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菜市场以他名字命名?
“你是80后的话,应该不认识我吧?很多年轻人不认识我。”李霖泰笑问。
ADVERTISEMENT
“但是我们知道‘李霖泰菜市场’。”我答。
是的,位于茨厂街半路小巷的“李霖泰菜市场”,有逾百年的历史,曾经是老一辈吉隆坡华人采购食材、享受美食的好去处,如今亦是中港台撰写大马旅游攻略上的“常客”。
但是,这条街的原名本是道理巷、菜巷、Jalan Sang Guna,缘何更名为“李霖泰菜市场”?
他,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和这个菜市场又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我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些中国朋友曾经要求他带他们到茨厂街的李霖泰菜市场,哈哈!”李霖泰坐在社区安全联盟(Ikatan Komuniti Selamat)办公室里受访时莞尔道。
眼前76岁的他,大约180公分的身高,显得相貌清癯又伟岸,丝毫不见老态龙钟的暮年萎靡。
也许这跟他一直在为民服务的前线有关。

把时间拨回到1946年,一个小男孩诞生在霹雳怡保的万里望新村的一个贫寒之家。为了增加收入,每次学校假期,小小的他便骑着脚车把家中果园里多余的水果送到巴刹转卖给小贩,而母亲是全职主妇,替人洗衣服帮补家用。
到了少年时期,因为经常阅读李光耀的文章,见他常提及“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加上治理新加坡有方,于是李光耀成为他心里的“Icon”。
当时,他欲加入人民行动党(PAP),可是1965年新加坡便与马来西亚分家独立成国,随后他便加入理念相同的民主行动党,拉开了他从政的序幕。
“据说您的长子也叫李显龙,是巧合还是稍微参考了下?”我问。
“哈哈哈,是故意取的名字。”他落落大方地承认,“结果他每次因工作去新加坡时,移民局官员看着他的名字都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再三确认自己没认错人。”
由此可见,这个“Icon”在他心里的分量着实不轻。

李霖泰菜市场的由来
1969年,他以23岁之龄当选武吉那那州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代议士,随后我国便发生了513事件,令他意识到种族和谐与包容的重要,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陪着他走上为民服务之路。
1974年,他首次当选国会议员,同年,原属于雪兰莪首府的吉隆坡成为联邦直辖区,1986年他当选武吉免登国会议员。
自他担任代议士以来,就致力于协助小贩解决各类型的问题。从申请执照、申请摊位到减低罚款数额,尤其是70至80年代市政府的“绿帽队”(当时市政府的执法人员均戴绿色的帽子,因此得名)经常取缔无牌小贩,并且充公他们的物品,他亦会去协商讨回。

“我本身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1966年才来吉隆坡。所以我很了解贫穷的人民,特别是无牌小贩,他们是很辛苦的。”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年幼的经历和家境为他此后的人生埋下“以民为重”的种子,并在成年后生根发芽。
有别于其他议员高高在上、激进的作风,当李霖泰与市政府、各部门打交道时,总是抱持客气礼貌的谦卑态度,和市政府打好关系、建立交情,以获得官员的配合,让小贩得以谋生。
“这很重要,如果时常跟市政府作对,很难得到他们的合作。他们是政府,有法可依,有执法的权力,我只是人民的代议士,跟他们对抗是很难的。”
80年代,时任吉隆坡市长发出一道通知,称接获多宗卫生问题相关的投诉,经调查后属实,要求道理巷菜市场逾200小贩搬离,但没有任何后续安置的安排,让小贩们心焦如焚,于是寻求李霖泰援手。
经过他从中斡旋,多方奔走,最终成功说服市长收回成命,自费重建菜市场原地摆卖,小贩们为了感激李霖泰,遂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
而时任市长也对小贩使用中文命名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了。
这是他的勋章,也是对他为小贩的付出极大的肯定。
要记得支持你的草根群体
为了心无旁骛地扮演好“人民代议士”的角色,中选后他辞去了工作,二十多年来以“议员”为唯一职业,一门心思地投入选区。
“如果你有其他工作比如你当律师的,时不时要去法庭,人民怎样找到你?”
在人均教育水平不高的年代,他随身携带打字机,车子里装载着信纸和各种各样的表格,俨然流动的办公室,以准备随时为前来求助的民众解决各种问题。

“我中选后就跟自己说,必须向选民提供最好的服务,24小时全都要奉献给选民。”
比如每个月定期走访选民;半夜选区内发生火灾,他必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儿子约定要去看电影,选民上门求援,他也只能爽约,优先处理选民的事务等等。

