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其中一小段,段誉遭吐蕃护国法王鸠摩智挟持,首度来到江南。鸠摩智自承曾与慕容博相约,借出六脉神剑剑谱让其过目。慕容博虽逝,然而鸠摩智依然践诺,打算于坟前焚经。段誉若不肯写下六脉神剑剑谱,那就活人献祭。鸠摩智或与慕容博有所约定,然而意图夺取六脉神剑剑谱看来倒也不假。
鸠摩智四处打听参合庄所在,遇上欲至慕容家寻仇的崔百泉、过彦之,此时划船的绿衫少女,唱着皇甫松的〈采莲子·菡苕香连十顷陂〉出场,表示愿带客人至参合庄,原来阿碧是慕容博之子慕容复,平日抚琴吹笛的侍婢。阿碧不大熟悉官话,与人交谈夹杂着苏州话,让读者稍稍领略吴侬软语的韵味。
ADVERTISEMENT
阿碧将崔、过的防身武器金算盘、软鞭当作乐器弹奏,唱着陈尧佐〈踏莎行·二社良辰〉,段誉大为心醉。曲毕,阿碧拨水指点路径,随手采菱,与众人分享,并为被点穴而手足无力的段誉剥菱,红菱入口“甘香爽脆,清甜非凡”,段誉盛赞:“这红菱的滋味清而不腻,便和姑娘唱的小曲一般。”还暗想“慕容公子有婢如此,自非寻常人物”。
这一段水面旅程,若由男性或中年女子相伴,段誉和读者可就情致大减。这倒也不能怪段誉好色,富贵人家老太太、夫人,同样由年轻貌美的婢女服侍陪伴,丑的只能打扫作粗活。喜欢貌美的青春少女,本为人之常情。
以为台湾人嗜食蝙蝠
本地或有人见过的菱角应是黑色,外型有点像蝙蝠,通常煮熟了吃,不似红菱作为鲜果生吃,我也没吃过红菱。据说有外国人至台湾旅游,途经南部,一路挂着黑黑的菱角图样,以为台湾人嗜食蝙蝠,惊吓不已。台湾人只好停车,带外国人至菱角摊,瞧瞧“蝙蝠”真身,介绍一番,少不了买上一袋让客人尝鲜。
菱角一般当成零食,亦可入菜,炖汤、与肉食伴炒等等,也有人炸了当甜点。菱角粉粉的,口感与波罗蜜种子煮熟类似,惟香味清淡许多。没得吃菱角,我倒也不至于特别想念,毕竟剥壳实在有点麻烦。
水雉俗称菱角鸟,生长于湿地,常在菱田出没、繁殖。在台湾多年前曾濒临绝种,经由积极复育,如今数量已回升至2000只。无农药、无化肥的菱田虽对水雉生长有利,然而产量相对少,影响菱农收入。现今官方已提供保育津贴,且学术单位、大卖场亦协助行销,保障无毒菱农基本收入。成效尚称不错,无毒菱田略有增加。生态保育不只是农人、当地人的责任,若能设计相关活动,让各地关心的人们共襄盛举,必然更有成效。本地的老虎保育,不妨参照,行销老虎栖地的相关农产品,让保育老虎成为当地品牌,或许未来保育老虎也可以是一门好生意。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外出用餐,商家的电视机正播放台湾美食节目,介绍麻薏,这一定是台中,台中以外罕见麻薏。台中人未必全都爱吃麻薏,可是一定知道麻薏。近来麻薏成了台中特产,倒是有点出人意料。
几年前知名作家刘克襄为文谈论麻薏,表示麻薏是贫穷的滋味,这个看法饱受抨击,吵着吵着,多少吵出麻薏的名气。我觉得刘克襄的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黄麻曾是台湾重要经济作物,为麻袋、麻绳的原料,麻薏便是取用黄麻嫩叶烹煮的食物。可见是物资不丰年代,先民物尽其用,因而出现的创意,由这个观点认为麻薏是贫穷的滋味,确实顺理成章。然而黄麻并非台中专属,其他地区多少亦有种植,却未发展出食用麻薏的习惯。
或许与麻薏处理过程繁琐有关。几位女眷处理一上午,过程消耗大量清水,可是只够煮一锅汤,根本闲人才得以享用。以制作程序看来,将麻薏说成贫穷的滋味很怪,有闲情逸致不时烹煮麻薏的家庭,不会太穷的。
爱吃的说是苦口回甘
挑选嫩叶是第一道手续。一大袋麻叶,选取后只剩一小堆,这可千万马虎不得,以免成品难以入口。随后一一去除叶脉,处理好放在洗衣板上搓揉,除去黏黏的苦水。清洗完,接下来麻叶碎片静置水盆、或以流水洗去苦味。最后加上番薯、小鱼干煮成汤,据说清凉退火。我那素来挑食的表妹,餐桌有麻薏就乐意吃饭。
麻薏什么滋味?苦苦的,爱吃的说是苦口回甘。小时候看到一锅绿绿的汤很可疑,第一印象不大好,吃一口,非常之苦,或许是我吃过最苦的食物。苦瓜与麻薏相较,简直没味道。往后偶有长辈游说夏天吃麻薏很好什么的,我家手足全都拒绝。
化工业兴起后,取代麻袋、麻绳,台中早已不复广植黄麻。如今麻薏取自专门栽培供食用的黄麻,且经品种改良,已经没那么苦了,惟我无意尝试。
拜访台中人,假使主人端出自家烹煮的麻薏招待,记得真诚感谢。愿意烹煮如此繁琐的料理让客人品尝,可见待客热情诚意。当然如今大半是买回来的,但以前街上没人卖麻薏,想吃得自己煮。
父亲是台中人,从未听他想吃麻薏。他嗜甜,麻薏可能不合胃口。妈妈是客家人,尽管厨艺不错,但不会煮麻薏,所以家里从来没出现过麻薏。麻薏是暑假回父亲老家,或拜访亲戚才会见到的特殊食物。
如今麻薏似乎成了台中名物。台中人开心就好,我没意见,反正我是不吃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