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岩画可喻为原始人类的古文献,以图腾、线条、符号、色彩勾勒出古代生活和生存的场景。岩画并非无意识的随笔,众多人文岩画用图像展示了部落狩猎、祭祀崇拜、野生动物、群居生活等多元内容,堪称珍贵的古文明史书。
可是,岩画内容又是一个不解之谜,线条拙稚、纯真,却又蕴涵难以参透的意象图形,宛如失落的密语待解构。
ADVERTISEMENT
从2019年至2021年,近打谷监测站陆续在岩穴找到岩画遗址,岩画内容又是一个不解之谜至少有30个黑岩画和红岩画遗址。近打谷岩穴的图腾画像极为丰富,然而缺乏历史文献记载,学者观点不一,只能不断收集和归纳,扩大数量之后才有办法梳理出脉络,再推敲古人心思,以佐证各种臆想。
“岩画好玩的地方是没有答案,然后你会觉得很神秘。”马来西亚专研岩画学者苏招月博士笑着说。
“岩画是历史的见证,比课本更加有资讯,属于历史产物。最特别的是你无法移走岩画,打从它一开始被创造,直到后人去欣赏,一直是在同个地点。所以你看着的风景和古人是一样的。”
从学术上来说,岩画称为“岩石艺术”(Rock Art),即在岩石表面的人为艺术创作。它们未必是彩绘,可以包括凿刻和巨石阵。在东马发现的岩画很多是凿刻,森美兰州的岩画则有巨石列阵。不过,为了易于推广考古教育,许多单位会以岩画来形容岩穴或崖壁的图像绘制。
以“岩画”作统称是有争议的,因古人作画可能是纯粹记录生活观察,而人类后期为岩画赋予了艺术美学的概念。因此,有人建议称为“Rock Painting”或“Cave Painting”。

岩画是古人的涂鸦?
虽说我国有丰腴的珍贵岩画遗址,惟保存状态令人堪忧,频频遭涂鸦破坏,加上环境风化因素,多幅岩画已褪色剥落,肉眼难以辨别。
有人提出,岩画会不会是古人的涂鸦?苏招月并不认同。稍加留意史前岩画地理位置,可以发现古人似乎有经过精心挑选。“以前打扪岩洞附近是一个茂密森林,为什么要特别走进森林里面,而且要攀爬到岩壁高处涂鸦?那个岩壁很高,你需要搭建一些设施才能够触及,不是随手可以画得到。所以我认为岩画是有目的性的作品。”
部分岩画遗址甚至位于极度黑暗的岩穴深处,难以相信古人会为了抒发一时情感,冒着生命危险走进洞内随手涂鸦。反观,如果岩画出现在洞口或石棚,那很有可能是随兴涂鸦。
“我不知道古人岩画有什么用意,因为现在找不到还在绘制岩画的人或部落,所以无法确定背后动机。同时,我们也不清楚岩画的(真正)内容。”好比岩画上有一个圆形,学者会归类为形状类的岩画。但是,绘画者当下心思可能在画月亮,瞬间就有不同解读意义了。

追根溯源,寻找创作者
从事岩画研究多年,苏招月仍无法回答到底谁是这些岩画的创作者。她需要收集更多资料记录,以便分析岩画的风格并确定与哪些族群有关联。如果能够找到岩画图腾的溯源,找出它们属于哪一个原住民部落,那么岩壁上的图腾可能是某个族群的身分象征。
“当你找回自己的根 ,找回祖先曾画过与你有关的图腾符号,对一个人的身分认同有很重要的意义。”
她本身在理大专攻岩画考究,并尝试调查岩画与原住民之间是否有关联。为了找出答案,她踏进原住民部落访问,研究他们的文化习俗。间中,她还会拿原住民的传统绘图作对照,像是原住民的捕猎工具吹箭筒(Sumpit),仔细观察上面的雕刻与岩画是否相似。
“因为有时候他们的图形是用另外一种方式传承,对方或许没有在岩壁作画,但会不会把同样的图形刻在其他工具上面。”她称,玲珑谷的岩画就曾有此例,有学者得知某些岩画与尼格利陀族(Negrito)的其中一支族群拉诺(Lanoh)有关。对方说,有关岩画图形是与他们传统的竹织草席图形相似。