Work Life Balance?不存在的。
所幸,多年来妻子和儿子们都予以体谅并且给予支持,特别是妻子一力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令他尤为感激。
有时,还有许多其他选区的选民也跨区寻他帮忙。假设问题不算复杂,仅要求写推荐信(Support Letter)或介绍信,他一般不会拒绝,但若需要时时跟进的则爱莫能助了。
“我说应该回去找他们的代议士,他们会讲找不到人。”
欸,这样的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呢?平日选民有事时上山下海找不着人,直到大选拜票时忙不迭地凑到你面前。
大选时人民是老板,大选后老板却找不到“打工人”,又或者认为选区内的芝麻绿豆小事,代议士以忙碌为由让选民找秘书,或直接去找相关部门。
对此说法,他极为不认同。
“你身为人民的代议士,有没有实现你对选民的责任?你在选举时,向选民承诺的是我服务你。什么叫服务?即便你很忙,也要找时间和选民会面,了解他们的需求。”
对于有者提出,水沟堵塞等民生问题并非国会议员的工作,国会议员理应在国会里探讨国家大事,他也不予认可。
“像倪可敏最近去巡视公共场合的厕所被嘲讽,但实际上这本来就是他的工作,因为他管理地方政府的。”
“一个部长都可以做,你一个议员为什么不做呢?”
他认为,无论是国会议员或州议员,身负两大重任,一是关注国家大事,在议会殿堂里立法、修改法案,应该成为人民的发言人,提出选区以及各领域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你要记得支持你的草根群体。当他们选你成为代议士,你就必须负起责任来协助他们,包括芝麻绿豆的问题。”
“好像水沟堵塞并非小事,一旦下雨很容易造成水灾或卫生问题。小事不解决就会变成大问题。”
不当议员依旧是“人民代议士”
1990年他宣布退出政坛,而关于此事的纷纷扰扰,他不愿再多谈。
虽然此后他没有另起炉灶,或改换门庭,甚至不再参选,但是许多非政府组织邀请他加盟,希望他成为NGO和政府部门的桥梁,让他们得其门而入,他也乐意为之,通过自己的能力,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人民奔走。
回首过去,尽管他曾遭到那些受过他恩惠的团体、提拔过的人反咬、捅刀,也曾感到愤怒和耻辱,但是于现在的他而言已经时过境迁。
“我认为我可以原谅他们,可是我却不能忘记,对我来说这些是一个教训。”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 真情的告白:愿生生世世为佛陀奉献 资深辅导员王妤娴谈抗癌/不要幻想把痛苦拿走 跟访詹宏志/我们读什么,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 林丽娟导演/藉电影与佛法修炼人生 女蜘蛛侠诺玛丽雅西迪/冲破性别偏见,我要挑战全球最高楼 经济学家沈联涛/低调做事,潜心研究金融危机 马华元老丹斯里冯镇安/出入非洲大草原拍摄花豹狮子 韩春锦/退下政坛,卷起裤脚走入砂拉越雨林本南人部落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从小看父母醉心阅读,她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很甜,于是也跟着钻进方块字的世界,从此再也离不开。
新华作家尤今(75岁)共在马新中港台等地出版逾200本书籍;她写散文和小品,也写小说和游记,认真看待自己与文字的关系。
“我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绝对不种罂粟。”写作不只为了开花,开什么花很重要,花怎么开也很重要。“取材于现实的作品,才是泥土滋养出来的鲜花,带有阳光的香气,跟塑料花截然不同。”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她并非不曾用文字捏出塑料花。
中四那年,尤今写出人生首篇小说〈凄风苦雨〉,投稿报章。刊登后,原以为父亲会给予赞赏,未想他却严肃训话,“父亲说,这是一篇全然失败的作品;他说得毫不留情,让我吓了一跳,很不开心。”
那篇小说写渔夫出海捕鱼,与大海艰险搏斗,渔夫妻子在家照顾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苦苦等候丈夫归来。父亲读了,诘问16岁的尤今:你有认识渔夫朋友吗?你有去渔夫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实况吗?你在下笔之前有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吗?尤今一遍遍摇头,“都没有,全凭想像。”
更小的时候,尤今曾从父亲的书架上抽出《小坡的生日》阅读。作家老舍是中国人,书里却把马来孩子和印度孩子写得栩栩如生,“父亲问我为什么,我天真无邪回答,他靠想像力写的啊。爸爸说,不是的,”老舍曾在1929年旅居新加坡5个月,任教于华侨中学,“他观察,他体验,他生活,他收集资料,所以才能把印度人马来人写得活灵活现。”
真实,是创作的起点——这是父亲教会她的事。
“这句话我记了一生。闭门造车的书写,犹如塑料花,冰冷、虚假,没有生命力。”往后尤今从未停止写作,出版书籍无数,碰触的文体各异,“没有一部不是取材于现实。”
就像199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主题围绕嗜毒与早恋课题,尤今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亲身走入戒毒所,与吸毒者促膝长谈,“收集很多资料,我才敢动笔去写,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转化成小说的骨和肉。”
父亲还说过很多话,都让尤今铭记一生。

