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人物

发布: 12:21pm 11/01/2023

国家银行

经济学家

世界银行

人物

金融危机

沈联涛

Andrew Sheng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报道:本刊 林德成、摄影:本报 辛柄耀、部分图截自TEDxPetalingStreet官方YouTube频道

/低调做事,潜心研究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ADVERTISEMENT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沈联涛在TEDx茨厂街年会展示一个倒圆锥体图案,强调要用宏观、中观和微观去判断一个问题,才能看得更全面。

在2022年TEDx茨厂街年会当中,我抄下了丹斯里沈联涛分享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以360维度去看问题,不是(用)一个部分来看问题。”大屏幕上投射了一个倒圆锥体图案,他用低沉浑厚嗓音说,要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视角去看待一个问题,才能看得仔细和全面。彩排当天,我在后台与他做了一个简短采访。身为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他称,自己一生的故事和经济脱离不了。当问及是否有最难忘的事迹,他轻描淡写地笑答,每一段时间都有特殊的经历,本身并非风云,只是一个参与者。“我比较喜欢低调,低调做事,不高调做人。我只想从一个知识分子(角色)去看问题,我也不完全是学者,仅仅是从一个务实角度去分析问题。”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沈联涛说,中国的阴阳是对立的,不单对立,还能互补。在西方世界则强调黑与白,但黑白之间却还有灰,这就是三元思维。

沈联涛特别爱读书,在家中有一个闲适的角落,一整排书橱整齐地靠墙竖立,书架上皆填满各类书籍。他回想起中学时期,图书馆藏书不多,没办法接触到专业书籍。直至远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深造,踏入藏书馆,完全沉浸在历史与知识的殿堂。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沈联涛家中有很多藏书,每次出国看到好书都会买下来。他笑称,时间不够用,看书未必要读完每个字,只需看懂书中内容究竟想表达什么和意思就足矣。

“其实,我把时间用来阅读经济相关的书籍,根本没时间阅读物理、心理学这类的。当我在央行工作,我也只(能)看经济论和金融书籍。书中讯息每天灌入我的脑海,我变得很精专,但却发现所学到的理论与现实越来越不相符。”

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有一句话:历史不会重演,但往往会押韵。每隔10年,金融危机便会冲击世界——1987年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欧债危机。“2017年不是另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反而是政治危机,那就是特朗普上台担任美国总统。为什么没有金融危机?因为美国央行印钞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

“我当初读经济系就是要解决金融问题,”他不禁地问,如果经济理论与现实相符,为何还会出现金融危机?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许多经济学家大掉眼镜,没有预见这场风暴的到来。当年这场金融海啸起源于次级房屋贷款。没有稳定收入、贷款记录的人都能借房贷。自然而然,大家涌去买房,促使房价攀升。直至美联储升息,许多人开始还不起房贷,导致银行出现危机。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这场金融海啸才展示真正的破坏力,引发经济灾难。

金融危机背后有政治因素

访谈中,我们俩离不开金融危机的课题。沈联涛提到,无论是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很多时候是由政治因素所导致,最后形成政治危机。1997、2007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仅是政治危机,最后还演变成全球的地缘政治危机、战争危机。这一切与美元和美国的称霸地位脱离不了关系。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在没有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说,“你没事,没有任何大病,吃点药或补一补身子就好。”一旦出现金融危机,该组织会把矛头指向你,宣称是你的国家出现腐败或政策不好。“这些病菌(指金融风险)以前都在,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呢?这是病毒的问题,而病毒在哪里?实际上就是美元制度。”

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他一直在思考,所学习的经济论到底哪里出错?渐渐地,他认为,西方经济论不全然可信,“如果没有错误,今天我们会这么糟糕吗?”

“(中国)科学发展特别迅速,西方的经济学可以解释中国的发展论吗?”当中方在科技、文化、政治、军事变成美国的最大竞争者,形势开始转变了,全球供应链亦出现大转换。美国祭出芯片制裁打压中国科技企业,严重冲击中国的半导体发展,进一步引发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在2022年9月份,美国总统拜登还签署行政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扩大国内的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这个举动自然被视为是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提高美国本身的生物技术发展。

他说,如今美元频频上升,但是美元要升值到什么程度?美元一直上涨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通缩压力。全球各国会允许这个事件发生吗?恐怕不可能。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沈联涛在2022年TEDx茨厂街年会上说,“人和”万事都做得到,“人不和”,金都变成土。
走向舞台

