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3:14pm 09/04/2024

近打谷

剑齿象化石

动物遗骸

古生物

岩画

岩壁

郑文达

近打谷监测站

石灰岩山

Kinta Valley

周刊专题

化石

林泽昇

岩洞

遗迹

遗址

考古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报道、摄影:本刊 林德成 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在马苏拉岩洞内,有个鹿类化石遭受破坏。

2020年,马来亚大学学家团队在霹雳务边一座石灰穴内,挖掘出已灭绝的。这是大马首个剑齿象化石,为本土古生物学领域掀开新的篇章。

专研古脊椎动物和动物学(Zooarchaeology)的恰好是核心团员,亲眼见证和触摸这段历史,这仅是他其中一件难忘的考古事迹。2014年,他踏进人迹罕至的岩洞钻探,开始田野考古,采集了很多鲜活有趣的故事。

ADVERTISEMENT

大马有恐龙化石吗?当然有!2013年8月,马大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彭亨州境内,找到白垩纪时代的棘龙科恐龙牙齿化石。隔年,一支恐龙探索队伍在肯逸湖附近的卡高山,发掘了3个恐龙品种化石。最近一次是2020年,吉兰丹大学地质学研究员在丹那美拉县找到7个恐龙脚印化石。

“恐龙可说是古生物学的入门(知识)。基本上,每一位古生物学家都是因为恐龙才会进入古生物学,随后大家的研究方向会逐渐转变,比如转移到研究植物、贝壳、鱼类或哺乳动物化石。”林泽昇虽不擅长研究恐龙化石,但因具备相关技术,前往岩穴探索时,可以迅速扫描隐匿在岩层石堆里的化石。

古生物死亡后,历经上万年沉淀,血液肉身分解殆尽,只遗留牙齿或骨头凝固在山峦岩层内,形成坚硬的化石。通常化石都是支离破碎,除非获幸运之神眷顾,为后代留下完整的骨骼,供学者研究古生物的生命演化。

“牙齿有珐琅质保护层,非常坚硬和防腐,能够留存到现在。(动物)指甲的成分和头发一样,会很快腐蚀。至于骨骼方面,因为大马是热带区域,拥有酸性土壤性质,如果骨骼是遗弃在洞外很快会侵蚀掉,反之洞穴里的土壤偏碱性,易于保存骨骼。”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1992年,考古团队在四面佛洞(Gua Naga Mas)发现大型猫科类化石。现在该洞穴已成为旅游景点,开放予民众参观。
岩洞考古研究有两大类

许多人会误解,考古学是否包山包海,精通各式知识。他解释,岩洞考古一共有两大区块,第一、古生物学(Paleontology),专研古生物化石;第二、考古学(Archaeology),专注古人类遗骸、石器和,从古人类的活动遗迹入手,分析那个年代的社会生活、生态环境。

曾在砂拉越博物馆任职动物考古研究员的他,对各种了如指掌。盖因这座博物馆拥有庞大的尼亚洞动物骨骸和研究,可以接触到很多第一手资料。他说,馆内大约有300万个动物遗骸,是好几代人呕心沥血挖掘出来的化石。

2018年,他在馆内储藏室无意间找到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秘密。“那是整个婆罗洲唯一在考古发现的大象化石。”学者曾质疑婆罗洲大象是否为原生物种,因为之前都没有找到相关化石。可是,林泽昇却无意间在馆藏里找到了有1万6000年至1万1000年历史的大象化石,成为了最佳证据。

“我不能说是自己发现,而是再发现。1958年挖掘化石的人才是真正发现者,我只是发掘出被历史遗忘的标本。”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林泽昇无意间在砂拉越博物馆的储藏室找到被遗忘的大象化石标本,泛黄的卡片上清楚写着1958年4月23日,在尼亚洞某个地点发现这个化石标本。为了验证这项资料,他向师傅第五任克兰布鲁克伯爵(5th Earl of Cranbrook,下图右一者)确认此事,对方除了是1958年尼亚洞考古团队队员,也是唯一还在世的成员。
如何发现剑齿象化石?

或许林泽昇跟象有缘,2020年,考古团队在大马挖出了第一颗剑齿象化石,而他参与了整个挖掘过程。他直言,近打谷监测站占了很大功劳。该组织自2019年开始,持续在近打谷岩穴“开箱”,找到了古生物化石、岩画和矿业遗迹。有一年,他跟随他们进入昆仑喇叭附近的无名洞,发现了107颗牙齿化石,还首次在洞内找到犀牛牙齿化石。自此,他与该组织保持联系,更是与近打谷监测站召集人培养出默契,一旦对方发现疑似化石,便会发照片问他的意见。

“那一天,我还记得,阿达(郑文达)拍了照片WhatsApp给我。平时的话,我看了照片会用文字讯息回复。那一次,短短的一分钟内,我马上打电话给他。他接到电话时也吓到,因为我平时用文字简讯,也很少发语音。那一次突然打电话,他觉得肯定是很重要的东西。”

事实上,林泽昇也没有十足把握,因为大马从来没有找到剑齿象化石。他收到照片立即转发给马大同行,以及国外研究剑齿象、大象类化石的学者。同时,他开始联系马大同行组织考察团队,前往该岩穴查看和规划如何取出有关化石。

当他陆续收到国外同行回复和确认后,便进一步与大马矿物及地理科学局、霹雳州立公园机构商讨,规划整个挖掘过程。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这是剑齿象牙齿化石挖掘前的原始模样。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研究团队挖出剑齿象牙齿化石之后,送到理科大学实验室扫描其轮廓。

