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万头钻动,有备而来的坐在自带的凳子和纸皮上,什么都没带的或席地而坐,或站在一角,喧闹中人们的眼神留意着戏台上的华丽布景,等着开戏。及至身穿大红戏服,戴着面具,踩着醉步的演员出场跳加官,观众兴奋起来,戏要开演了。
这个景象描述的是当年地方戏曲的盛况。在娱乐选项不多的年代,地方戏曲的上演可是城中大事,华丽的场景和戏服是朴素年代难得的亮丽色彩,一部部审案、进京赶考、儿女情长、家庭伦理的戏码,牵动观众的追戏情绪,也撩动侨民的思乡情感。
ADVERTISEMENT
古晋市区的戏台上,早年以潮剧和闽剧最为普遍,战前即有来自马来亚和新加坡的剧团到埠出演,战后也出现了若干本土剧团。后来,更多的娱乐选择,加上年轻一代对方言和经典名著的疏离,地方戏曲逐渐凋敝,目前还在活动中的老剧团,印象里只有古晋艺声闽剧社。
日前拜访该社位于宋庆海路的社所,墙上高悬着历来社员的老剧照,列明所扮演之角色。虽是黑白照,却依然看得出来照片中人的妆容讲究,表情和姿势皆透着戏味。另一个角落,供奉着湘江爷,又称为田都元帅,是戏班的守护神。最令人感动的,还是收藏完好,堆起来和成年人一般高的手抄老剧本,七十多年老剧社的用心,以及对文化艺术的守护之功尽在其中。
以五脚基为“舞台”,一步步建立名声
古晋艺声闽剧社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当时也是华人南来的另一个高峰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侨民在入夜时分,会相约在店铺的五脚基,弹奏和吟唱乡音,研究唱曲,或就着老式唱机播放地方戏曲,久之即从自娱发展为娱人,吸引了邻近街坊到来欣赏街头表演。
其中一个据点,就是海唇街的联华板厂,乃著名闽商蔡世札的商号,其商铺的五脚基在入夜时分即成了闽剧的“舞台”。1948年农历二月廿二日,适逢隔邻花香街的广泽尊王神诞游行,这组联华班组织花车队伍参与其盛,以八仙扮相和内容配合闽剧鼓乐,赢得好评。其中一位成员蔡火星,还受邀登上广泽尊王庙的大观台,跳加官为神明贺寿。
联华班的表现,引发了另一批人的兴致,于是一番联系和张罗后,在浮罗岸三林肥皂厂后面搭起临时帐篷,每晚7时至11时也鸣锣开演,组成三林班。
当时,碰巧新加坡著名的莺燕歌舞团和新麒麟闽剧团到来巡演,进一步带动了地方戏曲热潮,而联华班和三林班的两班年轻人,也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并且有了组织业余闽剧团的共识。大概是联华班和三林班攒下了好口碑,组织剧团之路虽然艰辛,但很多人都出手相助,一步步完善了剧团成立的条件。
1952年广泽尊王诞辰,剧社众人正式登上大观台演出酬神闽剧《九更天》,两个晚上分演上下集,第二晚再加演一部短剧《择婿》。这场演出赢得满堂彩,增强了社员的信心,于是该年正式以“古晋艺声闽剧社”为名,注册成为合法团体。尽管如此,古晋艺声闽剧社依然视1950年为创社年份,那也是艺声开始形成之初。
薪火相传,与时并进
回顾古晋艺声闽剧社长达七十余年的历程,最辉煌时期当属50至70年代,除了在古晋演出,还经常受邀到各地参与庙会演出,甚至多次到诗巫大伯公庙出演,证明艺声的声名远播。演出机会多,加上演员也不少,艺声闽剧团的剧目,据知有两百部之多,包括《包公斩状元》、《玉带记》、《苏岁红救驾》、《台南奇案》、《包公审梅花》等,大多是社员自编自写自演,显见古晋艺声闽剧社的扎实功底。
除了地方戏曲,古晋艺声闽剧社也曾经在1980年代组织流行乐队、舞龙队、北师队、鲤鱼队等,在地方戏曲热潮面临滑坡的窘境下,试图推陈出新,为剧社注入新的元素。至此时期,面对存亡挑战的不只是古晋艺声闽剧社,而是整个地方戏曲艺术。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古晋艺声闽剧社在一众戏曲爱好者的坚持下,香火延续至今。近年,剧社成功吸纳一批新世代,在疫情后陆续登台,演出一角。根据了解,目前艺声主要演出文戏,武戏则因为缺乏演员,暂时无法登场。
新一代的加入,肩负剧社发展的重任,明显的改变是,古晋艺声闽剧社有了本身的脸书平台,不时发布剧社动态及闽剧常识,以资讯先行引起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带的关注。前不久,该社也受到政府部门的邀请,在特定场合演出,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发展态势。
4月尾,我和导览团队在筹办第一场浮罗岸老街导览时,也将社所位在当地的古晋艺声闽剧社作为一个站点,把整二十人带到该社社所聆听解说,多数人还是初次接触闽剧。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加上新思路和方法以继续焕发光彩,这是和艺声新生代交流时的重点。
延伸阅读: 蔡羽/砂拉越也有港主制度 蔡羽/五脚基上遇见书法名家 蔡羽/古晋海港局与丹那布迪港口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蔡羽/古晋机场的起降岁月 蔡羽/山都望再发现之旅 蔡羽/书香穿越时空而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