从至于沈联涛是如何从国家银行走向世界银行舞台?他笑了笑,接着说,“当时我刚从英国回来,是一位特许会计师,而我一直想为国家服务。”那个时候,他的恩师和贵人就是敦依斯迈莫哈末阿里。对方是国行第二任行长,也是第一位担任行长的马来西亚人。

那个时候,敦依斯迈聘请了很多特聘会计师。第三任行长丹斯里阿都阿兹达哈、第四任行长丹斯里查化胡先同样都是特许会计师。“大家都特别棒,脑袋非常清晰,责任心非常重。我后来受到他们提拔,担任4年的助理行长,那时的国行副行长还是林西彦。”

沈联涛称赞恩师非常有智慧且廉洁,对方就像是一个锚,在风浪中稳住船身,握紧船舵无畏地向前行驶。“(我国)一直涌出很多人才,因为他吸引人才。”他记得,对方在国行任职时有一个愿景,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马来西亚,就需要有一个稳健的国家银行。

一直到1989年,世界银行相中沈联涛,希望他能以在大马银行工作的经验帮助他们做国际研究。“为什么会找我?因为在80年代,新兴国家有很多发展银行和商业银行倒闭,世界银行就聘请我去找出原因。”

那是一段非常珍贵难得的经历,在世行工作时期,他有机会接触到斯坦利·费希尔、劳伦斯·萨默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经济精英。“他们都是我前老板,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也学了很多东西。”无论是在金融、监管、支付系统等,他不断累积经验,培养了一套严密的思维去分析问题。1993年,香港政府邀请沈联涛担任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他又再汲取不同的金融经验。

“1997到1998年,我是负责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国际交易。”1998年9月份,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主席梁定邦离任,财政司司长便指派他去接手管理股市。需知香港股票市场是全球第四大市场,而管理股市和银行业是有很大区别。随后,他出任3届的香港证监会主席,并做了3件事:翻新香港证券法、香港交易所变成上市公司,以及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进而促进香港的资本市场发展。完成这些改革,他便辞去主席一职。

大学生缺乏市场经验

沈联涛一直笔耕不辍,在研究各种金融危机时,他不认同西方的经济学家分析,而撰写了近50万字的《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译版)。

“我在布里斯托大学有想读硕士,但后来家庭经济不允许,我就去考特许会计师。对我比较鼓舞的是剑桥大学出版了我的《从亚洲到全球金融危机:一个亚洲监管者对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不受约束的金融看法》(英文原版)。实际上,这本书就是我的博士论文了。遇到哪一位博士,如果是经济课题,我都可以跟对方辩论。”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这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的《从亚洲到全球金融危机:一个亚洲监管者对1990年代和2000年代不受约束的金融看法》(英文原版)。中译版为《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教育角度而言,他发现许多大学在纸上谈兵,缺乏市场经验。理论非常完美,可惜不符合事实所需。看到西方国家栽培的博士生和教授越来越专业,反而看不到大局的趋势。“即使是得过诺贝尔奖项,也会出现问题的。”举一个例子,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破产,而这家公司的创始合伙人就有发明Black-Scholes-Merton模型的诺贝尔奖得主。他们坚信有关模型可以度过金融危机,殊不知亚洲金融风暴和俄罗斯违约事件属于黑天鹅事件。

大马处于Sweet Spot

经历了疫情危机,大马经济逐渐走上复苏轨道,伴随新政府的诞生,2023年或许会有新的经济契机和面貌。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sweet spot(有利位置),中美关系紧张,许多半导体公司的投资会投入到大马。”在2018年,由于我国科技公司做得不够快,有些外资的科技工厂搬迁到越南、孟加拉,如果能够提高效率和生产线,我们是可以吸引到科技外资,然而当时很多政治人物没有关切这点,失去很多良好机会。

他强调,我国半导体产业有很理想的前景,“从天时地利来看,东盟是最好的地区,全球需要这里的资源、年轻人口、大马的基础设施。现在我们陷入人和的问题,那就是人才和政策。我们现在是收留廉价劳动力,输出宝贵的高科技人才。政府要如何调整这个政策?我国不能靠廉价劳动力拉动经济。”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沈联涛认为,政府要尽快走入科技转型,善用资金培训人才,不能一直收留廉价劳动力,而输出高科技专才。

以美国矽谷为例,政府不断扶持新创公司,没有过多干预。美国国防部也与产业界配合,提供技术转移。加上附近有一流大学,所培育的人才皆投入到半导体、晶片产业、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我国也有一个“东方矽谷”——槟城峇六拜(Bayan Lepas)工业园。“我们有半导体和高科技的产业,这一块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我们当然不太可能去做自己的晶片,投入资本太大了,但是在机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领域却有很多机会。”

