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刚开始执教,80年代学生刊物不多,只有《知识报》,一份才25仙。”退休老师邓雅婷从1982年执教,37年后的今天,《知识报》起价至一份70仙,儿童刊物的选项却多了很多,百家争鸣。
在她印象里,过去资源不丰沛,一份薄薄的刊物就是学生难能取得的课外读物,学生每拿到最新一期刊物都很兴奋。现在呢?小朋友爱玩电子游戏,不只不爱读刊物,甚至不那么爱阅读了……
然而,她认为儿童刊物仍扮演重要角色:它比书籍便宜,多数家庭都负担得起,是门槛较低的读物。
老师‧邓雅婷:内容多元有趣才能吸引孩子阅读
直至今日,邓雅婷每周都会抽一节课,带学生阅读《知识报》。前10分钟,学生自由选择默读喜欢的内容,接下来15分钟,她选出当中的一篇文章与学生讨论,有时讲环保,有时讲自然。
“一班有四十多个学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买课外书,所以就靠刊物来提升阅读风气。”她也发现,一些家长不懂阅读的重要,而老师把刊物引进教室,规定学生订购阅读,能确保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据她所知,一些低年段班级的老师给学生订阅《好朋友》,还安排学生搬演刊物中的故事。老师用心带动,小朋友也会期待每周的刊物,和角色扮演活动,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阅读兴趣和习惯。
其实,邓雅婷执教的学校共有14种刊物任学生选择。各班老师各自决定指定刊物,让学生集体订购,其余的就交由家长决定自由选购。除了历史较悠久的《知识报》、《3M报》、《星星》和《小星星》,还有很多以图画为主或漫画式的刊物,例如《小天才》、《十万个为什么》、《哥妹俩》、《宝宝科学》等。比起80年代的孩子,现在的学生选择真多!
邓雅婷刚开始在雪州的乡区执教时,学校连图书馆都没有,除非家长亲自购买,学生基本上没什么课外读物。每年学校假期,她会带几名学生搭巴士到吉隆坡市中心逛书店,参观书展。那时的儿童刊物,内容丰富,有很多故事、文章和生活小常识,深受学生欢迎。
到了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教育风气越来越看重考试,儿童刊物开始加入各科习题。直至2011年教育部落实小学标准课程(KSSR),取代小学新课程(KBSR),强调“高思维”。儿童刊物配合教育制度转型,习题、内容都融入“高思维”元素。
“一开始老师也不清楚所谓的‘高思维’有多高啊,所以那时老师都比较依赖参考书练习本或者刊物的习题。”邓雅婷说,当时老师们都会参考儿童刊物的习题。只是,版位限制下,当习题变多,课外内容只好减少。
虽然如此,邓雅婷心目中的儿童刊物应该是课外内容居多,故事精彩,吸引阅读。“上课都在做习题,如果翻开刊物又是习题,学生其实不喜欢。”对于低年级读者,她认为刊物应该图文并茂,帮小朋友打好基础。至于高年级,刊物内容应更加充实,以生活相关的有趣内容,吸引孩子阅读。
近10年来出现很多漫画刊物,小朋友也倾向选购这类刊物。邓雅婷认为,漫画刊物以图画为主,文字少,学生易养成“快阅读”习惯,难能培养阅读能力,学生也不太会认字。她认为,刊物应该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低年级学生累积词汇;对高年级读者,刊物应增加文章篇幅和深度。
校长‧黄緧帷:手机取代书籍,阅读风气越来越低
循人华小校长黄緧帷说,每天排队进教室前,学生会聚集在礼堂晨读。有的学生复习听写,有的看故事书,当然也有的翻阅儿童刊物。校方鼓励学生阅读,学生自由选购《星星》、《小星星》、《每月评估》、《3M报》、《知识报》等。
“周会上我都会告诉小朋友,多阅读除了能提升知识水平,还可以加强书写能力。培养阅读爱好对将来升上中学也有所帮助,因为阅读可以得到课外知识。”
又,现在低年段学生没有考试,不少老师以《知识报》、《3M报》或《每月评估》的习题来当做学生的课堂评估。是以,黄緧帷认为,现下学生刊物除了要着重图文并茂的知识与资讯,也应侧重校本评估(Pentaksiran Bilik Darjah,PBD)练习和高思维元素。
“故事内容有创意,小朋友才会喜欢,一份刊物有得做也有得看,他们的想像力也会比较丰富。”她认为,走向21世纪,儿童刊物也应跟着时代更新内容。如果单是习作,没有彩色内容,读起来会很无聊。
进入网络时代,黄緧帷发现10年前没有科技诱惑,学生对刊物还是挺依赖的。“10年前学生没什么看手机,有些下课还会拿着一本刊物,走路也看,在食堂也看。”对现在的小朋友而言,刊物似乎已经不具吸引力,反而手机或电脑才深深掳获他们的心。
不仅如此,刊物内的有奖游戏反应也不比从前热烈,黄緧帷估计10年来降低了40%。“以前送刊物来时也会送来很多读本,现在少了,好像刊物也比较少有奖游戏了。”其实,小朋友都很喜欢参加刊物中的比赛或投稿项目,希望得奖或被选中。拿到奖励他们都会非常开心,贵重的不是奖励,而是鼓励。
当然,还是有小朋友不爱手机爱书籍。不少家长向黄緧帷回馈,孩子买了书会静静坐下来看。在师长眼中,阅读书籍、刊物都好过盯着手机,盯久了对眼睛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