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是砂拉越河沿岸的老村镇,近年蓬勃发展,地貌随之迅速变化,许多昔日的农耕地和荒地已经变成商业区和住宅区,人口不断涌入这个地区。老石角印象必然在变迁里被稀释,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对石角一地之掌故进行更多的记录,是必要的工作。
就地理位置而言,石角正好介于古晋和石隆门之间。然而相较于古晋和石隆门,石角在历史上的记录太少。
ADVERTISEMENT
石角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溪流也多,复有砂拉越河提供了运输的便利,非常适合农耕活动。因此,石角发展出12个港门——也就是村落,其中10个港门还建有学校,可见其时人口之众,农贸活动之发达。
近日到石角与梁惠剑老师共进早餐,他甫从教职退下,目前热衷从事石角地区的文史调研。梁老师也为我引见赖双利老先生,是金珠盛港门的在地人。虽然已经八十高龄,但见赖老精神矍铄,体力过人,忙于社区和学校工作,聊起社区典故时神采奕奕。
在梁老师的安排下,当天到金珠盛走走,也参观了当地非常重要的永文宫。多数古晋人未必具体知道金珠盛的位置,但是对这个地名大概也不会陌生。相传早年当地产出的胡椒质地特别好,结实累累,而且胡椒粒色泽有如金珠,是故有了这个地名。路牌上的官方地名写着KIM CHOO SHIN,是“金珠盛”的客语发音,说明这里的农民以客家人为主。
慈悲娘娘显灵,救苦救难
永文宫供奉着慈悲娘娘,其由来有一段古。相传百多年前先民南来之时,石角曾经暴发一场严重的瘟疫,很多人死于非命,唯独有一位庄姓村民豁免遇难,从瘟疫中痊愈。原来庄氏南来前,在故乡的慈悲娘娘庙里进香求平安,求得一包香灰,随身带到南洋。身染瘟疫时,他猛然想起这包香灰,于是将少许香灰调入清水中服用,结果竟不药而愈。这个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登门求赐香灰,大家服用后也都痊愈了,最终瘟疫就这样结束了。以上这段典故,记录在《公庙掌故与神坛》(李振源著)一书中。
地方上的人都将此事视为慈悲娘娘显灵,于是就在金珠盛现址建起永文宫,答谢娘娘救苦救难。这座木板小庙,后来又由不同的善信请来了其他神明的神位。
《公》也记录了另一则传说。20世纪初,白人拉者接获情报,指金珠盛窝藏着中国三合会的成员,而且矛头直指永文宫。拉者一声令下,派出军警沿水路抵达金珠盛,闯入永文宫抱走神明金身、香炉和题匾,准备带回古晋研究。岂料这些军警往回还没走到渡头,就个个腹痛如绞,无法前行。带头的军官意识到事情不简单,为免酿成更大祸事,赶紧下令将金身等归回原处,说也奇怪,腹痛者立马痊愈。军警赶紧撤退,此后不敢再来犯。当地民众咸认,这是慈悲娘娘显灵,大发神威。
根据当地的记录,永文宫也曾经住进一位秀才,当地人尊称其古云伯。古云是一位客家人,日常除了协助打理庙务,也办了一家私塾“振东学堂”,并以客语教学。1937年,私塾提升为“振东学校”,战后正式注册并且易名为金珠盛中华公学,办校至今学生逾百,是教育部认可的“爱心学校”。有关古云其人的事迹,可惜记录不多。
增建永乐宫,荤素分家
在1940、50年代,还有一位名为萧自生的法师也成为慈悲娘娘的乩童,开坛多年助人无数,也使得永文宫香火更为旺盛。又过了20年左右,鉴于慈悲娘娘茹素,而其他众神持荤,供奉一堂似有不妥,理事者乃决定在永文宫增设一座偏殿名“永乐宫”,供奉太上老君、元天上帝、真君大帝、协天大帝、五显大帝、三山国王和大伯公公,自此荤素分开,便于善信膜拜。
永文宫最近一次重建是在2013年,新庙更为气派。庙侧有一座宽敞的雨盖礼堂,很适合筹办各种社区活动;庙后方偌大的空地进行了园艺美化,种植果树和两棵菩提树,另有一座十二生肖公园,公园尾端则建起一座小佛堂,如来佛祖的金身居中而坐。赖老希望这个地方,可以作为金珠盛的社区活动中心,也可以作为咫尺之遥的金珠盛中公教学之用。
我特别留意新庙笔直的主梁,从赖老口中得知这是一根樟木,长度逾30呎,两端各捆上红布。这根樟木是赖老和弟弟从山里找来的,据说寻找过程也有点玄,两兄弟入山找到天色将黑,也一无所获,本想放弃,岂知就在准备摸黑离开之际,就偶遇这根直挺挺的樟树。
看来,这又是一次慈悲娘娘的指引。
延伸阅读: 蔡羽/从五脚基唱起艺声 蔡羽/世纪米荒的挑战 蔡羽/变成废纸的香蕉钱 蔡羽/砂拉越也有港主制度 蔡羽/毕达友的竹文化 蔡羽/古晋海港局与丹那布迪港口 蔡羽/土地舌头上的征战故事 蔡羽/古晋机场的起降岁月 蔡羽/山都望再发现之旅 蔡羽/书香穿越时空而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