照。

若细细观察,每一个雕塑人物的脖子细长,她说:“细长的脖子引领我们的视觉,眼睛看向脖子,慢慢从脖子延伸到人物表情。人物的表情其实是我作品的重点。”

《初衷的细节_I》
《初衷的细节_II》

所有石塑人物雕像的表情一致,深邃眼神传递空洞神情,仿佛若有所思。她表示,透过这样的设计,主要让人们得以暂时清空脑袋。

《呵护》
雕像用手做出呵护的姿态,只看见眼前的花朵,忽略了后方绽放的花儿。由此,李淑文欲传递的讯息是,当紧盯眼前的问题,倒不如试着放远视野,那些后方的花朵,正是你曾克服的挑战与小成就。

“有时候我们太忙,脑袋太满,发现不到身边的小东西。当你清空脑袋,再看看身边的小东西,你会用另个角度去看同样的事。”

从小孩的视角创作,童真味十足

决定当个全职妈妈,陪着小孩成长,同时也从孩子身上看见不一样。

“孩子的思想和看东西,真的跟大人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我们一直往一个方向理解,从来没有想过从别的角度看。”

从孩子身上学到的,她都放在作品里了。用小孩的视角创作,她笑着说,变得更幼稚了。

《庇护者I&II&III》
作品以三格漫画的方式呈现。苹果为保护罩,在里头的小孩儿随着苹果的由绿转红,慢慢探出头来看世界的美好。这也是李淑文想传递给女儿的讯息,“我们给了她稳定的基础,希望以后出去外面的世界, 她都会有底气面对任何问题。”

二十多件雕塑品,李淑文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选用趋近灰色的色调,让看的人有种沉静安详的感觉。看向作品《飞翔木马》中的“木”马,无论色泽还是纹理都像木,但其实由石塑粘土雕制成。

《飞翔木马》

“石塑粘土比其他粘土的延展和雕塑性更强,适合用来处理细节。”她使用亚克力颜料,一层接着一层上色,打造层次感,增加“森林童真”展览的故事性以及深度。

石塑雕像的制作过程。
《环绕》

“风干以后会发现上了色的石塑更像是哑光色,好似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它介于2D和3D之间,不会太清晰,可以给到一种朦胧感。”

每一个石塑品都是李淑文一笔一画,亲手捏制。李淑文强调,每一个雕塑品都有专属的故事,但都围绕在孩子的内心世界。

《内心孩子 I、II、III》
3种颜色分别代表内心小孩的不同状态:最初的思绪——勇敢、欢乐与平静。作品中常见三座石塑雕像的组合,李淑文认为,这或许投射了她与两位手足的形象。

像是《拥抱变化》的作品,李淑文从童话故事里的小红帽和狐狸出发,欲向大众传递转念的重要。

《拥抱变化》

“我把大野狼换成一只善良的狐狸,重谱不好的结局。”为了让两个石塑雕像呈现相互靠近的感觉,她必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调整方向。

至于名为《雨回音》的作品,则是源自她的亲身体验。

“一次我在雨中行走,但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一颗小蘑菇在角落。我一直走,眼睛一直望着它。我自己在脑子里想像,雨滴在菇盖的声音,因此才会命名作品叫做《雨回音》。”

《雨回音》
《雨回音》和《拥抱变化》是李淑文最喜欢的作品。

从手作开始的石塑路

重新踏入艺术领域,是在孩子长大后。她意识到需要培养自己的专属兴趣,从手作包包开始到干花耳饰,透过网络或市集为大众所知。

“我后来尝试在耳饰加入一些黏土元素。为了打好基础,我从软陶入手,但发现它们在细节上的表现不如预期。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种类的黏土,最终找到了石塑粘土。”

先从小品开始做起,她将作品放上名为“隐木林 隐子雕塑”的脸书专页,意外地获得青睐。

“我很幸运获得很多人的喜欢、买我的作品,让我更有信心往这方面发展。也让我被Gallery看到,欣赏我的东西。”她决定挑战开个展,雕塑大型作品。

问起希望看展的人能从中感受什么?李淑文盼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孩子,再次去感受和体验童真。她强调,童真不代表童年,“因为每个人的童年不一样,但说起童真,我觉得每个人都始于一张白纸,很白很干净。”

人人都有过孩童时期,曾经那样子的纯洁、简单、容易开心和满足。

《双眼_I》
《双眼_II》

“他们热衷探险,喜欢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很强,思维不受限制。”但随着年纪增长,人们逐渐被框架,失去好奇心,“什么样的成绩才有前途?什么样的职业才最赚钱?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这个都好像定着了。”

时间不能倒退,那张白纸已被涂满。由此,她希望借由“森林童真”展,唤醒成人内心的小小孩。

“尝试看看如何空出一些白纸出来,干干净净的,给我们内心的小孩。”她说。

《棉花云 I、II、III》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棉花云 I、II、III》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棉花云 I、II、III》
此系列作品结合棉花糖和云的想像,这是李淑文心中最接近童年的想像。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和色彩单一的云彩结合,带出欢乐又平静的感觉。

“森林童真”   展览资讯

展出日期:4月15日至28日

开放时间:早上10点至下午6点

展览地点:CAPITAL Fine Art

151 Jalan 5/42 off Jalan Gasing, 460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相关文章:
透过“雨林守护者”展览,让更多人看见沙巴原住民文化
匹克球热潮来袭 你体验过了吗?
善用家具边角料,开办环保手作木工坊Art Space
颁奖台之外的奥斯卡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