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发布: 9:01am 02/06/2023

母亲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所见微尘

仪式感

母亲节

母亲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所见微尘

仪式感

母亲节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今年母亲节

作者:李忆莙

节过去了,心里仍有些思绪。

庆祝母亲节,女儿的安排照例是外出晚餐。今年稍有不同,是日本料理。女儿说得提早出门,堵车。

ADVERTISEMENT

是的, 母亲节是周日,到处车水马龙在所难免,餐厅更是生意兴隆。先前订桌时,店家就说了,最多两小时就得让座给下一桌的客人。事非得已啊,并非“赶客“。

餐厅很优雅,素淡精致,但没情调。透过玻璃门瞧见等位的人越等越多,其实吃饭并不是主要的,重点是一家人坐下来聊天拉家常。但眼见如此情景,再意犹未尽也不好意思久留。一小时不到即匆匆转移另觅阵地谈天说地去。

 许是饭前都喝了些清酒,大伙的谈兴正浓。丈夫说起小时的陈年住事,说起他上到中学了还不知有母亲节这回事。倒是每年他生日时,母亲都会给他煮一碗面线和两粒红鸡蛋。说着这些事儿,满脸竟是稚气的幸福。又说记得更小的时候,四五岁吧,母亲在父亲任教的学校当兼职校工,几乎每天都带上他。他静静地坐在秋迁架上远远看着母亲打扫。母亲骑脚车上下工,脚车的前面搁着一张藤制的小凳子,就让他坐在上面。他还记得母亲洗衣裳的那口井,有矮矮的圈栏,用水泥和石头砌成。母亲洗衣裳时他站在一旁看,然后就蹲下来把手伸进水盆里说要帮忙。有时弄湿了衣裤,母亲索性就替他冲凉。井水很冷,母亲先取些水给他拍拍胸口和背后,然后才淋身体,不然身体会冻得哆嗦。后来到外地升高中,再后来去台湾上大学,离家是越来越远了。毕业后回国,工作,打拼,都不在家乡,不在母亲身旁。这恰恰是人生最深刻的无奈与哀愁。所以一有时间必定争取回家,逢年过节更不必说了。母亲生性朴实勤劳,生活节俭,对物质享受没欲望,甚至轻看物质。喜吃年糕和一切糯米做的点心,那是她最享受也是最满足的。

丈夫喃喃说:这些都是不会忘记的。但是对于母亲节,始终不上心,没留意。

我觉这才是人生,人生不需要太多仪式的东西,切切实实比什么都重要。

难怪有人说现在的母亲节,实际是商业阴谋。不仅酒楼、餐厅、食肆到处人满为患;鲜花、蛋糕店订单倍增不在话下, 各大商场的营销活动更是不遑多让;节还没到呢,已提早为你设计好体现孝心的 “感恩消费”,缤纷高调推出,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宣示的正是商品文化的喧哗,充满

在这样商业化的社会,有时仍会看到一些淳朴无华的人,心里是感动的。与此同时,也是明白的。觉得他们就像养在水里的万年青,青葱、鲜嫩,生机勃勃。然而水里毕竟是没有养分的,日子一久,便会逐渐枯黄。这也就是说,守住是最难做到的。这也不是意志薄不薄弱的问题。

回家途中女儿忽然说:妈咪,你是个孤儿。

我先是一愣,然后说是啊,妈咪没父没母好多年了。

女儿说我是孤儿,是因为听了她老爸的陈年旧事?我有点惆怅,总有一天,她也会成为孤儿,那是迟早的事。

在这属于母亲的节日里,我没有母亲,不就意味着失去作为女儿的身分了吗?现在的我,就只得一个母亲的身分,且是 一个既不养老,也不育幼的母亲。 因为父母长辈都 不在了,育幼的日子也早已过去。

想起小时候,日子虽不富裕,但有父亲在,毕竟是不一样的。父亲逝世后,母亲带着我们过着清苦的日子。那时候,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等来等去还没长大到可以帮母亲减轻生活的担子。

在母亲节的夜里,想起母亲,心里戚然是有一点,可同时也是欣慰的。作为一个母亲,我想我该是幸福的吧。

母亲节过去了。今年的母亲节,在吃饭聊天时,每上一道菜,我都 给拍个照 。女儿哈哈大笑:我妈咪好潮耶,手机先吃!

