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提起鲨鱼,在你脑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
是血盆大口?一嘴白森森的利齿?还是史提芬.史匹堡执导的《大白鲨》反复出现的背鳍和那一听就毛骨悚然、紧张感爆棚的背景音乐?或者,宴席上一碗碗的鱼翅羹?
●报道:本刊 叶洢颖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不妨先脱掉妖魔化鲨鱼的滤镜,忘掉《大白鲨》的画面,再来看看这篇和鲨鱼有关的故事。
1,2,3,准备好了吗?
那我们开始吧。
鲨鱼比人类早出现4.5亿年,白垩纪时期最为繁盛。作为水域食物链的高级消费者,甚至顶尖掠食者,它又有个别称“海中狼”,除却极个别被虎鲸猎杀的案例,鲨鱼可以说基本没有天敌。与人类掉一颗少一颗的牙齿不同,它可持续地换牙,10年内可换掉两万多颗牙,这跟它们的食性息息相关。
在现存470种鲨鱼中,有者是滤食浮游生物、有者以海豹、海龟为食、有者则是食腐食鱼,虽然鲨鱼袭击人类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人类实际上并不在鲨鱼的菜单内。
根据全球鲨鱼袭击档案(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的数据显示,1958至2018年期间,鲨鱼袭击人类的事件为2785宗,致命袭击为439宗,这是60年以来的数据。
而在数百种鲨鱼里,仅有大白鲨、海洋白鳍鲨、虎鲨以及牛鲨4种鲨鱼会对人类造成致命伤害,且往往属于“误杀”。
何谓误杀?被鲨鱼袭击的人多半是冲浪者,当人趴在冲浪板上,在鲨鱼视角看起来像是它们钟爱的海豹,于是便发动袭击或试探,只是它们并无四肢,能用于试探的只有一张布满利齿的大嘴,悲剧便因此发生。
所以不难发现大多数鲨鱼袭击人类时,仅咬一口就放弃了,因为人类的脂肪含量远远不如它们钟爱的海豹、海狮,或者是鲸鱼尸体。换言之,人类因为不够胖,所以它们不爱吃。
然而,作为曾和恐龙出现在同一时代的鲨鱼,它们安全度过了恐龙灭绝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现在却由于人类的口腹之欲而面临灭顶之灾。
华人为何对鱼翅情有独钟?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在2019年9月11日发表一份报告显示,在2000年至2016年,全球进口鱼翅的前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马来西亚、中国、新加坡和台湾,而当中大马是以每年进口平均2556吨的鱼翅位居第二。
巧合的是,放眼看去排名前五的均是以华裔人口为主或占多数的地区,这是否说明华人对鱼翅情有独钟?
众所周知,鱼翅就是鲨鱼的鱼鳍,但鱼翅登上华人餐桌的历史其实并不算久远。最早与华人产生连接的鲨鱼制品并非肉或鳍,而是鲨鱼皮,在战国时期的《荀子.议兵 》里就记载着这么一段:“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坚如金石。”意即楚国人用鲨鱼皮和犀牛皮制成铠甲,其坚硬程度堪比石头。
至于将鲨鱼作为食材的记录,可从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持国遗魦鱼皮脍〉找到,诗文中提及“海鱼沙玉皮,翦脍金齑酽……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意思就是吃鲨鱼皮脍,是将鲨鱼皮加工后细切成丝。
食鱼翅之风始于明清
而鱼翅在明朝以前的古籍鲜有姓名,难以觅得其踪影,相关记载从明朝的典籍开始出现,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鬓,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这里的“南人”,可能指的是闽、粤一代沿海的居民。鱼翅最早是沿海渔民的食物,渔民将鲨鱼出售后,将鱼鳍留下自己食用,尔后鱼商认为有利可图,收购转卖,自此食鱼翅之风从中国南方吹开,登上了天潢贵胄、皇亲国戚和富商巨贾的宴席上。
清朝的《医林纂要》中的鲛沙翅,《本草纲目拾遗》称沙鱼翅,《本草求原》叫金丝菜,《岭南杂记》里的鲨鳍,均指的是鱼翅,“熓丝煨鱼翅”还成了清廷《御膳单》的例牌。
物以稀为贵
清朝食鱼翅之风有多盛行呢?徐珂《清稗类钞》有提到,清末东南各省普通宴席,也是必须上鱼翅的,“皆知其无味”,都知道食之无味,但却不能没有,否则“为主人慢客而为之齿冷矣”,会被认为是怠慢客人。徐珂也不太能理解,指出“鱼翅非隽味,嗜之者真肉食之鄙夫也。”
鱼翅本身淡而无味是人尽皆知,全靠调味的汤汁,如此却广为人们追捧,并成为款待贵客,以示重视之意,又或者显示身分尊贵的象征,不外乎几个字:物以稀为贵。
以古代渔民的技术水平而言,鲨鱼并不好捕捞,因为难得,所以很珍贵。我们可从一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广州流通货物价格表可见端倪。
有关鱼翅价格的记载为:优等鲨鱼翅每担白银10至20两,一级细鲨鱼翅每担24两,其价格远远超过琥珀之上,更勿论为了让它变好吃,还得另外耗费其他好材料和时间烹煮的成本。
而当时一名清朝六品官员的年俸为45两白银,他们一年的工资大概够买2担优等鲨鱼翅。普通农民一人一年的收入不过三五两银子,若年收入10两银子,足以让一家五口过得较为舒适。
于是,即便不吃,宴客也希望看到鱼翅出现在宴席上,显示排场和脸面。
到了近代,五光十色的名利场香港更将这种奢靡之风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了闻名遐迩的“鱼翅之都”,位列进口鱼翅最多的地区和国家排行榜的榜首。
可是时至今日一个人的身分尊贵与否还需要一碗鱼翅来定义的吗?
鱼翅怎么来?
美国一家专注动物及动物权益的网络出版商渡渡鸟(The Dodo)和全球海洋守护者(Sea Shepherd Global)曾发布一则视频揭露“鱼翅”的来源,活体割鳍的全过程。
活体割鳍是取获鲨鱼鱼鳍的传统方式,视频中可以看到渔民为了取得鱼翅,同时希望尽可能争取运载更多的鱼翅,他们在海中捕捞起鲨鱼后,手起刀落切下它们的鱼鳍,再将它们的身体扔回海里,如此反复操作。
失去鱼鳍的鲨鱼,在海里动弹不得,往往会窒息而死或饿死,平均每小时就有8000条鲨鱼遭此厄运。
不妨想像一下,人类被活活截去四肢,然后被扔到水里或路边,慢慢因窒息或流血而亡,这与虐杀又有何区别?
5种鲨鱼最受伤
马来西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通过邮件回复指出,有5种鲨鱼的鱼鳍在国际贸易市场中价值最高,分别是长尾鲨(浅海与狐形Pelagic and Common Thresher)、双髻鲨(Hammerhead Sharks)、远洋白鳍鲨(Oceanic Whitetip)、大青鲨(Blue Shark)以及尖吻鲭鲨(Shortfin and longfin Mako)。
这些品种的鲨鱼鱼鳍以上佳的品质闻名,因此市场价值和需求量高居不下,加上商业捕捞时出现的“兼捕”,加剧它们被过度捕捞的情况。
“目前,在马来西亚不可能通过已经晒干的鱼鳍来辨认或区分鲨鱼的品种,这就是为什么大马世界自然基金会现在使用基因分析技术鉴定干鱼鳍以及鲨鱼衍生产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