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位于锡米山工业区的传统工厂,外观普通得有如一般的老旧工厂,如果没有传出机器磨刀的刺耳声响,想必你也不会察觉乌漆麻黑的店内,墙壁和铁柜等各个角落,都挂上和陈放着各式各样的刀,原来这是一间制刀店。
店内的第五代传人赖先生,每天都以灵巧的手艺,努力的在烧焊、磨刀和刨刀。虽然制刀已日渐式微,但也成为弥足珍贵的传统行业,因此他身边总是有慕名前来订作各种刀的顾客。
赖永辉:年事高传儿手艺.曾制7尺2长关刀
把手艺传授给他的人,即其父亲赖永辉,目前负责店内的行政事务,他的制刀生涯,迄今已长达44年。已有79高龄的他,因年事已高,体力大不如前,磨起刀来力不从心,因此在两、三年前,将制刀工作全权交给其儿子继承。
曾祖父传承制刀手艺
健谈的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说其实制刀的手艺并非是无师自通,因为他们也是传承自中国广东省乡下的曾祖父,他才算是此行业的“老行尊”,是他把事业继承给其祖父,再由祖父传给其父亲,所以是代代相传的老行业。
镰刀、胶刀、菜刀、猪肉刀、锄头、斧头、巴冷刀、马来剑、神刀…,但凡你说得出的刀种类,对以往年轻力壮时的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只要顾客愿意给予充裕的时间,他就必定能“慢工出细货”。
一小时完成一把菜刀
不过随着社会变迁,年轻人不愿意接手,一间接一间的制刀店也面对后继无人,沦为夕阳行业。
记者在店内发觉到一种颇为特殊的刀,趋前看个清楚,原来它是捕兽夹,即一种周边有利齿,用来夹山猪脚的武器。不过,它如今只能充作店内的“古董”,无用武之地啦!
赖永辉的个人记录是,最快一小时内可制成一把菜刀,最久,也就是最考功夫的是为神庙制作一把7尺2吋长的关刀,大约耗时廿天才能完成。
二次大战时建立.丰天宫有70年历史
或者有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原来锡米山也有九皇爷庙!
这间九皇爷庙,正是拥有超过70年历史的丰天宫,它与安邦南天宫九皇爷庙没有直接关连,所以两者是各自为政,但庙的香火却是取自南天宫。
该庙总务刘良盛指出,该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成立,也即是早在锡米山开埠之前成立。它原本是一间茅草屋,坐落在福建义山后面的关东路,后来才搬迁到新村的关东路,再迁移至目前的新村大会堂旁。
该庙逢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有庆祝九皇爷诞,并举行游街迎接和欢送九皇爷仪式,以及提供斋食给斋友享用,惟不如南天宫一般有提供宿舍让斋友居住。
赖永辉(79岁,铁匠):制刀厂皆来自中国广东省
“早期的锡米山新村约有15间制刀店,并有各种招牌,如555、牛头剑气、鸡公唛、鱼唛、AAA或888等。
虽然以上老招牌的名称,叫起来有点怪里怪气的,但却是土得来又有很古早味。至于招牌名称后面加上“唛”字,是“唛头”,即源自于广东话的“招牌”意思;因为这些制刀厂都是与赖永辉的先贤一样,同是来自于中国广东省的同一个村子。”
刘良盛(72岁,丰天宫总务):丰天宫迁至大会堂旁地段
“丰天宫的现址,是70年代在已故前卫生部长丹斯里李孝友与时任锡米山村长林朝成协助申请下,搬迁到大会堂旁的地段和重建的。”
郑长顺(52岁,丰天宫财政兼村民):七十年代后期仍有锡矿场
“锡米山在七十年代后期还有锡矿场,但没有铁船,只有金山沟。
我记得以前的锡米山有很多椰园和水果园,村民以前在双溪拉玛一带割胶,村民是在紧急法令时被英军政府搬迁到这个村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