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不知還有多少人知道夏士蓮?它是一種潤膚霜,又名雪花膏(果真白得像雪般純淨,輕盈得如紛飛的雪花)我很早就“認識”她了,因為母親的原故。母親是個講究儀容的人,自我有記憶以來,她總把自己打理得乾乾淨淨。這“打理”不是化妝打扮的意思,而是一種整潔的表現。整潔是讓自己感覺清爽,也讓人看了舒服。母親常說她最不能忍受滿臉油光,不僅自己難受,也覺得失禮。有鑑於此,雪花膏這種有控油和保溼作用潤膚品便成了她的最愛。
講到夏士蓮,忽然想起以前母親的梳妝檯上還有一瓶“雙妹嘜”護髮油。那瓶子瘦瘦長長的,瓶身上繪有兩個並肩而立的女子。嘜該是英文(mark)的譯音吧。那雙妹倆,一個穿紅,一個著綠,還是纏腳的呢,那雙腳纏得非常的小,十分的尖。
ADVERTISEMENT
說的雖然是我母親,其實用意是把那年代民間尋常女子的底子揚起來。我一直有這樣的想法,生活再貧脊,人總該有生之愛悅,必定有些事情是自己所堅持的,並且合情合理。而我母親的乾淨整潔,是她自己所要看到的吧,所以她很用心。因此我從沒見過她的頭髮有哪一天是乾枯或毛躁的,總是梳得又順又滑,還有種淡淡的香氣,很好聞。那是雙妹嘜護髮油的花香。後來我還聽說了,雙妹嘜除了生產護髮油,還有其他多種產品,包括花露水、雪花膏、爽身粉什麼的。可是我母親都沒用那些其他的產品,她只用夏士蓮雪花膏和雙妹嘜護髮油。
稍長,也是聽說的,雙妹嘜是民國時期的化妝品品牌,最先在香港創立,是香港第一家有規模生產化妝品企業。產品不僅迅速在上海走紅,還在全國各地設有分銷處,成為化妝品業界的翹楚。並且乘勝追擊遠度重洋到南洋,甫一亮相,即廣受歡迎,成為一時無兩備受追捧的時尚化妝品。而南洋女子也無不知雙妹嘜的。但是比起夏士蓮,卻又顯得俚俗了。因為妹字很土,還雙妹呢,活脫脫就是一對來自鄉下的土裡土氣姐妹花。顏值或許是有的,但欠缺貴氣,上不了檔次。相較之下,夏士蓮明顯優雅多了,而且高貴,有種質的浪漫。雖說風騒可以各領,到底氣質不同。
可是到如今,也都式微了,風光不再。從興盛而衰落,那是多久前的事。這也就是說,盛勢不再,並非今天,而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雖說百年老字號,為其他品牌所不及,固然值得驕傲。可是這樣一代代地蓄積,即使保住了傳統,卻嫌時尚不足。畢竟時代不同了。
那天無意間讀到一篇有關於夏士蓮的短文。這才恍然於情懷高於一切。夏士蓮是英國品牌,而研發者卻是兩位從事醫藥研究的美國人,他們在倫敦創立公司。生產以Hazeline Snow命名的潤膚膏。而雪花膏的由來,即源於Snow這個字。1880年夏士蓮雪花膏正式推出市場,旋即成為英國上流社會名媛們的新寵,風頭一時無兩。而雪花膏的名稱由來,得歸功於張元濟。
1916年,夏士蓮進軍上海,委託一家英國人經營的藥行為代理商。當時的上海租界十里洋場,舶來品受歡迎自不在話下,但也得讓人認識啊。要人認識首先就得把Hazeline Snow翻譯成中文,讓它有個中文名字,進軍的第一步才算完成。英國藥行老闆聽聞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兼董事長張元濟,不但翰林院出身,並且學貫中西,便去請他幫忙翻譯。張元濟把Hazeline翻譯成夏士蓮,順帶也將不油不膩,滋潤補水,猶如雪花般的Hazeline Snow翻譯成雪花膏。
現在想來,那時文人的磅礴文采,該是時代交織出來的吧。不由想起以前好萊塢電影的中文譯名,翻譯得多好啊。那手漂亮的譯筆,那西情裡的東韻,得要有多深厚的國學根基才能出得了手!
