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專題

|

週刊專題

發佈: 7:00am 27/07/2020

【表演藝術/03】舞臺劇演員陳立揚‧ 熱愛戲劇,用心演好每個角色

作者: 郭慧筠、攝影:蔡添華、林毅鉦
陳立揚從舞臺劇裡得到的收穫遠遠大過電影和電視劇,這也是他離不開表演藝術圈的原因。(受訪者提供)
陳立揚從舞臺劇裡得到的收穫遠遠大過電影和電視劇,這也是他離不開表演藝術圈的原因。(受訪者提供)

陳立揚接觸舞臺劇的契機同樣在大學時期,他畢業自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生物醫學系,從大一起接觸戲劇,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大學每年都會有國大中秋舞臺劇,集結總分校的學生一起演出,還會請外面的導演來執導,除了大二,其餘3年我都有參與演出。原本以為畢業後就沒機會演戲,剛好那一年的導演問我,畢業後有沒有興趣加入他的劇團,在吉隆坡一帶演出,我就是這樣加入了劇團。”

ADVERTISEMENT

其實畢業後,他並沒有全職投入戲劇演出,期間還攻讀碩士學位,也曾短時間從事跟本科相關及無關的工作。直到2017年,需要兩個月時間全職拍電影,他才辭去工作,全心投入演藝事業。

“如果當初毅然決然投入戲劇的話,我可能真的會堅持不了,因為這行業賺不了多少錢。幸好當時我還有學業和工作,就不太計較金錢,更著重累積經驗和表演機會,也趁機慢慢學習和了解這領域的生態,大概清楚該用什麼心態來對待。”

陳立揚曾先後獲得戲炬獎最佳男新人及最佳男配角,然而這並沒有幫助他開拓演藝事業版圖,反而是在一次演唱會的串場演出中,被電影的試鏡經理相中,方踏入影視圈。

“老實說,得不得獎真的沒影響,每個地方的電影、電視劇和舞臺劇,排位都有所不同。很可惜的是,在馬來西亞,舞臺劇和話劇永遠都排在電影和電視之後,就連酬勞也一樣。”

不過對他來說,以演員角度出發,他從舞臺劇裡得到的收穫遠遠大過電影和電視劇,這也是他離不開表演藝術圈的原因。

他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現場演出,考驗演員各方各面的能力,當中包括不能夠懼怕觀眾,要懂得適應舞臺劇的磁場。

再來他非常珍惜排戲過程,原因是在這撞牆和磨合的過程中,能從中瞭解自己,就像為什麼這角色演來演去都演不到,原來是因為性格欠缺了這一塊,“話劇需要塑造角色,必須觀察和揣摩,所以會訓練到各方面能力,如應對能力、即興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劇場注重演員跟演員、演員跟導演之間的心靈契合,以及演員跟觀眾間的交流,“演員的滿足感並不是說,我演了觀眾哭,而是能跟對手演員達致心靈契合:我真的聽你說話,真的給你反應,然後做真誠的演出,而觀眾長時間在劇場裡,不管怎樣都會融入劇情,起到反思作用。”

陳立揚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現場演出,考驗演員各方各面的能力。
陳立揚認為,劇場的魅力在於現場演出,考驗演員各方各面的能力。


大家團結,才能創造更多機會

曾有朋友告訴他,他最精彩的角色是在話劇演出裡,只是基於舞臺劇的廣傳度不高,所以沒被人看見,但他並沒有因此感到氣餒,反而積極看待,該如何改善。

他想要把更多影視圈的藝人拉進來,因影視圈的人具備影響力,就像一位男藝人,要是他的粉絲團或社交媒體有一定數量的追蹤人數,只要他願意來劇場嘗試,肯定會吸引他的粉絲進來,讓完全沒接觸過話劇的粉絲瞭解劇場。

他發現本地劇場還有一種現象是,當演員跟某劇團合作,就會被貼上“你就是跟他合作”的標籤,所以基本上劇團都有本身的固定班底。

“我不能抨擊說這是不是健康的現象,如果我是導演,我也會想跟熟悉的演員合作,但我還是鼓勵大家打開大門去接受不同的演員,因為導演需要從演員身上得到靈感,演員也需要從導演身上吸收養分,這樣大家才能一起成長。”

