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檳城喬治市不見車水馬龍,喚醒這座城市最古老的方式,便是那傳統市場(wet market)。乘坐巴士來到檳榔律(Penang Road)的警察局總部,過了馬路後便看見百年曆史的“吉靈萬山”(Chowrasta Market)。喝一杯teh halia、吃一盤豬腸粉,拐個彎與熟悉的攤販打招呼聊近況。
滿滿的人情味,是超級市場絕不會看見的一道風景。
ADVERTISEMENT
可惜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在發展洪流下顯得微不足道。“喬治市的傳統市場從最初的6個剩下3個……”檳城社區藝術教育組織(Arts-ED)執行長曾玉萍感嘆道。於是,為了保存吉靈萬山的市場樣貌,便有了《Bansan》(萬山)桌遊的誕生。


“你半價賣給我,我可以補貨到你的攤位。”
“回收桶滿了沒有清空,會被罰錢。”
“現在要買貴菜了,因為全部賣菜的攤位都是他的。”
“私人單位買下這裡了,每個攤位都要給1塊錢管理費。”
“炒粿條要蝦和螄蚶,我需要到你的海鮮攤買材料。”
若不是手上握著的遊戲卡,乍聽之下,上述的對話定讓人誤以為就在傳統市場裡。這款名為《Bansan》(萬山)的桌遊,旨在讓玩家體驗傳統市場裡的攤販日常。遊戲中,玩家時不時與供應商和客戶互動、買賣材料、烹飪及售賣最地道的檳城食物。
因此,如何讓玩家在萬山桌遊中“身臨其境”,可說是設計師吳春燕的主要目的。
吳春燕是非政府組織“點亮媒體與藝術”(Lighting Up Media & the Arts,簡稱LUMA)的創辦人,同時在Arts-ED的青年藝術營負責桌遊工作坊。2019年,她的處女作《Kaki Lima》(五腳基)桌遊令人眼前一亮。當問及第二款桌遊,何以選擇傳統市場為主題,吳春燕表示一切離不開Arts-ED主辦的青年藝術營。

吳春燕:從媒體人到桌遊設計師
“我們會親自到吉靈萬山與當地人聊天,過去幾年我以‘定格攝影’(stop-motion photography)的藝術方式為教學媒介。”參加青年藝術營的學生,清晨駐守在市場,觀察攤販開攤前的準備工作。事後,吳春燕便會帶著學生思考在市場觀察到的不同面貌,最終以定格攝影的模式保存下來。

“慢慢地,我發現玩桌遊時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學生更有畫面感。”於是,自小就熱愛玩桌遊的她,隨後將青年藝術營的課程更為桌遊設計。“透過各式各樣的桌遊,我讓學生從中學會不同的遊戲機制(game mechanics),然後要求他們將參訪社區的體驗呈現在遊戲上。”
她要求學生親自到訪浮羅山背的菜農,從蔬菜的生產源頭、中間商定價到市場販賣的過程,深入瞭解傳統市場的操作。吳春燕不禁感嘆說:“這裡的人有著無形的知識(intangible knowledge),他們會告訴你什麼魚適合做otak。另外,攤販和客戶討價還價的情景,也只有在傳統市場才看到。”
正因多年帶領學生觀察吉靈萬山的經驗,慢慢地幻化為吳春燕設計萬山桌遊的靈感來源。


正因多年帶領學生觀察吉靈萬山的經驗,慢慢地幻化為吳春燕設計萬山桌遊的靈感來源。


陸恩平:用市場廢物做繪製素材
除了玩法新穎,但凡玩家看到萬山桌遊的第一眼,定會被其精緻的“錢包”“菜單”“錢幣”“事件”等卡片吸引,這些美術設計均出自插畫家陸恩平之手。“我在遊戲製作的最後階段才加入,當時已經事先知道有回收桶、攤位、錢包等配備。”她說。
即便如此,陸恩平早在2016年便參與Arts-ED藝術營,帶領青年觀察傳統市場的樣貌。
“還記得,我第一年設下的主題是‘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我要求學生去看攤販日常習慣。切魚時,他們的手腕必須90度,這是對攤販來說最健康的角度。”之後,陸恩平著重在巴剎產出的垃圾廢料,“我會帶學生到北賴的垃圾廠考察,最後發現賣不完的魚會被製成肥料,雞的內臟會被送去浮羅山背的工廠加工。”
對她而言,帶領青年親自走一回,才能讓他們瞭解垃圾廢料過度生產的問題。因此,陸恩平曾要求學生畫出一天生產的垃圾,“無論是收據、吸管或塑料……畫出來的過程很麻煩,這樣也讓我們警惕一天製造的垃圾有多少。”而在萬山桌遊的設計理念中,陸恩平同樣地投入其教學理念。

