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世事无绝对,但“全世界的实体报纸销量正在萎缩”这样的陈述,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异议吧。网上排山倒海的内容读也读不完,即时且免费,费时的报纸生产显得落后许多,再也跟不上网络世界求新求鲜的瞬息万变,自是不在话下。然而这意味着报纸就要被淘汰了吗?所谓的“趋势专家”是这样看的:读者不再买实体报纸,并不意味他们再也不需要资讯,只是获取的途径发生了变化而已,但不变的是对内容的需求,“内容才是王道”。
这样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平台的形式固然可以转换,但对报纸的运作来说,网上却是一个全新的生态。以往编采人员只需负责“生产内容”,报纸印好后的销售,则由发行同事负责,无论是零售,还是派报,都是“把内容带给读者”的过程,二者各司其职;但如今的“内容生产”,除了撰稿、排版,还得将内容上网、在社交媒体推文以增加流量,这无异于也是“把内容带给读者”的工作!
ADVERTISEMENT
为了适应这新的媒体生态,多少媒体工作者迷失于流量的追逐上?然而,流量增加了,报纸就获得生存的空间了吗?
2017年之前,《星洲日报》副刊的流量每日仅有过万出头而已,2018年从两名编辑兼任网编开始,一路跌跌撞撞的土法炼钢,还好适逢当年举行第14届全国大选,流量趁热取得突破的发展,随后还延聘了一位专职网编,今年初再升任一位记者兼顾数位内容的策划、统筹,和3位网编共同执行,平日的上稿、锁文、制压字图、文案等日常工作则由全体同事支援,投入的人力,可谓全体总动员。从2017年至2022的6年间,副刊的流量数据还算争气,逐年呈乐观的成长趋势,目前每日平均流量都维持在3至4万之间。

根据各路的Guru、大师开示,流量可以换现金。问题是:How?
在这期间,副刊也配合报馆设立“会员专区”的措施,将最有价值的内容锁文,供付费会员在见报前抢先阅读,成效是否足以维持媒体继续生存,恐怕仍有待观察。而网编使出浑身解数在各大社交平台推文,制哏图、打钓鱼题、夹带链结、利用关键字搭热门话题便车、增加互动,无所不用其极突破社交平台的限流手段,无非是为了接触更多的受众,但最后恐怕最大的获利者还是社交平台,而扮演内容生产者角色的媒体也只是分得残羹剩汤而已。
报纸销量欲振乏力,而发展数位内容的前景尚未明朗,倾全力寄媒体未来希望于网络上,无异于豪赌,会不会落得开弓没有回头箭,却两头不到岸的窘境?
最近引起热门话题的ChatGPT,也许是一个可供启发的例子。ChatGPT突破以往智能发展的局限,让大家看到生成式AI通过不断学习变强后的各种可能,但也引发AI有一天会替代人类各种职业的担忧。然而,未来如果AI真是代替了人类,那就像媒体往数位内容发展,最终只是加速了实体报纸的凋零一样,也只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已。
也许,放弃实体报纸还言之过早?这值得身陷其中的我们再进一步深思:“内容才是王道”只能够带来流量而已吗?“内容才是王道”能不能也是让实体报纸起死回生的一剂猛药?
(本文乃应台湾《文讯》杂志5月号“不息的文学旗鼓──海外华文社团、学校与副刊”专题之邀而写,文长经删减。)
相关文章: 关丽玲/下一餐吃什么好? 梁靖芬/不正确 陈星彤/是谁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想像? 关丽玲/当内容不再单纯, 模糊的界线会不会消失? 梁靖芬/没关系 黄俊麟/我相信 陈星彤/初来乍到,大家最好奇的是___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和“吃”有关的句子不少,比如“民以食为天”还有“能吃就是福”,可见,“吃”在人生中可谓是一件大事。上班的9个小时里,我最喜欢的是“1点”这个时间,因为那是幸福的午餐时间……
和“吃”有关的句子不少,比如“民以食为天”还有“能吃就是福”,可见,“吃”在人生中可谓是一件大事。上班的9个小时里,我最喜欢的是“1点”这个时间,因为那是幸福的午餐时间。
报馆附近有几家我和同事常光顾的档口,从大门走几步路,等个红青灯,再过大马路就能到达。以前我们总爱点角头的炒粿条,那粿条炒得微焦,香气扑鼻、分量刚好、辣度适中,最重要的是有鲜蛤,它可是这碟炒粿条的神来一笔。
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越来越少光顾炒粿条档口,而是转向离它不远的怡保河粉。这家店生意很好,每次来都要担心有无空位,所幸我们的运气总是很好。记得有一次,两位同事结伴一起去吃怡保河粉,看到他俩摩拳擦掌,准备迎接美食的神情,自己不免有点担心,因为听说他俩的方向感都不太好。果然,怡保河粉没找到,找到了一家中国餐厅。也是从那时起,我们的吃饭路线又新增了一条,中国餐被我们纳入选项。
我发现我们这群吃饭小队到中国餐厅时都比较爱吃面食,酸辣粉、鸡杂粉是最常点的,鱼香肉丝饭紧追在后。虽是中国人开的餐厅,但不知老板是不是特意根据本地人的口味做出调整,花椒味都不太重,辣度也刚刚好。一碗面下肚饱腹感十足,还一解午后袭来的睡意。
还有一家味道不错的鱼头米粉餐厅偶尔也会在吃饭选项上,那是我某次周六回来上班时同事带我去的地方。带我去的同事让我下次也带其他同事来吃吃看,但因为要过两条大马路,加上我的方向感其实也不好,即便去过两次也记不得路线,所以至今为止都没带其他同事去过。若真由我来带路,怕不是会把同事拐到哪个穷乡僻壤,然后花上大把时间走回报馆。
没出去“揾食”的日子里我们都会在报馆食堂解决午餐。记得我刚进报馆时看到食堂菜单上玲琅满目的选项,抱着好奇的心态每天都点一样试看。有一次还错把树苗认成豆苗,在食堂老板把食物端上来的那一刻就这样望着那碟我不认识的树苗3秒,最后无奈接受它。还有一次把砂拉越面当成是砂拉越叻沙,还特意交代老板不要放肉,最后喜得一碟只有几片青菜的砂拉越面。偶尔会觉得到食堂吃午餐像是在开盲盒,不知道今天会有哪些菜色也不知道今天的菜肴合不合自己口味。若遇上厨师灵感爆发、大显身手,端出和以往不同味道的食物时,那1个小时的幸福时间瞬间变成不幸时间。
上班9小时,吃饭应该是最幸福的一小时。那1小时的时间里,可以放空脑袋整理思绪,有时甚至吃着吃着就灵光乍现,解了卡顿多时的下标难题。吃,真是一件美好的事啊。
相关文章: 林佳莹/还有多少女性不敢直呼“月经”大名? 白慧琪/把新闻过成时间度量衡 梁慧颖/列访纲 林佳莹/You jump or I jump?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