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届大选,巫统延续上届的惨败,国席从54席再次腰斩至26席。2013年大选,巫统只赢得88席,当时选民就已经向巫统发出预警,这是国阵最后励精图治的机会,如果不振衰起敝,迟早会被边缘化。
ADVERTISEMENT
但接下来5年,人民最厌恶的贪凟问题在国阵政府内部继续蔓延,1MDB等重大弊案一一被摊在阳光下,以致于国阵衰败的日子来得急促。可惜,直到今天,巫统最高领导人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
第15届大选,阿末扎希几乎一手主导选举投票的时间、巫统候选人、国阵的选战策略与竞选宣言。委派候选人时,异议者被除名,一口气砍掉了时任首相依斯迈沙比利身边几位部长,阵前换将犯了兵家大忌;竞选期间党内高层貌不合也神离,同室操戈,备多力分。
无奈,这是之前的甲、柔州选大胜,教阿末扎希信心爆棚,他选举时轻松应战,似乎没察觉希盟与国盟已经茁壮。下场必然是为《孙子兵法·谋攻篇》:“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作了充分的印证。
一手操盘,大选惨败,阿末扎希理应“罪己诏”,负起政治责任,辞去党主席一职。结果没有,他更关心如何在安华团结政府中谋取官位;为了筹组政府,安华没有理由拒绝。阿末扎希的一己之私恋栈权位,注定巫统内部很难在短期内完成世代交替,面对的是继续沉沦。
新接班人未必更好,但至少可以彰显党内民主改革的决心。
上周六,巫统中央代表大会不理前卫生部长凯里的大声疾呼,依然举手通过来届党选中主席与署理主席两高职不开放竞选的动议。理由是“巫统必须团结一致,专注于今年举行的6场州选,努力恢复巫统过去的强大。”
巫统大会通过两高职不开放竞选,这是巫统自认为的党内民主,外人无从置喙。当阿末扎希不必为败选负责,还得到“多数”的党代表支持,就说明巫统双重标准的党内民主,让改革无望。手握大权者为王,“起立举手表决”只是以民主为名行独裁之实,目的在于清君侧。
巫统是一个不懂得彻底反省的政党。巫统大会上,阿末扎希演说时,对巫统败选并未深切检讨;如果还不想下台,至少要认真讨论败选原因,然后调整战略,以求东山再起,结果没有。他反而对10名国阵议员签署支持慕尤丁一事耿耿于怀,说要对付“党内叛徒”;还补充说明:“我可以原谅,但不会忘记。”这是什么逻辑思维?这是多么粗糙的说话艺术!
之前,他暗示10个“叛徒”之中有4个来自柔佛,而且不只是巫统议员。希山慕丁承认参与签署,但随后撤回,何谓叛徒?阿末扎希不应该“左一句叛徒,右一句叛徒”,这只会加深不太支持他的党员的反感,进而结怨;很多话实在不适合搬到枱面上说,何不心里有数就好,凡是留些余地。
阿末扎希可曾想,是谁铸成巫统的惨败?如果巫统不是输的只剩26国席,需要如此卑微的求取官职,甘心当希盟的诸侯。今天的巫统已经从2018年的最大党沦落为“第5大党”,排名在伊斯兰党(43席)、行动党(40席)、公正党(31席)、土团党(31席)之后,前面有4座高山要攀越,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时至今日,巫统还在缅怀过去的辉煌历史,但他们可曾反省去年大选的死忠支持者只剩16.29%,与其他4大党的差距分别不到3%,今后想在5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杀出重围,谈何容易?