除了涉足劇場,陳立揚同時也是愛韻合唱團團長,他說,其實音樂跟話劇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也就是大眾已有既定印象,認為自己不能理解這種表演藝術,所以不願接受。

“愛韻合唱團偏古典派,古典樂和合唱音樂在多數觀眾的觀念裡是高深莫測、曲高和寡,但很多音樂家和歌手都是從學鋼琴開始接觸音樂,古典樂的重要在於它是基礎且豐富,只要願意接受,其實很美。”

他建議不熟悉表演藝術的觀眾,可以先從入門開始接觸,慢慢培養興趣。就像劇場,先看寫實劇,不要一開始就看需要思考和充滿哲學的肢體劇或非寫實劇。同樣的,歌劇可以先聽述說人類故事的威爾第,而不是瓦格納。

他坦言,的確會擔心本地表演藝術趨向沒落,最終失去觀眾,“我們並沒有團體代表劇場工作者發聲和爭取權益,劇團跟劇團之間又不見得有太多合作,甚至不會看別的劇團的戲,大家各自做自己的東西。”

在劇場人不團結,加上沒有團體作代表的情況下,確實會有越做越氣餒的危機,因此他希望劇場人必須團結一致,一起創造更多機會,齊心合力向身邊人推廣,讓大眾更深入地瞭解劇場。

曾有朋友告訴陳立揚,他最精彩的角色是在話劇演出裡。(受訪者提供)
曾有朋友告訴陳立揚,他最精彩的角色是在話劇演出裡。(受訪者提供)

陳立揚曾先後獲得戲炬獎最佳男新人及最佳男配角。(受訪者提供)
陳立揚曾先後獲得戲炬獎最佳男新人及最佳男配角。(受訪者提供)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7:00am 24/03/2025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

实不相瞒,本期周刊的这两篇文章,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投稿。它们一篇是艺术活动的专访,另一篇是观展心得。然而之所以能凑在一起,除了编务原因,还真的因为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这是因为,注视是一种“选择”的行为。眼前一桌子杂物,我们从中看到一件东西,例如说,一个水壶,那是因为我们把眼光投注到这水壶的身上。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水壶,而放弃了它旁边的其他物体。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只水壶呢?可能是因为,被这水壶的形状,或是颜色吸引,或是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因此,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洞见其实源于约翰‧伯格(John Berger),这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观看的方式》里还接着说:观看就是接触,接触某样事物,就是与它产生关系。

回到本期这两篇文章,一则,我们看见的是东南亚皮影戏里头,不同文化的包容艺术;另一则,我们看见的是绘画中,实景和心境的对话美学。而二者可能都是现下浮躁且动荡的社会中,需要花点力气、定力,才能看见的事物。

而你,静得下来注视什么吗?要不要选择接受这样的关系测试?——

本期周刊,我们就想邀您一起来看创作者们怎么创作、观看,也同时观察自己怎么观看。知悉自己怎么观看,选择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许才能避免从活生生的经验感受,转化为冷冰冰的“艺术欣赏”。

扩大来看,知悉自己的视野其实源于“取舍”,会不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文/靖芬)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陈艾霙与作品《母爱的光辉》合影。

热爱文学的艾霙,她是一位用画笔写诗的艺术工作者,笔下的作品犹如一扇窗,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也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片诗意的秘境。

陈艾霙的作品富具美的形式,同时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体悟。她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股热情与执著的信念。因此,四十多年来,她孜孜不倦地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绘画让我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生活,用爱去感知世界。人生的经历,即是创作的泉源。”视觉艺术成为艾霙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色彩与线条承载着她对生命的赞颂。

数十年来,陈艾霙用画笔记录下那些触动她心灵的片刻,将生命的感悟融入创作中,成就了《雨花石》、《环境》、《都市画语》、《红尘》与《生命树》5大系列。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环境(三)都市画语系列》(2009)
《环境》:从诗意中聆听自然的低语

