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发布: 9:01am 07/07/2023

李忆莙

文艺春秋专栏

历史

所见微尘

上海

南洋

建筑物

瓷砖

时代

花砖

岭南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花砖

作者:李忆莙

那天跟一位对建筑史有研究的朋友聊天,聊到,他说瓷砖很早就已经出现在,而且比中国地区及老更早。可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还以为南洋老房子的“花阶砖”,是由南来的先辈从中国引进的。

他给我说南洋瓷砖的,补的不是瓷砖知识,也不是制造瓷砖的技艺,而是血色的呢喃。

ADVERTISEMENT

17世纪开始,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为扩张海外领土,先后陆续进入东南亚,以殖民手段侵占土地。在被控制的地区,实施战略性殖民管理;以开疆辟土、种植、挖矿、采煤、建立港口等多样性的实施来配合有计划的资源掠夺。而建立商埠,则为开拓海外贸易市场,为母国带来商业利润。实施这些计划,首先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劳动力,那往哪去招募呢?于是这些殖民主义者把目光投向天灾人祸频繁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天灾,再加上人祸,生活困苦的农民,纷纷响应招募,以契约劳工或猪仔形式掀起一股下南洋热潮。以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波移民——“新华侨”,他们之所以奔赴南洋,目的是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些商人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当中不乏有识之士。除了做生意,他们在侨居地成立会馆、办学,设医馆,在政经文教各方面亦多有建树。在那样的空气里,那是一股有激昂成分的力量。

瓷砖晚于南洋出现在岭南地区及老上海,是因为瓷砖的引进,得等到这些衣锦还乡的商人,在家乡修建豪宅时,将南洋殖民风格的洋房优点结合起来,建成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于是来自西方的瓷砖便派上了用场。(其实最早发现瓷砖的地方,不是在欧洲,而是在埃及金字塔内,用以装饰内壁。后来由中东传入欧洲。)所以这些中西合璧的老洋房,地上的多是欧洲舶来品。尤其是黑白相间棋盘格图形的,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特有风格;没有细节,明快干净,反而简约出品味,百看不厌。

听他如此一说,立刻想到30年前那位发迹新贵的新居,以及他那磅礴的创意——地砖上墙。那么多年过去了,至今仍印象深刻。回想那些年,铺瓷砖的势头可说是锐不可挡。若问这趋势是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还真说不上来。反正那些年流行铺瓷砖,而且创意无限;原本铺贴在地上踩踏的地砖,竟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从地上一直铺贴到天花板上去,而且不选用色彩柔和,简约低调的图案,反而一派花团锦簇,彩色缤纷,并以大范围图形描述各种花花草草;有大而亮眼的向日葵、有华贵的牡丹、有艳丽的玫瑰,还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荷花池里还游着两条鲤鱼呢。花间除了蝴蝶飞舞,还有青蜓点水……如此大量繁殖式的蔓延,看得我眼花缭乱——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一次瓷砖“革命”。而今那时光的车轮已碾压远去,终于可以看出来,最懂得欣赏瓷砖的终究是中华民族,无论是大陆的中国人还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走过一百多年岁月,审美在装饰与艺术性中流转,所释放出来的巧思,典雅有之,浮夸不缺;横跨欧亚,踩踏出来的是一条悲凉而浪漫的荆途。

每次去岭南地区,看到那些中西合璧的老房子,闽式的也好,粤式的也罢,觉得最美丽的是地上的花砖。经过岁月浸润,更彰显出那质地的坚实、耐磨、隽永、沉稳和细腻,这些都得慢慢去体会。总觉得房子无论多华丽堂皇,花砖始终是灵魂。

那么我们南洋殖民风格的老房子,又是如何的呢?就说槟城的裕荣庄吧。那是孙中山先生在南洋的重要革命基地,是黄花岗起义的策划所在。可以这么说吧,那是时代赋予的历史完成,所以它一直都在。而这老宅最特别的是,还没进门即见花砖,明快有序,一片花海似的,美丽极了——那可是步步生花啊!

