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學路上,表演藝術相關科系不算是熱門選項,造成大眾對錶演藝術認識不多,其實表演藝術領域的工作範圍廣範,當中有導演、舞美設計、編劇等,不只有栽培表演者。
ADVERTISEMENT
藝術的目的是利益他人,並傳播真善美,只要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即便藝術表現形式隨著時代更迭產生變化,但依舊能經得起考驗,不會消失。
什麼是表演藝術?國家文化藝術學院(ASWARA)研究所博士課程主任黃愛明博士解釋,簡單來說,表演藝術就是一門表演的藝術,當中涉及語言、身體動作、臉部表情,還有其他的身體技能,而當把藝求精的時候,就是藝術。
“其實不用把藝術說得這麼高超,只要懂得用心和通過感官感受和感知周遭的一切,已經是一門藝術,表演藝術就在我們的生活裡。”
她認為,表演藝術應屬於現場,原因是現場活生生的共振力量跟隔著熒幕不一樣,“人是活的,臨場的觸覺能啟動我們的感官去感受。透過鏡頭傳遞的話,畢竟還是有界限,就像男女朋友談戀愛一樣,不可能隔著熒幕,永遠不見面。”
對她而言,藝術的本質是真善美,最終迴歸到利益他人,像利用音樂、舞蹈或戲劇來陶冶別人的心情或達致療愈效果,而不是批判,因為光有批判,沒有建議,並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好處。
至於藝術和流行的差別在於,藝術注重精神層面的滋養,可能會拋出一個課題,讓大家思考如何回饋社會,甚至是探索自己的身心靈。流行著重商業,有目的地符合普羅大眾的喜好,並大量生產,缺乏精神層面的提升。
“藝術是有溫度的,商業則比較寒冷,我不會說商業沒有溫度,只要它迴歸到人的本性,而不是功利主義的時候,就會有溫度。”
要生存,就得培養其他領域技能
黃愛明發現大眾普遍上對錶演藝術的印象狹隘,如念戲劇就是要當演員,修音樂就想到是要精專樂器,其實表演藝術牽涉許多領域,不一定要上臺當表演者,還可以當導演、舞美設計、編劇、藝術管理等,“藝術學校要傳達或設置的課程需有這方面的素養。”
她在2017年曾到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考察,發覺隨著時代變遷,該校的表演課程也開始轉型,儘管還是精專表演,但不再只注重舞臺訓練,涵蓋的領域還包括廣播和影視。
“畢竟影視屬於大眾化,要是演員有多方面的表演技能,就不會因為缺了舞臺,而生存不下去,而且能力更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同時接演廣播劇、舞臺劇和影視作品,這樣演員的生存就不容易遇到瓶頸。”
她說,表演藝術畢業生的出路廣泛,不侷限於表演者身分,可以按照本身天分或補充養分,拓展至其他層面。就像她起初是演員,後來開始導戲,雖然課程裡有學到相關知識,但她主要是靠觀察導演如何帶領演員和導戲,加上閱讀相關書籍及上工作坊來汲取養分。
“表演藝術課程除了訓練學生表達能力,也培養應變技能,希望學生遭遇生活困境時,懂得順應大環境,給自己提供實際的應對工具或知識來做蛻變。其實不管是應對人際關係,還是做口頭報告都是表演,要是不被表演藝術市場需要,說不定可以轉行當演講導師。”
黃愛明對學生更大的期待是,希望他們擁有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懷著一顆為別人著想,以及傳達真善美的心,原因是如果沒有做人的根本,就算多有才華也無法長久。相反的話,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發揚光大,這也是表演藝術工作者應該傳承的藝術價值觀。
“小眾”也需要被大眾看見
她認同,表演藝術屬小眾,卻不認為這是問題,“高品質東西畢竟是小眾的,當變成精專的時候,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賞和理解這塊語言。所以我不覺得可悲,反而說明觀眾群都擁有高層次思維,懂得感受和感知,是無比的榮耀。”
儘管如此,她認為,本地表演藝術圈仍缺乏營銷,這是基於欠缺製作人,目前只有少數團體,像手集團已有達到創造觀眾的層次。
她說,營銷應該由製作人負責,而不是表演藝術工作者,除非表演藝術工作者有這方面的才華,不然的話,應聘請相關專業人才。
“製作人要有營銷知識,本科未必是表演藝術系,但他必須理解和認同表演藝術的價值,這樣他才知道該如何營銷。不過問題是大多數出身自商科或市場營銷的專才,都缺少表演藝術薰陶,導致這方面人才嚴重匱乏。”
她提醒,即便表演藝術屬小眾,但表演藝術工作者也無須標榜自己成精英,甚至認為大眾思維低俗,反而應想辦法薰陶他們,如舉辦工作坊,讓大眾深入瞭解表演藝術。
