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收到人物专访的建议和邀约,也有人欲分享自己的经历而自荐,一般上媒体都欢迎。不过,要如何判断其采访价值?
通常会透过各种管道了解有关人士的背景,包括向对方索取资料、查阅发表过的履历、接受过的采访文章(若有)等等,很多时候只讲个“信”字,采访过程和成果大都是正面的,甚少出现问题。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和具备专业资格的人士,不难查核其背景。
ADVERTISEMENT
曾经试过接到受访者的竞争者或者相识的人来批评对方的事迹、人品不佳等等,这种情况是少之又少。只要背景属实,媒体都会专业及中立地处理。
媒体采访过不少在特定领域有成就的人,除了常曝光的人物,也希望挖掘更多默默耕耘的故事。但我们最怕遇到的,其实是持着专家背景,却为了宣传给其利害关系者造成伤害或误导。
无论是命理、心理辅导、商业投资、养生医疗、身心灵健康领域等等,尤其涉及心理治疗方面,我尤其关心的是涉及个案或受助者是否受到保护,以及有关专业人士是否经过正规的培训、考核和认证。
看过不少身心灵内容的电视节目,我想了解但又害怕,怕制造各种效果或宣传的节目,是否“接得住”受访的个案。若是要让大众理解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灵健康的意识,以及认识心理治疗师和辅导员的专业或者教学和学习用途,在获得个案的同意之下尚可接受,最重要的是展开心理治疗之后,会否继续跟进,而不是开了头,捅进个案内心之后就置之不管。
心理治疗师和辅导员的首要职业操守是保密。除了个案,面对访问的记者,在未经允许之下,或在第三者的在场,就冒然解读记者心理,这已经违反了心理治疗师和辅导员的操守,也摧毁了当事人对专业人士的信任。其他行业如命理师、医生、肢体语言等专家亦然,因急于炫技而得意忘形将个案隐私公开,遇到这种作为,很常替个案心疼,甚至愤怒。
对于宣传提供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等的人士,我们也谨慎处理。在教育领域,确实有不少是凭热忱和爱心执教特殊儿童,就算没有特殊教育背景,也可以达到教育目标。怕的是进修了短期课程,就宣称具备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资格,有能力解读孩子的心理状况,这就有误导之嫌。
各门各派各法或许对某些人有效,但作为大众媒体不适宜神化,当大家都说自己很厉害时,媒体只能站稳看清楚了。
相关文章: 陈星彤/献给葡萄牙后裔——马丁·特希拉 黄琬焮/拍摄和人生,都是一场未知 白慧琪/晚安上巴 李依芳/平行世界? 袁博文/无味觉无嗅觉,吃屎也不自觉 陈愐壮/无关工作! 张露华/请善待它们 林芷桑/忙到冒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