无论今年中的6个州选,或者来届大选,没有政党可以单独执政,结盟已经是大势所趋。巫统没条件主导结盟,只是他党拉拢的对象,当年独立主政的光辉远去,如今又不思改革,继续消耗能量,一再错失复兴的机会,复辟之路遥遥无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浪潮,东盟之间必须如首相安华所言:”东盟成员国先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后再公布统一立场。”对东盟而言,是一场压力测试与重大抉择。未来东盟必须检讨区域合作机制的突破,并考虑朝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经济机构”迈进,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地缘政治风险。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全球课征“对等关税”的隔天,首相安华强调,大马将与东盟成员国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后再公布统一立场。
安华表示,大马虽受美国对等关税影响,但24%的税率与邻国相较,仍相对低了许多,例如柬埔寨49%、寮国48%、越南46%、泰国36%。即使如此,大马依旧会审慎评估各种选项,以维护国家与东盟地区的经济利益。
投资、贸易和工业部部长东姑赛夫鲁已和区域伙伴洽商,将出席10日举行的东盟贸易部长会议,共商区域应对策略;同时会在近期赴美谈判。不过周三中午开跑的关税政策,50几个排队等候谈判的国家,白宫是“不读不回”的冷处理。
不过,东盟部分成员国已经在这几天自行选择与美国谈判,以避免贸易战扩大。例如越南积极与特朗普通话,表示“愿自降关税至零,并增加进口”;柬埔寨承诺“大幅削减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同时增加进口”;泰国也急忙表态愿与美国对话。不过这只是上述三国主动表态,希望获得美国“关税优待”。
在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祭出高达104%的惩罚性关税后,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随心所欲,随时可以向上加码。关税风暴来势汹汹,迫使以出口为导向的东盟政府全部重新审视与美国的经贸关系。
美国对中国104%关税形成寒蝉效应
特朗普针对中国征收104%关税,是一项没道理的决策,将重创中国出口与制造业的命脉,因为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高达5247亿美元,涵盖产品范围包括钢铁、汽车、半导体、电动车、太阳能板、各类民生必需品及工业制品。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明确表示,增税目的在于“压制中国制造业扩张,确保美国工人不再被不公平竞争击倒。”但此举可能引爆的高通胀似乎未在美国考虑之列;美国是铁了心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强硬的104%关税政策,中国已表态绝不妥协,即使产生震慑效果也不露于形色。但这一招却让全球主要出口国警觉,了解美国不能容忍贸易逆差,会不惜代价的强势推动贸易平衡。
各国唯恐成为下一个“104”,纷纷展开游说活动,希望美国通融。而白宫透露,已有超过50国寻求关税豁免,但只有极少数个案可能获得考虑。而周三中午落实的关税政策,美国根本不见排队等候的国家。
美国如果与中国闹翻,他们必须找一些能替代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国,东盟或许会被考虑,但依存与风险并存,毕竟中国才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9843亿美元。
根据东盟秘书处资料,2023年美国与东盟的双边商品贸易总额为3959亿美元,占东盟整体对外贸易的11.2%,是东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美国是新加坡、越南、大马的前三大出口市场。
大马对美出口商品中60%以上为电气与电子产品,这些正是美方关税政策的核心对象,预期的损伤可能很深。
至于泰、印、菲、越等国,主要出口包括汽车、半导体、成衣、家具等领域,关税一旦实施,冲击也很严重。根据越南贸易部评估,美国关税政策将影响越南2025年约20%的出口总值。
大马与东盟的态度与谋略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浪潮,首相安华表态:“大马不会单打独斗,将与东盟各国召开高峰会,在达成区域共识后,才会正式对外发表立场。”这句话体现了两个重要思路:其一,避免被美国挑出来个别谈判;其二,希望东盟形成合力以提升协商能力。
但问题是,东盟多国已经慌了手脚,急于向美国表态,毕竟“日头赤焱焱,随人顾性命”。外交部长莫哈末哈山形容此次局势为“东盟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外部与经济压力”,主张必须区域协调、统一回应。
但安华此番布局面临现实挑战:越南早已单边提出对美国商品降税;印尼计划与美国进行双边关税谈判;新加坡一向重视自由贸易,倾向不介入地缘经济对抗;缅甸与柬埔寨则因内部政治动荡,难以参与共识制定。换言之,东盟的“集体发声”恐怕难以成形。
东盟此刻应该同舟共济,不能各自为政。因为过去多年,东盟已经成功塑造区域经济体的形象,并推动《东盟商品贸易协定》(ATIGA)与《东盟数位经济框架协议》(DEFA)。但怎么知道在面对美国关税压力下,区域合作显得脆弱。
东盟不同于欧盟,缺乏关税统一机制、货币统一与贸易政策主权集中。东盟成员国各自拥有主权,可以根据本国利益做出贸易决策。“各自为政”的自顾自,在危机时刻很难团结一心。
中美角力下的东盟能否摆脱边缘化
这场贸易战,不仅是中美角力,也是一场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构”。美国意图重塑全球价值链,将制造业从中国、越南、大马等地迁回本土或其他“可信赖国家”。
对东盟而言,这是一场压力测试,更是一个重大抉择:继续倚赖出口导向模式,还是转向区域内需、市场多元与科技创新?今天缺乏共同贸易防线的情况下,未来东盟必须检讨区域合作机制的突破,并思考是否应向类似欧盟的“超国家经济机构”迈进,以应对接踵而至的地缘政治风险。
诚如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所言:在应对日益加剧的全球逆风如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复苏之际,加强区域合作已不再是选择,而是东盟的策略要务。他呼吁东盟秉持开放、坚韧和团结的精神。东盟必需深化区域联系,发掘6.8亿人口的内在力量,充分释放共同的潜力,使东盟市场和合作伙伴多样化。
此刻,不仅是对东盟政治协调力的考验,更是对未来经济命运的抉择。关税战场上,沉默不安全,但分裂才是更大的危机。全球供应链正在重组,东盟必须在裂缝中找出韧性,否则注定在强权博弈中,被动的承受风暴。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