黃愛明曾參加能劇工作坊,戴上面具之後,嚇了一跳,“在能劇中,死去的亡魂會出來講述生前故事,所以面具一戴上,照鏡子時,我突然嚇到,因感覺到有一個靈魂的存在,所以當我們有類似的工作坊,就能教導觀眾鑑賞藝術,表演藝術工作者需要給予大眾普及教育。”
她贊同藝術教育應從小開始,而父母在這薰陶的過程中扮演著重大角色,因父母的行為思想將直接影響孩子如何看待藝術。
“如果父母定義古典音樂為古老乏味,或藝術都是高超,難以理解的,孩子肯定也會有一樣想法,因此父母要從自己開始做起,摒除掉這種負面的設定,孩子才能學會品嚐藝術。”
“我們是有觀眾的!”
90年代,黃愛明從國外留學回來時,驚覺本地表演藝術圈創造了觀眾群,這是以往沒有的景象。在她看來,本地表演藝術其實有在慢慢突破,只是跟國外相比的話,差距依然很大。
“可能是因為90年代的時候,建立了表演藝術的大專教育,而大專教育跟職業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表演藝術工作者要開始思考自己的飯碗,逐漸建立起買票看演出的制度,再加上後來的年輕人都願意消費,不像我們以前般省吃儉用,所以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創造了表演藝術的觀眾群。”
她認為,以表演藝術屬小眾的角度出發,本地表演藝術其實有一定市場,觀眾人數不算少,只不過基於語言和品味的緣故,而分化了觀眾。
據她觀察,本地不乏表演藝術觀眾,她記得有一年,蔣勳在國家文化宮舉辦講座,票價80令吉,但幾乎全場坐滿,而且出席者都認真聆聽。
“我們是有觀眾的,只是說有沒有達到這些觀眾所要求的層次,又或者有沒有用正確的管道接觸到對的觀眾,可能是個關鍵。”
對她來說,藝術的呈現形式或許會隨著時代更迭,而產生變化,但藝術不會消失,就如同金庸武俠小說一樣,每個拍攝版本的服裝造型設計都不一樣,不過只要文本價值還在,著作依然會源遠流長地活著。
她鼓勵表演藝術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積極尋找出路,勿埋怨,也不要批判,“如果今天你做的東西經不起考驗,是不是表示它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不強,這時應該反思本身的創作是否有回饋社會,而不是埋怨大環境。藝術家最棒的是創造力,就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哪怕是小眾,只要有利益他人,人家也認同你的話,就很圓滿。”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
实不相瞒,本期周刊的这两篇文章,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投稿。它们一篇是艺术活动的专访,另一篇是观展心得。然而之所以能凑在一起,除了编务原因,还真的因为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这是因为,注视是一种“选择”的行为。眼前一桌子杂物,我们从中看到一件东西,例如说,一个水壶,那是因为我们把眼光投注到这水壶的身上。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水壶,而放弃了它旁边的其他物体。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只水壶呢?可能是因为,被这水壶的形状,或是颜色吸引,或是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因此,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洞见其实源于约翰‧伯格(John Berger),这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观看的方式》里还接着说:观看就是接触,接触某样事物,就是与它产生关系。
回到本期这两篇文章,一则,我们看见的是东南亚皮影戏里头,不同文化的包容艺术;另一则,我们看见的是绘画中,实景和心境的对话美学。而二者可能都是现下浮躁且动荡的社会中,需要花点力气、定力,才能看见的事物。
而你,静得下来注视什么吗?要不要选择接受这样的关系测试?——
本期周刊,我们就想邀您一起来看创作者们怎么创作、观看,也同时观察自己怎么观看。知悉自己怎么观看,选择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许才能避免从活生生的经验感受,转化为冷冰冰的“艺术欣赏”。
扩大来看,知悉自己的视野其实源于“取舍”,会不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文/靖芬)