在这样的气氛里,仪式归仪式,日本料理盘盏中的湖光山色,是一种令人快乐的创作。一些情景,一些感觉,在各人心中起伏,日后想起,想必思绪袅袅…… 

相关文章:

李忆莙/小镇荒原的文学之旅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替历史写的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两件物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6:10pm 11/04/2025
心堤

椰子树在炙热的中午既不摇晃,也不飘扬,只是静静地屹立着,仿佛在忍耐着这灼热的时光。它们似乎比人类更加习惯这一切,而我们,只能忍受这炙热的逼迫。母亲的车就停在修车店下方,我小跑过去打开车门,车门的金属表面烫得让我一阵不适,手掌触碰的那一刻,仿佛可以感受到整个车子被阳光灼热的温度侵蚀了。

车轮碾过石子,声响清脆,密密麻麻的车子在红绿灯前排起了队。实在是没有什么家常可说了,便说起了学校,说着说着,话题便自然地过渡到人际关系。

“有时候感觉,不一定要强行融入他人的交际圈的,似乎保持一些距离也不错。”我说道。

有一些鸟儿的叽喳声从车窗外飘来,似乎是在附和我说的话。

母亲先是点点头,随后又说道:“不过也是没办法的嘛,有时候,我也不想去融入那些陌生的圈子的,但是有的事情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嘛。”

的确,每个地方,每段时间似乎都在为我们划定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位子,那种感觉就好像因为买迟了电影票,不得不坐在电影院的边角,忍受前方的人巨大的头颅。

说起来,我总像一名观众。在课室里,亲戚家中,一个个圈子里,似乎我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坐在不被人注意到的地方,不善言语的人——不过也是有另外一番的乐趣的。

每当这时候我就好像坐在电影院一样,看他们笑,看他们哭,再配上金志文的《自娱自乐》。毕竟我确实在学着如何整天都不失落,不得不说,挺难的。特别是当你还在寻找一种平衡,既不想融入,又不想被遗忘。

我想,距离的衡量标准不止长度单位,那一句句我听不懂的交谈,不认识的人,手足无措的感觉,似乎让我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比黑木山到新柔长堤还远,实则我们之间仅隔了两三米。种种的不了解,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了。

年初到老嫲家拜年时,面对满屋子叫不出称呼的亲戚,我只能拘谨地坐着,时不时站起来说着一长串新年祝贺语,然后接过红包。随着越来越多人涌入,鼎沸人声使得屋子变得无比热闹,在这热闹的氛围下,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亲戚也过来和我搭话,一边夸赞着我的身高,一边感慨时间的流逝,我则笑着回应。屋内有尚未长大的孩童,仍在长大的青少年,已经长大的大人以及那正式称呼应当是曾祖母的老嫲,这些人都挤在一张沙发周围,灯光短暂闪过,四代人便都呈现在照片上,我想,时光的距离也并非如此遥远。不久,人都散了,横跨时光的桥便也随风而去,吹拂老嫲家前的花草。

叶子飘落到车窗上,挡住了一角时光,发完呆的我向母亲问道:“我们大概还有多久到家?”母亲不语,只是指了指前方,我看着那拥挤的道路,以及前方的红绿灯——似乎现实中的距离更遥远呢?

本月點評作家 /蔡曉玲。马华作家,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著有散文集《洞》。

【作家点评/蔡晓玲】

作者选择通过母亲与“我”在车内的片段,来带出他们出席了家族聚会后的疲惫。这样的切入点是颇好的,尤其车内就像一个小世界,可以作为与外面世界的间隔。不过会希望看到更多关于母亲与“我”之间距离的叙述,到底是多近或多远,尤其要作为与家族其他人之间的对照。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