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全国综合

发布: 5:00pm 22/03/2023

种族问题

Jom Ziarah

马来亚大学文明对话中心

曾立纬

种族问题

Jom Ziarah

马来亚大学文明对话中心

曾立纬

学者:政客煽动情绪 减少种族紧张须对话

练珊恩/报道
曾立纬认为,“和谐共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态度和信仰,大家需要将此信仰变成实际行动,共同打造更美好的马来西亚。(图由受访者提供)

(吉隆坡22日讯)(UMCCD)高级研究员指出,诸如“”拜访计划的不断在我国浮现,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政客夸大其词所引起,使受众产生疯狂情绪,加剧种族间的紧张氛围。

他认为,交流与对话是减少种族与宗教之间紧张关系的关键,也对维护社会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以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提高文化和宗教意识,消除文化和宗教之间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建立和谐社会。

ADVERTISEMENT

曾立纬今日对星洲日报说,青体部属下Impact Malaysia的“Jom Ziarah”计划,旨在促进宗教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让参与者拜访不同的礼拜场所,以更好地了解各宗教信仰、礼仪,以及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与文化,但却成为了某些人攻击的目标,指责该计划企图洗脑其他人的宗教信仰。

Jom Ziarah争议影响“和谐计划”

他指出,他原本计划举办与“Jom Ziarah”类似的活动——“和谐计划”(Program Harmony),且已在今年2月成功获得雪兰莪州国民团结融合委员会(MPIS)总额2万令吉拨款,但是相信与最近引起争议的“Jom Ziarah”有关,目前“和谐计划”仍在等待批准。

他解释,“和谐计划”旨在邀请来自不同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共同参观马来西亚的不同宗教场所,例如清真寺、寺庙、道观和教堂等,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珍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

“计划的目标是要打破宗教界限,消除误解,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敌意,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这样的跨文化对话不仅可以增进宗教和谐,更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他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对话不仅是为了彼此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彼此的相同点,欣赏彼此的不同之处。

实地访问能更了解不同文化

“通过书本,我们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但是往往不能真正体验和感受到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特色。通过亲身经历或实地访问,我们能更好地体验到不同文化、风俗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从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宗教背后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他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运用智慧进行判断。“和谐共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态度和信仰。大家需要将这种信仰变成实际行动,让行动跟随信仰,共同打造更美好、更和谐的马来西亚。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8:00pm 09/02/2025
张立德.新加坡立法维护种族和谐,我们还在内耗?

一系列不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法案不断拖后腿,对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毫无助益,把人民搞得头顶冒烟之余,连带安华和希盟的改革政府形象也大跌。

当我们为“穆斯林参与非穆斯林庆典及丧礼指南”吵翻天之际,长堤对岸的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维持种族和谐法案”。当然,两者是不同的情境,尽管同样是制定规范,以维护种族间和谐,但规范导向和手法却截然不同。

新加坡出台的新法案是对全球不同种族群体之间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作出的回应,将赋予政府“更大的立法权力”来解决国内种族问题。法案扩大了当局发布限制令、实施社区补救措施以及在指定的种族组织中引入防止外国影响的保障措施的权力。

本文集中讨论限制令。所谓的限制令是法案授权内政部长向散布损害新加坡种族和谐内容的个人或实体所发出的。限制令禁止个人或组织传播或分发特定信息或材料;就指定主题向特定受众发表演讲;参与特定出版物的印刷、编辑或制作;担任指定刊物的编委会或相关委员会职务,以及采取一切可行措施,阻止特定信息或材料在新加坡传播。限制令立即生效、最长可持续两年,违反者将面临罚款或监禁。

新加坡政府有感于具煽动性的内容可能迅速传播,对社会凝聚力造成广泛且无法弥补的损害。为应对这种情况,该国政府采取预防措施,有效应对这类严重内容。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样是多元种族和宗教的社会,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都曾发生种族冲突事件,经历过这惨痛教训的一代国民,绝不希望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撕裂社会。

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种族关系一旦受损,就需要长时间来修复,而且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挽回得来不易的社会和谐。但是,即使得到修复,也未必就能完全回复到当初的面貌,各族间心里难免有着疙瘩。

所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能顺利地从上世纪的冲突中恢复过来,全拜老百姓彼此珍惜友好的情谊,民间日常生活维持着和谐融洽。虽然,各族间在某些环节还不是十分了解彼此的一些习俗和习惯,惟基本上并没有上升到误解而引起冲突。以马来西亚为例,很多时候,是一些政客和既得利益者的煽动下,导致一些小事,演变成种族间不必要的误会。种族间原本和谐自然的深切交流,会感觉变得越来越淡薄和疏远,同样得归咎于政客的操弄,使融洽的社会面貌变得支离破碎。

在新加坡法案通过之际,一份由新加坡政策研究院发布的调查结果同时发布。报告显示种族和宗教议题仍是新加坡风险最高的断层线,近半受访者认为种族和宗教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激起人们对某些族群的愤怒情绪;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不当的处理可能引发暴力行为。

调查聚焦种族、宗教、移民、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群体议题这五个断层线。整体而言,每十个人中有约八人相信,若这些议题没有获得妥善处理,会导致重大社会后果。受访者也重视政府在维护种族与宗教和谐方面扮演的角色,有超过九成受访者认为政府对此负有责任,并且支持所有宗教与种族团体维护传统和习俗。

调查结果虽然是新加坡的情况和背景,对于长堤另一方的我们依然有参考的价值。

新加坡人给予政府强大的后盾通过此法案。时任总理李显龙在2021年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首次提出这一法案,他表示,出台这一法案是为了巩固政府现有的处理种族问题的权力,同时增强政府应对种族和谐威胁的能力。李显龙的提议得到新加坡人广泛的支持。法案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担忧,即种族是一种身分标志,它可能被利用并分裂社会,同时也带来法律秩序以及国家安全风险。

显然,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案时,必须能够因应当下社会的需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不过,新加坡政府重复强调,法案不是解决所有种族问题的万灵丹,它无法强迫不同种族的人和睦相处,也不能防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冷漠与种族歧视。种族和谐的推动,需要其他的政策与平台。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法案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行

社区关系修复措施,为触犯法律但情况不过分者,提供和解与反思的机会。新加坡政府认为那些不经意冒犯其他族群的人,很多时候是对其他种族或者宗教接触不多、了解不深,以致形成偏见。

我特别欣赏新加坡官委议员赛义德哈伦医生所说的,人们应该努力创造更多促成广泛互动的共同空间,而那些基于传统和文化的活动,往往由同一种族或者文化社群的参与者主导。他希望可以鼓励更多人跨越文化界线,参与这些活动。

这番见解放在马来西亚的情境,犹如醍醐灌顶。团结政府在拟定任何政策时,必须有明确的立场和导向,内阁部长不能像几头毫无方向感的马,各自奔驰,一系列不符合国情的政策和法案不断拖后腿,对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毫无助益,把人民搞得头顶冒烟之余,连带安华和希盟的改革政府形象也大跌。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