热爱文学的艾霙,她是一位用画笔写诗的艺术工作者,笔下的作品犹如一扇窗,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也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片诗意的秘境。
陈艾霙的作品富具美的形式,同时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体悟。她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股热情与执著的信念。因此,四十多年来,她孜孜不倦地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绘画让我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生活,用爱去感知世界。人生的经历,即是创作的泉源。”视觉艺术成为艾霙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色彩与线条承载着她对生命的赞颂。
数十年来,陈艾霙用画笔记录下那些触动她心灵的片刻,将生命的感悟融入创作中,成就了《雨花石》、《环境》、《都市画语》、《红尘》与《生命树》5大系列。

《环境》:从诗意中聆听自然的低语
首先,谈谈她的西洋油画作品《环境》系列,画者以树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种充满哲思的自然诗意。画中枯树与落叶,教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画者对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那就是生命的盛旺与衰弱,消逝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挖掘赋予作品哲学意义,让观者在视觉体验之外,沉浸于深层的情感共鸣。
从美学角度来说,画者通过冷暖色系的微妙转换,传递出自然中的阴阳平衡。作品中的树干与叶子的笔触粗细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感,又传递出一种细腻的柔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张力,让人仿佛能够听到自然的低语。

《都市画语》:融合具象与抽象,揭示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
另一个系列《都市画语》,画家以鱼拟人,冷静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与透明。画者以“透明鱼”的意象作为社会的隐喻,既表现出对坦诚透明人际关系的期盼,又通过鱼骨与鲜活鱼体的对比,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这种具象与抽象的融合,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思辨意义。
此系列作品以简洁疏朗的构图呈现空间感,巧妙运用“留白”营造游离与孤独的氛围,避开了都市题材常见的拥挤构成。别出心裁的是画者以油刀的粗犷表现与细腻的版画技法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材质的肌理美,又呈现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和谐美感。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红尘》:传递温暖的生命力量
接着看看《红尘》系列,通过“爱与人性”的刻画,展现了画者对情感的深刻观察。无论是母子相拥,还是人们短暂的邂逅,作品皆流露出对珍贵情感的礼赞。这一系列传递出温暖的生命力量,呼唤观者去珍惜每一次相遇与别离。
从美学表现来看,画者在这一系列中运用柔和蓝色调,营造出亲密与舒适的氛围。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处理流畅自然,展现了画者的技艺功底。特别是画中光与影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还赋予作品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例如《爱的光辉》中,那道光温暖了我们的心,这既是视觉语言的升华,也是画者对母爱这一主题的深入诠释。
《雨花石》: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
最后,来谈谈陈艾霙的东方彩墨作品。她于1980年初接触水墨画,潜心学习传统绘画题材与笔墨技法。长期在东方美学的熏陶中,又热爱文学,令她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雨花石》便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雨花石”的传说,相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感动了上苍,忽有花雨从天而降,落地化作绚丽斑斓,独一无二的宝石。自此,人们称此地为“雨花台”,而台下的石子便被命名为“雨花石”。
陈艾霙的《雨花石》,表达了“人人皆如雨花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深刻哲思。人生因缘际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在承受一切的同时,也应以善良正直的品格去面对生命,创造美丽的人生。
《雨花石》这系列作品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同时融合了具有历史文化的“通胜万年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通胜版画,赋予了“雨花石”更深的文化意境。

《生命树》:以细腻线条勾勒丰盛的生命力
近5年来,陈艾霙在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她以描绘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作品中,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景物,配以淡雅的用色,不仅突显了东方美学的意蕴,还让观者感受到平静与祥和,给予内心以舒适和安宁。
系列作品中的《生命树》图腾是其核心符号,既象征着生命力的丰盛,又蕴含如同音乐般的旋律感。作品传达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也赋予本土艺术以更深远的意蕴和国际视角。
这个系列作品,进一步奠定了她在国际艺坛的艺术地位,其中《舞蹈》更是被甄选为2020年国际彩墨联盟联展的封面作品之一,备受推崇。

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这种既追求形式之美,又注重思想深层的创作方式,使她的作品既感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来,陈艾霙的画笔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情印记。在这幅时光画卷中,每一笔都倾注了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凝视,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从40年前的初心,到今日的成果,岁月不仅塑造了作品,也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画者形象。
《岁月如画》,是陈艾霙对人生的感悟——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活动资讯】《岁月如画》陈艾霙画展 |
●展期:2025年3月29日至5月25日 |
●地点:佛光山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东禅馆 |
●网址:www.fgs.org.my |
相关报道: 【观看的方式/02】影中人生:看东南亚皮影戏中的包容艺术 延伸阅读: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戏曲香火/04】海南乡音网红麦英,让戏曲在虚拟世界流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