她在吉靈萬山撿來不要的白菜、雞毛、麵條、桔子葉、八角等作為其桌遊視覺“素材”。舉起遊戲卡背面的紋路,她說:“看得出嗎?這是包水果的珍珠棉網、那個是葉子的脈絡。”比起一個人在房裡“埋頭苦畫”,她認為走出室內與攤販接觸才有趣。


冀喚醒年輕人對傳統市場的關注
問起何以選擇吉靈萬山作為教育或桌遊主軸,檳城社區藝術教育組織執行長曾玉萍表示,比起許多物質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需要被大眾看見。她強調:“說到文化,不只是建築或教堂是遺產,人也是。好比菜市場就是一個有人在內、豐富的日常本土文化。”

如今,檳城喬治市的6個傳統市場中只剩3個,她透露:“吉靈萬山並非我們首選的教育場所,要不是社尾市改建成現代考古公園,我們本來會選擇它。”曾玉萍進一步坦言,並不奢望萬山桌遊扮演文化保存的角色,惟希望能引起大眾關注,繼而探討傳統市場的價值。
“比起一直把‘有價值’掛在嘴邊,我們希望喚起年輕人的關注,如果認為值得保存,就去找方式去做。”她說。
相關文章: 纏花,集剪紙、編織與刺繡於一體的民間工藝 走入雨林探索香材,研製出純粹好香 就連成人也抵擋不了其魅力的BFMC Silkstone芭比 共赴一場榴槤Omakase 純手工刺繡串珠而成的娘惹珠子鞋 一雙人,一臺老貨車趴趴走制皮革做木雕…… 改裝迷你模型車輪圈,沒問題! 大部分馬來西亞人都不知道的各州代表Wau 可以站著、躺著、跪著玩的立槳運動(SUP,Stand Up Paddle)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这是一段用味道、体验与记忆,敞开的峇峇娘惹时光旅程。

在槟城乔治市的一条老街区,有一扇门推开后,迎面而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段家族的记忆。这是一间没有大招牌、不讲求翻桌率的餐厅,但每一位进门的客人,都是被邀请参加一场亲密的家族故事分享。
主角是骆先生,他虽然不是料理人,却是餐桌上的讲古佬,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家煮的不只是饭菜,而是一道道来自家族的私房料理,背后藏着的,是峇峇娘惹家族的饮食记忆。“这些娘惹菜,是我祖母,也就是我祖父的第三位太太,跟另外两位太太在家庭料理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料理。”骆先生一边上菜,一边解释。在峇峇娘惹的家庭里,妻妾之间会透过厨艺竞争家中地位,料理是同时获得宾客赞赏和先生芳心的重要手段。

我多次带外国客人到访“娘惹小厨房”,不单纯只是因为这是一餐私房菜,而是一场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地方DNA转译的课程。最近带领云林科技大学的硕士在职专班来体验,跟几年前我初次到访时相比,增加更多让人惊艳的服务体验设计,从摆盘、仪式感、香草饭(Nasi Ulam)料理体验、品尝的家宴菜色,到骆先生透过家族故事的穿针引线,无不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富甲一方的峇峇娘惹家中,与每一道菜色、搭配的酱料、使用的餐具,以及受邀共餐的英国殖民地官员、马来贵族、泰国的贸易伙伴、华人的社团领袖相遇,感受一个时代的辉煌。
整个沉浸式体验的最后,并不是买单离开,而是骆先生亲自带领客人参观他家后院。那里有他亲手种的野姜花、帝王乌兰(Raja Ulam)等香草植物,也有一砖一瓦细心保存的娘惹风格老屋,从食材的来源到房子的格局,从娘惹妻妾之间的厨艺竞争,到他祖父与其他峇峇家族在居家门面、设计细节上的较量,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在乔治市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里,“娘惹小厨房”像是一部默默播放的老电影,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个片段,拼凑出一个时代的风景与情感。娘惹文化之所以能成为IP,那是因为它让人看见几代的峇峇娘惹,如何把生活活成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活成一个国家多元共生、包融共创的缩影。
这样的一顿饭,不只吃饱,而是让人带着滋味与故事,回望自己的“家宴”、家乡。原来,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地方的DNA,也可以浓缩在一场私房菜体验当中。“娘惹小厨房”不只是一间私房菜馆,更像是一座活的时光博物馆。没有展示柜,没有解说牌,只有一桌饭菜、一段段的口述历史以及真实、有温度的家居场景。当记忆被端上桌,文化便有了新的生命。骆先生把“吃”这件事赋予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而不是只有味蕾的享受。
离开“娘惹小厨房”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个小时,月光洒在典雅的马赛克磁砖墙面上,空气里仿佛还残留着香草饭的气息。这里不是观光手册上会出现的景点,却是让人一辈子记得的地方,因为我们参与了一场记忆的传承仪式,这一顿饭不只追忆过去的美好,更是照亮未来的灯火。
延伸阅读: 卓衍豪/莺歌桌宴──一场连结产地与在地文化的宴席 卓衍豪/绝味地图 卓衍豪/怡保,宜饱 卓衍豪/岂止一顿饭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