归类岩画画风和内容
以现有的材料分析,国内岩画内容缺乏鲜明主题,较多是单独图像或粗犷线条的“火柴人”。
“主要是我们发现的岩画数量还不够多。红岩画是史前产物,年龄大概5000年至25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黑岩画则属于近代产物,可以推前到18或19世纪。因此,岩画内容会出现船只、商人贸易、持枪的外国人等。”
其实,从1959年至2019年,考古学者在近打谷仅发现3处古岩画遗址。2019至2021年,数量突然暴增10倍。根据资料,有文件记录的岩画遗址一共有60个,过半的岩画遗址是在近打谷。
“最大挑战是很难找到岩画遗址,这也是为何我跟近打谷监测站、Ventrex Outdoor Recreation,以及本地居民合作,因为他们比谁都了解山洞生态。”当民间组织和学者相互合作,才有办法用最快速度找到更多岩画遗址。往后或许可以找到类似非洲、埃及的主题岩画。
苏招月称,红岩画有类似的画风和内容,大部分是野生动物、体积很大的人类;黑岩画较多是火柴人。在她的博士论文里,仅仅是研究11种黑岩画,就可以分成3种画风(sub tradition);红岩画则有两种画风,一种是绘制大型的野生动物,她归类为狩猎采集族群(hunter gatherers),另一种是绘制小型的几何图形和三角形。她还发现一个重复出现的圆形图腾,这也许是一个族群的表现手法,只会在特定地点出现。

破译岩画密码,应融合多元考古媒介
苏招月称,若想要破译岩画的密码,必须结合多元的考古媒介才行。她试过走入一座岩穴,内部有荒废的岩庙,岩壁上有多幅岩画,当中有船只。这些岩画或许在建庙前就存在。
要是结合历史地理来看,洞穴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线索。洞穴旁边有可能是很重要的贸易河道,许多商船会驶进来。只是后来时代发展,河道变浅,商船被迫寻找另一个停泊处。
另外,苏招月还曾在岩壁上发现很多经文和文字,怀疑是阿拉伯文字。还有人写下“大日本”、“新会”、“同志努力”之类的字句。如果考古学者与历史学者合作,便能一起探究这些具历史价值的素材,进一步推断洞穴的社会功用。

环境变化及人为破坏,再不记录就消失
可惜很多岩洞遭受破坏,这不全然是采石业所致。“你知道东南亚曾流传山洞里有日本宝藏,很多人会冲着这个传说(去找)。可是没有人知道宝藏位置,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所以很多东南亚山洞被寻宝猎人翻找过了。”那些年,还有采集蝙蝠粪便的村民,他们会深挖一米至两米的泥土拿回去,所以一些岩洞有破坏的痕迹。
需知岩画非常脆弱,经不住环境侵蚀,还被人肆意涂鸦,摧毁原有的面貌。“近打谷几乎很难找到完全没有涂鸦的地方。”因为大马有多层历史发展,经历过战争和动荡,每个山洞在不同时期都被人“占领”过。“这是人的本性,要留下你的印记。”
由于近打谷是采石业重镇,苏招月希望采石公司在炸石之前,能允许学者和考古团队入洞记录岩画,避免这些岩画遗迹灰飞烟灭。她说,一般上需要几个星期拍照、拍摄视频、采取样本,之后采石公司可继续炸石活动,这也许是最有可能达成的双赢局面。
为了清楚看到岩画的形状和轮廓,苏招月将自己拍摄的岩画照片做了3D模型,可以在软件上展示岩画位置。因为若干年后,再回去岩画遗址,未必看到完整的样貌。
“相较其他考古领域,岩画研究还蛮新的。”苏招月盼未来可以看到更多大马北部和南部的岩画,想做更多实地考察。同时,她也想要持续办工作坊,推广考古教育,善待自然遗产,深化大家对考古的认知。