“马来西亚不应该只是工业,我们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是数码科技、服务业。”

沈联涛简介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经济系,之后在伦敦成为特许会计师。1976至1989年,他曾担任马来西亚国家银行首席经济师和助理行长。接着,在1989至1993年出任世界银行金融领域发展部高级经理。

1993至1998年,他成为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1998至2005年连续3届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间中,他也是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主席。2006年起,他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2013年,他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全球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

沈联涛曾任马来亚大学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目前是宏愿开放大学的乔治市开放及高等研究院(GIOAS)的主席。其著作有《银行业重组:1980年代的教训》、《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谁主宰我投资》等等。

相关文章:

林丽娟导演/藉电影与佛法修炼人生女蜘蛛侠诺玛丽雅西迪/冲破性别偏见,我要挑战全球最高楼
大马独立电影导演陈翠梅/大家一窝蜂跟随“主流”,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感受”自己要什么
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导演杨紫烨/得奖不意味着是一件好事
新加坡资深演员洪慧芳/坚守好演艺岗位,B咖也能逆袭走花路
台湾作家林文义/散文是致自己的情书
香港中文版《挪威的森林》翻译者叶蕙/最好的翻译,是在读的时候没有翻译腔
《过江新娘》编剧陈钰莹/世界再坏,也不要放弃追寻光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2:00pm 21/04/2025
新华作家尤今/在文字里只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从小看父母醉心阅读,她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很甜,于是也跟着钻进方块字的世界,从此再也离不开。

新华作家尤今(75岁)共在马新中港台等地出版逾200本书籍;她写散文和小品,也写小说和游记,认真看待自己与文字的关系。

“我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绝对不种罂粟。”写作不只为了开花,开什么花很重要,花怎么开也很重要。“取材于现实的作品,才是泥土滋养出来的鲜花,带有阳光的香气,跟塑料花截然不同。”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她并非不曾用文字捏出塑料花。

中四那年,尤今写出人生首篇小说〈凄风苦雨〉,投稿报章。刊登后,原以为父亲会给予赞赏,未想他却严肃训话,“父亲说,这是一篇全然失败的作品;他说得毫不留情,让我吓了一跳,很不开心。”

那篇小说写渔夫出海捕鱼,与大海艰险搏斗,渔夫妻子在家照顾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苦苦等候丈夫归来。父亲读了,诘问16岁的尤今:你有认识渔夫朋友吗?你有去渔夫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实况吗?你在下笔之前有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吗?尤今一遍遍摇头,“都没有,全凭想像。”

更小的时候,尤今曾从父亲的书架上抽出《小坡的生日》阅读。作家老舍是中国人,书里却把马来孩子和印度孩子写得栩栩如生,“父亲问我为什么,我天真无邪回答,他靠想像力写的啊。爸爸说,不是的,”老舍曾在1929年旅居新加坡5个月,任教于华侨中学,“他观察,他体验,他生活,他收集资料,所以才能把印度人马来人写得活灵活现。”

真实,是创作的起点——这是父亲教会她的事。

“这句话我记了一生。闭门造车的书写,犹如塑料花,冰冷、虚假,没有生命力。”往后尤今从未停止写作,出版书籍无数,碰触的文体各异,“没有一部不是取材于现实。”

就像199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主题围绕嗜毒与早恋课题,尤今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亲身走入戒毒所,与吸毒者促膝长谈,“收集很多资料,我才敢动笔去写,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转化成小说的骨和肉。”

父亲还说过很多话,都让尤今铭记一生。

尤今1995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她亲身走入戒毒所,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写成书。
父亲的“自重”课

从小生于怡保,尤今4岁那年,父亲停止采矿,创办《迅报》,家里充斥各类书籍,母亲也在报章连载小说,“用比较形象的形容就是,家里每寸空气都有书香。”不写小说不排版的时候,父母总在看书,“脸上很沉醉的样子,我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是很甜的吧!”小小年纪的她也乐于捧起书来。两年后报社倒闭,她手里的书并没有就此放下来。

再长大一些,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居新加坡。初时身在陌生境域,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在尤今眼里都成了鱼,嘴巴一张一合,吐出来的全是气泡。“怡保人多讲广东话,新加坡人则讲福建话,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有天发牢骚,尤今脱口而出:真希望自己也是福建人啊;向来慈和的父亲随即变了样,“眼神很凌厉,平时柔和的光芒没有了。他用严峻的口气说:如果你要听懂福建话,你可以去学,但你必须记得,你永永远远都是广东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8岁那一年,在大街上,父亲给她上了这堂名为“自重”的课。自重是不轻蔑自己的身分,自重也是要在心里安装自我监测器,把自己管好。

“自我监测器的另一个名词,叫做良知与良心。”后来成为教师、成为作家,更要懂得时刻监督自己。“我对读者负责,只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什么文字是她口中的罂粟?