我们这一代人,半新不旧,夹在新与旧之间,我们“发思古之幽情”的情思,悠远而感慨,却又是温暖的。怀旧不是复古风潮,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而对新科技所带来的各种方便的感恩,也跟悠远之思的心灵感受合该是一样的吧。

相关文章: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今年母亲节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两件物事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殊途同归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9:00am 04/04/2025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冬日琐记

当女儿告知瑞士之行得改在12月,因为她年底才能请到长假,我心不由哆嗦了一下。12月是冬季,下雪的呀,能不能春天才去?肯定不能。

没想到瑞士的冬季内容如此丰富多彩。不分日夜,街区都有不同的风景。尤其是文娱演出,形态多样而富想像力。比如苏黎士的灯光秀,一幅幅画似的打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内容之丰富,让人目不睱接,也正是这些内容,灯光艺术家用不断变化的灯光和美妙音乐,为这座城市的冬夜秀出一个宛如童话的声光世界。临近圣诞节,老城和新城充满圣诞气息。入夜时分圣诞灯饰同时亮起来,闪闪烁烁的灯光把公园和树木变得如仙境一般。除此,火车站,广场,都摆起临时摊位,售卖各种美食、饮料、炒栗子、巧克力、冰淇淋、芝士等等。除了食品还有手工艺品、服饰、新奇玩具什么的,应有尽有。我还注意到大多的食摊都有卖一种温热的红葡萄酒,在冬夜里一杯在手,暖暖的,非常受欢迎。

而白天的户外活动则更为丰富:滑雪、雪橇、高空飞索、滑翔伞,攀登雪山、徒步等等。即使这些你都不会,在漫天飞雪的氛围里,总有一样会让人蠢蠢欲动,跃跃一试的。所以什么都不会的我选择徒步登雪山。踩着厚厚的雪,一步一脚印;走过山峦、峡谷,看到群山环绕的壮丽风景,也翻过一个又一个长长的坡,多少次,在艰难跋涉中累到想哭。可当站在顶峰上,云海在脚下的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因此也感悟到我们这个身体是有着某些意想不到的可能。可说实在的,我摔了好几次跤,还伤了膝盖。尽管如此,还是坚持到底登了四座雪山,自觉可以了,不枉此生,

然而从山上回到平地,发现在城市里漫步是另一种生活探索。尤其是在位于瑞士西北角与德、法接壤的巴塞尔。这城市既现代又古老,但新与旧之间揉融得很和谐,是让人感觉到在和谐中越见活跃与平静,就像一盏等夜归人的灯,让人满心欢喜。走在街上,空气里有花香。那时我刚从造纸印刷博物馆出来,没多久就来到莱茵河边。两旁光秃秃的街树,带点花开花自落重新再绽放的味儿。而树下,却开着色彩斑斓的鲜嫩小花,香气扑鼻。那么娇嫩的小花竟在寒冬里绽放,我能不惊讶吗。

瑞士很小,历史很长。小妹的家婆生前喜欢跟我们聊德国纳粹时期的事。说种种惨况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战争是怎么回事,有多残酷。并说那时人的心态尤其复杂;民族性固然是个话题,却充满争议。我知道她指的是犹太人——四处流浪,自认命运最悲惨的民族。作为一个中立国,瑞士到底是避过了战争的灾难。其实这些她说得很少,说得最多的是粮食:面包、土豆、柴米油盐,样样短缺。瑞士是一个小山国,瑞士人是山里人,没资源,青草地倒是有的,所以养牛。后来就生产出闻名世界的优质巧克力,这是后来的事。

说古老,巴塞尔是真的老,光是那座造纸印刷博物馆的年代就可追溯到中世纪。并早在1468年就出版了一部拉丁文的活字印刷《圣经》。我很用心地看说明,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后,很感动老瑞士人对文化的守护与深情厚意。走出博物馆时阳光灿烂,风吹在身上暖薰薰的。

站在莱茵河畔,巴塞尔大教堂就在对岸。这座双塔红砂岩教堂早在1000年前已动工,之后反复重建,今人已无法想像原来的样子。因此才有歌德和罗马式相融合的今貌。再往下走,是一座跨越莱茵河的桥,莱茵河将巴塞尔一分为二。老桥于1225年建造。今天所见,已不知是第几座了。总之,巴塞尔就是老,就是历史绵长。过桥,走过对面,一眼就看到三王大酒店。据说1897年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之后商议复国大计的会议,在巴塞尔召开了10次,比任何地方的次数都多。

然后去美术博物馆转转。巴塞尔有将近40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忘了在第几楼看到梵高的《浮世绘与自画像》,接着又看到高更的《摘水果的女人》、毕加索的《坐着的小丑》、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帕里斯的评判》。其实对于这些,我是极其肤浅的,所知甚少。要说的是,这里的藏品,最早的一幅可追溯到1400年。

至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就省略了,反正我也欣赏不来,看不懂。

相关文章: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米兰
【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查理卓别林博物馆
【文艺春秋专栏.所见微尘】李忆莙/重逢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