父亲的“自重”课
从小生于怡保,尤今4岁那年,父亲停止采矿,创办《迅报》,家里充斥各类书籍,母亲也在报章连载小说,“用比较形象的形容就是,家里每寸空气都有书香。”不写小说不排版的时候,父母总在看书,“脸上很沉醉的样子,我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是很甜的吧!”小小年纪的她也乐于捧起书来。两年后报社倒闭,她手里的书并没有就此放下来。
再长大一些,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居新加坡。初时身在陌生境域,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在尤今眼里都成了鱼,嘴巴一张一合,吐出来的全是气泡。“怡保人多讲广东话,新加坡人则讲福建话,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有天发牢骚,尤今脱口而出:真希望自己也是福建人啊;向来慈和的父亲随即变了样,“眼神很凌厉,平时柔和的光芒没有了。他用严峻的口气说:如果你要听懂福建话,你可以去学,但你必须记得,你永永远远都是广东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8岁那一年,在大街上,父亲给她上了这堂名为“自重”的课。自重是不轻蔑自己的身分,自重也是要在心里安装自我监测器,把自己管好。
“自我监测器的另一个名词,叫做良知与良心。”后来成为教师、成为作家,更要懂得时刻监督自己。“我对读者负责,只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什么文字是她口中的罂粟?
这要追溯到小学时期,学校附近有连环图出租摊子,很多同学租借来看,内容尽是色情暴力。这让尤今感觉不妥,从此立志只写有益身心的读物。当时11岁,她投稿的文章首次见报,题目为〈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抒发她的创作信念。往后虽然没有真的成为童话家,却也从未丢失行文里的某种明朗清澈。

将记者生涯磨出的能力用在写作上
她坚持在文字的土壤栽种向日葵,养分从生活汲取而来。

以记者身分跟尤今碰面,短暂寒暄后,曾在《南洋商报》任职7年的她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工作,我做过3份工作,最怀念的还是当记者。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汲取不同的思想养分。”
问及难忘的采访经验,尤今想起三轮车夫围困报馆的那个傍晚。
“当时,新加坡很多三轮车夫,有的会在牛车水一带载人买菜,五毛一块这样赚;有的则专门在旅馆门口等游客,我听说他们收入很高。”为了探个究竟,尤今伪装游客乘搭装饰华美的三轮车。“我说要游新加坡,怎么算?哇真的很贵,70年代,我的薪水才700元,他游一趟半小时要30元。”短短半小时,尤今抓紧时间跟车夫谈天,拿到很多资料。
下车后,等不及赶回报馆,她先是冲到对街咖啡馆,趁记忆犹新将对话记录下来。报道刊出后,引起很大回响,“我记得很清楚,当天下午5点,报馆外面人声沸腾,一群三轮车夫气势汹汹指明要见我,”收入明晃晃被摊开,税务可就麻烦了,“他们认为我在破坏他们的生计。”喧闹落幕后,她感慨,“当记者,最重要是能够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即使事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能因此退缩。”
记者这份职业,在她看来犹如磨刀石,磨锐一个人的思维、笔锋和眼力,“可以深入观察人性,日后对我塑造小说人物大有帮助。”
真实是一贯作风
7年后,她成了母亲,人生来到十字路口,“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失了我会很遗憾,”于是毅然辞掉工作时间不稳定的采访职业。这时,她忆起过去在图书馆任职管理员时,曾为一群资深教师讲课,教导他们如何为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编排目录。“课程结束后,一名教师特地向我致谢,说我的讲解生动清晰,给我很大的鼓励。教学,是美好的分享,我很喜欢,所以后来想要改行时,我便选择教书。”
尤今执教鞭的岁月长达29年。这些年在课堂上教授华文,她有自己的心得。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华文,而不是为了考到A。”尤今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笑声,因为在她眼里,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科目,“它是让你去爱的。学习其他科目,它们会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但是,语言是流在血液里的,它是让你去爱,给你享受的,而文字懂得知恩图报,你平日善待它,当你要用它时,它便会跳出来,帮助你、报答你。”
2025年3月,尤今携着3本新书《播种未来》《爱的密码》《加减人生》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新书主题分别触及亲子教育、家庭幸福与处世之道,全是最近两三年在中国报章书写专栏文章的结集。当老师,她不爱在课堂上说教;当作家,她也不愿在纸页里摆出道学的面孔。

“我不爱谈生硬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真实故事,向读者分享我的得意与失意,以及我对人生的种种思索、感悟和理念。希望通过一则则曾经感动我、启示我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和待人处世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绵里藏针,用蜜糖包裹黄莲,这是我一贯的写作方式。”
更多【人物】: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