后记:近打谷遗迹之命运
近打谷的命运与周遭社区是紧密相连,石灰岩创造经济商机、岩庙为人们提供心灵慰藉、陡峭岩壁成为攀岩探险者的征服对象。若无人为活动,深藏在溶洞岩穴的古生物化石、遗骸、岩画、石器,或许可以静静地蛰伏,任由岁月尘封。
然而,当我亲眼看到近打谷拥有如此丰盛的自然生态、历史遗迹后,打从心底认为,所有人不应该错过这个文化瑰宝,必须好好善待和认识这些“活历史”。接着,大家可能要思考,这些人文历史遗迹要怎样与社区共存?政府又要如何拟出妥善和有系统的管理历史遗迹方案,去维护人类的文化宝藏?
【知多一点】
红岩画是用赤铁矿(Hematite)绘制,而黑岩画是用炭来作画。在东南亚国家,赤铁矿是很普遍的矿物,除了可以充当颜料,也常出现在崇拜仪式上,因为它的颜色鲜红像血。
这些颜料会有个别的“食谱”,古人在磨赤铁矿时,只要时间稍微久一点,红色会变成紫色。随后会加水、植物油、动物脂肪、血和果汁等等,调制专属的颜料。
黑岩画主要是炭。除了炭,也有其他黑色颜料,比如有一种名为“carbon black”的炭黑。古人在焚烧动植物之后,会掺入各种有机物质而形成黑色。然而,在近打谷发现的黑岩画主要是用炭作画。
(原文上传于17/04/2023)
相关报道: 【近打谷探洞/01】近打谷石灰岩洞,大自然的历史博物馆 【近打谷探洞/02】古生物化石,发现史前的生命轨迹 延伸阅读: 【墙绘艺术/01】涂鸦,城市里的斑斓艺术 【墙绘艺术/02】涂鸦,把反叛的声音留在墙壁 【墙绘艺术/03】Nestwo/涂出梦想。改变了生活 【墙绘艺术/04】Drewfunk/多元绘画风格,墨尔本街头华丽张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帆布袋是B计划,它适合随手一卷放进后背包,为扩充容纳做准备。稍显精致的帆布袋配有拉链或小口袋,但它从没妄想成为收纳好手。因为方便休闲、恣意随心,袋子里物品经常互相倾轧,最脆弱莫过随身书籍,难逃雨伞、水壶、钥匙等环绕威胁,留下或深或浅的疤痕。所以我偶尔依赖后背包——毕竟在帆布袋出现以前,帆布包陪我走过很长的路。
我的中学、大学时期,应该还是后背帆布包的时代。学生走出宿舍门口,上课、吃饭,还要找个地方窝着复习作业,耗上一天才能回到居处,有一个耐用又大容量的后背包才是日子正义。当时流行的有猪鼻包,因为背包上带有菱形的标志,下划两道线缝,看起来像猪鼻子。后来我才知道,帆布包上的“猪鼻子”并不是某公司专利,而是方便登山客挂上鞋子、绳子、扣环等实用的外在机关,它在大众跟风之下弱化成了一种装饰。另一种以日本Anello为大宗,同样阻止不了坊间通行相似设计的帆布包。记得父亲在夜市买过一个军绿色配白色的给我——毕竟是仿制的,拉链开关总是崎岖。到了台北,我在公馆的天蓝小铺另外入手一个酒红色的平价束口帆布包,不超过400台币。后背包明里暗里规划了分隔,提倡归位;帆布袋心思简单,任由笔电插头卷曲,外套围巾褶皱。它们也可以是好搭档。
帆布袋印象始于台南火车站外的交通圈,附近有好几家传统手艺的老店,其中几间专门贩售帆布产品,如广富、合成等。门面展示的双扣书包、工作袋等十分吸引,我好几次驻足远观,总想着以后再来,经济自主时再随心挑选,带回一个。不料多年后从师长手中收到,源于母校人文研究中心举办五一三事件相关的研讨会,送给与会者的帆布袋。老师笑说,特意订A4尺寸,适合收纳纸类文件。深红色背带衬着白色粗线,袋面标志事件50周年的日期,关系遥远半岛人文印记,耐用美观的合成帆布袋确实值得记忆更多事。
对热烈的宣言感到不安
家中帆布袋何其多,足以一两星期轮替带出门而不重样。它们不是消费目的,更像一种支持和交换——积点或满额赠品,以及参与艺文活动的证明。帆布袋是我和线上书店、出版社、图书馆、某一场讲座或展览一起走过的短暂众筹。有些帆布袋只是印着图像插画,或推送“Success is not the key to happiness. Happiness is the key to success.”等劝世良言。随之而来的个性化符号由别针、刺绣布贴、钥匙圈补贴,作为布置帆布袋的琳琅小物,可以一砖一瓦建构认同拼图——“#我边缘我骄傲”、“彩虹pride”、“人权百年”等。这些日子,外挂扣针总是半路零落散逸,或遗忘在哪个帆布袋上,譬如当代寓言,话题过多而朝生暮死。
我有时对热烈的宣言感到不安,自觉身处蒸汽朦胧的室内照镜子,镜中人轮廓暧昧,未知与认可的价值相距多远。几年前本地一款帆布袋成为舆论焦点,我虽参与创作设计,事后不知如何兼顾团队与个人,正值风眼却没有公开表达想法,陷入完全否定与完全认同之外的失败与失落。我被什么深深裹挟了呢?如今回想这段经历仍犹豫地抬头张望。急于寻找认同和自我标榜有其危害,如此思索外挂认同,希望不会太迟。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