这要追溯到小学时期,学校附近有连环图出租摊子,很多同学租借来看,内容尽是色情暴力。这让尤今感觉不妥,从此立志只写有益身心的读物。当时11岁,她投稿的文章首次见报,题目为〈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抒发她的创作信念。往后虽然没有真的成为童话家,却也从未丢失行文里的某种明朗清澈。

新华作家尤今,本名谭幼今,生于怡保,8岁迁居新加坡;曾在2009年获颁新加坡文化勋章,2014年以《心也飞翔》一书获颁新加坡文学奖。今年75岁的她笔耕不辍,受邀在中国上海《新民晚报》与广州《羊城晚报》写专栏,分享感动和启发自己的小故事。
将记者生涯磨出的能力用在写作上

她坚持在文字的土壤栽种向日葵,养分从生活汲取而来。

年幼时阅读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尤今感到非常震惊,“我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些国家去游玩。”大学毕业后,她踊跃出国旅游,至今走访逾百个国家,出版好几本游记。“我写游记不会专门形容景色,游记是很活泼的文体,可以体现当地的政治、文化、饮食、经济……我喜欢全部融为一炉,通过人物作为主线来发展。”

以记者身分跟尤今碰面,短暂寒暄后,曾在《南洋商报》任职7年的她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工作,我做过3份工作,最怀念的还是当记者。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汲取不同的思想养分。”

问及难忘的采访经验,尤今想起三轮车夫围困报馆的那个傍晚。

“当时,新加坡很多三轮车夫,有的会在牛车水一带载人买菜,五毛一块这样赚;有的则专门在旅馆门口等游客,我听说他们收入很高。”为了探个究竟,尤今伪装游客乘搭装饰华美的三轮车。“我说要游新加坡,怎么算?哇真的很贵,70年代,我的薪水才700元,他游一趟半小时要30元。”短短半小时,尤今抓紧时间跟车夫谈天,拿到很多资料。

下车后,等不及赶回报馆,她先是冲到对街咖啡馆,趁记忆犹新将对话记录下来。报道刊出后,引起很大回响,“我记得很清楚,当天下午5点,报馆外面人声沸腾,一群三轮车夫气势汹汹指明要见我,”收入明晃晃被摊开,税务可就麻烦了,“他们认为我在破坏他们的生计。”喧闹落幕后,她感慨,“当记者,最重要是能够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即使事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能因此退缩。”

记者这份职业,在她看来犹如磨刀石,磨锐一个人的思维、笔锋和眼力,“可以深入观察人性,日后对我塑造小说人物大有帮助。”

真实是一贯作风

7年后,她成了母亲,人生来到十字路口,“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失了我会很遗憾,”于是毅然辞掉工作时间不稳定的采访职业。这时,她忆起过去在图书馆任职管理员时,曾为一群资深教师讲课,教导他们如何为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编排目录。“课程结束后,一名教师特地向我致谢,说我的讲解生动清晰,给我很大的鼓励。教学,是美好的分享,我很喜欢,所以后来想要改行时,我便选择教书。”

尤今执教鞭的岁月长达29年。这些年在课堂上教授华文,她有自己的心得。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华文,而不是为了考到A。”尤今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笑声,因为在她眼里,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科目,“它是让你去爱的。学习其他科目,它们会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但是,语言是流在血液里的,它是让你去爱,给你享受的,而文字懂得知恩图报,你平日善待它,当你要用它时,它便会跳出来,帮助你、报答你。”

2025年3月,尤今携着3本新书《播种未来》《爱的密码》《加减人生》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新书主题分别触及亲子教育、家庭幸福与处世之道,全是最近两三年在中国报章书写专栏文章的结集。当老师,她不爱在课堂上说教;当作家,她也不愿在纸页里摆出道学的面孔。

尤今携着3本新书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分别是《爱的密码:尤今解读幸福家庭》《播种未来:尤今细说亲子教育》《加减人生:尤今畅谈处世之道》。

“我不爱谈生硬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真实故事,向读者分享我的得意与失意,以及我对人生的种种思索、感悟和理念。希望通过一则则曾经感动我、启示我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和待人处世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绵里藏针,用蜜糖包裹黄莲,这是我一贯的写作方式。”

更多【】: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