而如今世代飄忽,許多事物都是看不真切的。比如夏士蓮和雙妹,說是相近的吧,也不盡然,但共同點是價廉物美。無奈現時的消費心理都帶點炫耀性——不買對的,只買貴的。所以夏士蓮也好,雙妹也罷,就更顯得不合時宜,殊途同歸。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人工智能不断地迭代创新,从前些年的ChatGPT到年初诞生的DeepSeek,每当某个科技软体被推出时,仿佛都会波及到文学的领域,总有一群人会出来呜呼哀哉哭诉道:创作者们快完蛋啦!经过多遍狼来了的故事一再重复上演,发现其实会站出来摇旗呐喊的,通常都是文字品质本就不怎么样又缺乏审美的人,觉得把文字流畅地叙述就是一种优秀的才能,把这项能力无限夸大,仿佛文字工作者从此刻起就会通通失业。
剩下绝大多数稍微有点文学鉴赏能力和自信的创作者,基本不会去理睬AI替代写作的问题,毕竟只要真的尝试使用过,就会发现AI生成的内容顶多就是60分左右中规中矩,无优点也无缺点的水平。从文学的审美眼光来说,中规中矩的作品本身就是最大的缺点。看过那么多的好作品,谁又会愿意在60分水准的作品上看多一眼呢。
更多的讨论其实环绕在,是否有人会借用AI生成的作品投稿牟利的话题。但说实在这其实无需担心,AI写作最大的缺陷是内容基本正确且流畅,但阅读起来非常空洞和离地,毫无“人性化”的真情实感,这在文学阅读中可是非常致命的缺陷。写作的每个文字都拥有自己的生命,背后蕴含一个作家的所思所想,阅读量,个人的经历、经验和感悟。读者能清楚地知道说故事的人是谁,以及他们真实活着的人生故事。更别说无论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构思和风格,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企及的领域。我相信文学需要门槛,也需要编辑和评审的层层把关,这类AI生成的产物200%会在第一轮直接被淘汰出去。
好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同,但烂作品都是相似的枯燥乏味。如果在一群烂作品中塞入几篇AI生成的作品说真的还真难看出来。我想受到人工智能写作波及最大的重灾区活动群体,除了XX会馆妇女会举办的宣传正能量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赞叹华人文化美德的征文比赛,就是中学的文学奖了吧。前者的问题是此类作品往往都有非常多优秀的模版,AI能够不断地自我复制和抄袭,不仅能节省投稿者上网搜索范文的过程,还能按照需求客制化一个贫困童年,将所有最悲惨的故事套用在自己身上,最后回首仍是一个懂得感恩戴德的少年。
后者往往是稿件众多却连60分及格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时只要出现一篇语句通顺,内容逻辑简单易懂,又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时,就会被作文本就改不完,却还要被强迫劳动担任中学文学奖评审,其实没什么文学鉴赏和写作经验的作文老师相中。在一群差不多糟糕的作品当中,内容通顺的60分作品就足以滥竽充数了。
我相信所有创作者都有自身能力不会被AI淘汰的自信,人工智能对于创作者的危机在于消灭了所有创作行业的门槛,让许多人产生出“我也可以”的幻想。就像最近不知怎么忽然就兴起将照片转换成宫崎骏画风的潮流,人人都可以是绘图师,绘图师的专业也随之被践踏得一文不值。当所有人都觉得转换出来的60分图片就已经够用,更由此沾沾自喜时,就不会再有人去钻研如何进步,如何创作100分的作品了。
于是60分也就成为新的行业标准。(或许再过几年40分和30分的标准就出现了)
要让一个时代群体的审美品味集体上升是很困难的,这可能需要好几十年的培养,但要让整个时代的品味下降却轻而易举。我非常坚定地认为审美品味绝对不只是够用就行,任何创作领域都必须有人来把关门槛,而且标准绝对不能迎合市场的低俗品味去妥协而不断降低。当每个人都能接受冷冻预制菜、微波食品和快餐,觉得吃个60分水准的粗饱就满足时,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和厨师职业就会逐渐消亡。当每个人只能接收到TikTok抖音吵闹低俗的粗糙音乐时,高雅和精心制作的音乐就成了笑话,谁又会真的能耐住性子去好好听一张专辑呢?
有些标准是不能降低的,否则只会一降再降,沦为众声喧哗,满地垃圾的地方。
相关文章: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风格辨识度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遇事不决,魔幻现实书写
【专栏.月儿弯弯照】胡玖洲/关于写作,我说的其实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