民间组织,真正的英雄

马大研究团队找到的剑齿象牙齿化石属于颊齿,预计是一只2岁左右的剑齿象。他补充,倘若找到臼齿,那么将会是一只成年的剑齿象。一只成年剑齿象,高度比现在的大象还要高1.5倍。

“依照现今亚洲象的生活习性,2岁的小象应该会紧贴着母亲,或者和群象一起走动。我们估计剑齿象也是同样的个性,属于群体动物。可是我们只发现2周岁的剑齿象牙齿,却没找到母亲或其他成年剑齿象的化石。”

随着这颗化石出土,也可以填补剑齿象迁徙至大马的历史空白处。“所以阿达他们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这也是民间组织的重要,真正的英雄是他们。”

他强调,如果民间组织要自行探洞,必须要有专业知识和野外经验,主要是避免破坏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材料。

“像近打谷监测站团队,我跟同行去过近打谷,与他们一起去野外,跟他们分享发现化石时需要有翔实记录、拍照和联系学者,请他们过来看,不是马上挖出来。他们知道整套科学研究的程序,才不会造成无心破坏。”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林泽昇说,无论是田野考察或窝在研究室工作,两者都能为他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他可以发挥所长,回馈社会,留下一些资料给后来的学者跟进研究。
保不住的化石遗迹

为什么会找到非居住在洞穴的动物化石?洞穴再大,大象也不可能走进来。林泽昇提出了3个说法,第一、动物在洞外死后腐烂,只遗留骸骨和牙齿。当时可能有水灾,将骨骼冲到洞穴内。一些树枝和泥土也会把骨头“带”进洞内;第二、掠食者(如老虎、豹、鬣狗)通常在洞穴开餐,它们会把动物尸体拖进洞内大快朵颐;第三、豪猪为了磨牙,会将动物骨骼搬进洞内。因此,一些洞穴会出现许多动物种类的化石。

林泽昇曾在黑风洞找到人猿化石,所以黑风洞对他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但今年3月,黑风洞附近出现一家洞穴餐厅。他得知后一脸无奈地说,餐馆地点恰好是发现人猿化石的其中一个参考地点。2013年,他们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就将该洞穴命名为“Swamp Cave”,并写在报告里面。

“在科学研究里面,如果一个地方首次发现到特殊的化石,那么有关地方会成为参考点或模式地点。”至于为何可开发餐馆,他称,这得看土地拥有权,究竟该化石参考点属于公共区域、士拉央市议会或私人产业?

在黑风洞还有两处发现人猿化石的地点,可是已遭到人为破坏。其中一个地点已经属于半开放式的珍奇动物展览馆,另一个地点是垃圾洞,但有同事告诉他,该地点已经有围栏,似乎有公司想要开发该地区。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在砂拉越博物馆工作时,林泽昇需要研究考古遗址内发现的动物遗骸。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林泽昇曾在内蒙古戈壁沙漠参与发掘恐龙化石工作。

保护力度不足,古迹遗址随时湮灭

以前近打谷岩洞是灰色地带,任何人走进岩穴,带走化石都没有人知道。自从剑齿象化石出土后,大马矿物及地理科学局开始管制,如果有人发现化石可以拍照记录、填写表格后,再通知学者和政府部门。

只不过,化石需要正规的方式储藏和管理。林泽昇说,大马仍未有一套完整方案和措施。邻国泰国、越南和印尼已有这方面经验,设立了采集和贮藏化石的流程。中国、韩国和日本更不在话下,有很多先进的仪器设施。他补充,不是每颗化石都能切割下来,收纳在博物馆,因为这个举动有可能破坏化石,以及该岩穴历史遗址的完整度。

此外,他认为,国家遗产局或相关政府机构需加快速度,提高保护古迹的力度,因在石灰岩山附近,工业发展速度远比保育来得快,有可能无意间摧毁了珍贵的考古遗址。一旦石灰岩山转化成采石重地,肯定闲人免进。政府机构需要加快脚步鉴定和保护这些遗址,不要让史前遗址化为乌有。

林泽昇深知商业需求,并不强求要百分之百保育,而每个洞穴有不同的条件限制,最好双方创建协商机制,不要关掉任何对话空间。他指出,企业能不能够在开发岩洞之前,允许学术人员入洞考察,以免错失具有历史遗迹价值的岩洞?倘若一个山体有70%的特殊动植物生态,又或者拥有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未来政府有没有可能以地换地,把这个岩洞保留起来,又或者要求采石公司开采地下石灰岩?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林泽昇在研究猩猩头骨时,会把猩猩头骨树脂模型和尼亚洞发现的猩猩头骨遗骸对比。同时参考原始的标本标签和早期发表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考古生物学缺专才?

他说,现在考古生物学仍在初期阶段,面对各方面挑战,包括资金不足、专员培训,以及为研究人员提供稳定的就职机会。

“有不少人因没有具体的研究环境,被迫转换谋生之道,比如从事保险行业、教育、电召车司机。专业人员的数量真的很少。”

“那么为何你会选择留下来从事古生物学研究?”我问

“因为我热爱这片土地,因为我够傻,哈哈!”说完,他发出爽朗的笑声。

(原文上传于17/04/2023)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林泽昇在原地修复损坏的化石。
相关报道: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近打谷探洞/03】刻在岩壁上的画,解读古人的生命密码

延伸阅读:
【原野魅力、一】攀大汉山,征服数一数二最难爬的山
【原野魅力、二】露宿洞穴,与动物一起睡觉
【原野魅力、三】火山疯──不是我不爱国,而是火山风景真的很美!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