首先,谈谈她的西洋油画作品《环境》系列,画者以树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种充满哲思的自然诗意。画中枯树与落叶,教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画者对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那就是生命的盛旺与衰弱,消逝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挖掘赋予作品哲学意义,让观者在视觉体验之外,沉浸于深层的情感共鸣。

从美学角度来说,画者通过冷暖色系的微妙转换,传递出自然中的阴阳平衡。作品中的树干与叶子的笔触粗细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感,又传递出一种细腻的柔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张力,让人仿佛能够听到自然的低语。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自然的音符〉(2010)
《都市画语》:融合具象与抽象,揭示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

另一个系列《都市画语》,画家以鱼拟人,冷静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与透明。画者以“透明鱼”的意象作为社会的隐喻,既表现出对坦诚透明人际关系的期盼,又通过鱼骨与鲜活鱼体的对比,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这种具象与抽象的融合,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思辨意义。

此系列作品以简洁疏朗的构图呈现空间感,巧妙运用“留白”营造游离与孤独的氛围,避开了都市题材常见的拥挤构成。别出心裁的是画者以油刀的粗犷表现与细腻的版画技法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材质的肌理美,又呈现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和谐美感。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天长地久〉(2000)
《红尘》:传递温暖的生命力量

接着看看《红尘》系列,通过“爱与人性”的刻画,展现了画者对情感的深刻观察。无论是母子相拥,还是人们短暂的邂逅,作品皆流露出对珍贵情感的礼赞。这一系列传递出温暖的生命力量,呼唤观者去珍惜每一次相遇与别离。

从美学表现来看,画者在这一系列中运用柔和蓝色调,营造出亲密与舒适的氛围。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处理流畅自然,展现了画者的技艺功底。特别是画中光与影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还赋予作品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例如《爱的光辉》中,那道光温暖了我们的心,这既是视觉语言的升华,也是画者对母爱这一主题的深入诠释。

《雨花石》: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

最后,来谈谈陈艾霙的东方彩墨作品。她于1980年初接触水墨画,潜心学习传统绘画题材与笔墨技法。长期在东方美学的熏陶中,又热爱文学,令她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雨花石》便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雨花石”的传说,相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感动了上苍,忽有花雨从天而降,落地化作绚丽斑斓,独一无二的宝石。自此,人们称此地为“雨花台”,而台下的石子便被命名为“雨花石”。

陈艾霙的《雨花石》,表达了“人人皆如雨花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深刻哲思。人生因缘际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在承受一切的同时,也应以善良正直的品格去面对生命,创造美丽的人生。

《雨花石》这系列作品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同时融合了具有历史文化的“通胜万年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通胜版画,赋予了“雨花石”更深的文化意境。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共舞〉(2023)
《生命树》:以细腻线条勾勒丰盛的生命力

近5年来,陈艾霙在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她以描绘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作品中,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景物,配以淡雅的用色,不仅突显了东方美学的意蕴,还让观者感受到平静与祥和,给予内心以舒适和安宁。

系列作品中的《生命树》图腾是其核心符号,既象征着生命力的丰盛,又蕴含如同音乐般的旋律感。作品传达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也赋予本土艺术以更深远的意蕴和国际视角。

这个系列作品,进一步奠定了她在国际艺坛的艺术地位,其中《舞蹈》更是被甄选为2020年国际彩墨联盟联展的封面作品之一,备受推崇。

【观看的方式/01】画中人生:看陈艾霙油画中的对话美学
〈脚底下的光彩〉(2019)
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这种既追求形式之美,又注重思想深层的创作方式,使她的作品既感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来,陈艾霙的画笔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情印记。在这幅时光画卷中,每一笔都倾注了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凝视,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从40年前的初心,到今日的成果,岁月不仅塑造了作品,也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画者形象。

《岁月如画》,是陈艾霙对人生的感悟——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活动资讯】《岁月如画》陈艾霙画展
●展期:2025年3月29日至5月25日
●地点:佛光山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东禅馆
●网址:www.fgs.org.my
相关报道:
【观看的方式/02】影中人生:看东南亚皮影戏中的包容艺术

延伸阅读: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戏曲香火/04】海南乡音网红麦英,让戏曲在虚拟世界流传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