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发布: 7:00am 11/05/2020

【有机就是生机/02】大马有机路难行,也要坚持无毒耕作

作者: 张露华、摄影:黄玲玲

民众对有机食物有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种植、有机食物,在全球来说还是一个小众市场,即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已经提高,但有机食物的价格并非每个人都负担得起,要打入主流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DVERTISEMENT

在世界有机农地标准中,全国有机农地达到1%就是达标。这1%听起来是非常容易达到的标准,但大马有机农业发展至今,有机农地只占全国农地的千分之一,即使农业比我国领先很多步的台湾,也只是比1%多一点,所以有机农业在我国的确是非常艰辛的一条路。

难走还是有人走,有机种植比惯性农耕辛苦许多,不能用化肥或除草剂,虫害要靠老祖宗的天然方法克服,未耕种之前就要先养土地,让土地回到适合自然耕种的土质;辛苦与收成不成正比,收成只有惯性农耕的三分一。

但他们都甘之如饴,倾尽一切经营好这片土地/农地,耕种出让人吃得健康的农作物。

有人比喻,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农夫,最好的药是有机食物,用最原始的泥土种出的农作物,不能治百病,但能预防百病。

农民都知道,惯性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农地,种出来的农作物只会越来越不健康,农民唯有不断施更多的化肥来维持农作物的质量,用更多农药来杀生命力越来越顽强的害虫。

因此农业转型,重拾过往友善及有机的耕种方式,恢复大自然生态平衡才是永续的农业发展,当有健康的土地,我们才能获得健康的食物。

不过,对大马的中小型市场而言,大量农产品很容易有销售压力,因此本地有机工业的发展,就要把农场转型,升级是本地有机农友的出路之一,希望逐渐能看到更多的良心种植农友。

不妨来听听这些走在有机路上的斗士是如何坚定地走下去。

郭景文受孩子启发,接触到有机种植,开始时只用园内10%的花树做实验,看到成绩后才逐渐全面转型。
郭景文受孩子启发,接触到有机种植,开始时只用园内10%的花树做实验,看到成绩后才逐渐全面转型。


因为坚持,成功培植环保花树

有机种植,人们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蔬果,有没有想过花艺也需要有机的?

Green Flourish Nursery创办人郭景文是国内第一个种植不放化学农药的“Earth Tag环保花树”花农。他在还未成为有机花农前,已经种了几百种仙人掌,而且给每棵植物都取了名字,也熟悉它们的生态。

“当时我就想,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喜欢仙人掌?毕竟这是很冷门的嗜好。经过考察后,发现多肉植物有很大的潜质,我可以把嗜好变成商机,于是25年前辞职全身投入种花。”

一开始以惯性种植法种花树的郭景文,大约两个月后就发现不对劲,半年时间花茎都达不到50%。

他纳闷,一般仙人掌都是三四个月就可以推出市场,但种了半年还达不到标准,于是他开始摸索改良,差不多一年才见到效果,产出第一批收成,但也没有达到最好的规格。

“刚开始以惯性种植法,损失了几千棵花苗。一般来说,惯性种植3至6个月就可以推出市场,但我种了半年都长得不好。后来受到孩子启发,接触到有机种植,刚好Baba办了一个有机课程,鼓励种环保花树,就用园内10%的花树做实验,看到成绩后才逐渐全面转型。”

环保花树一般要一年才能看到成果,从转型、培植、管理到成功,郭景文的环保花树日见成绩,至今已经培植了58万棵花树。

种植有机花树所花的心力与时间都比以前多,也比以前辛苦,但他却从过程中学到坚持,如果当初半途而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惯性种植法一定要用农药,而环保花树则不下农药,倘若当时不坚持,就会试用不同的农药。

“因为坚持,我找出各种方法去解决,不依赖农药,而且在这过程中我并不孤单,走着同样道路的环保园艺农民互相交流、分享,坐下来讨论面对的问题,互相打气,让我知道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做,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这条路走得特别有意义,大家一起成长 ,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郭景文(左)不吝于分享他的有机花艺心得,经常有农友到他位于金马仑的园艺中心参观。
郭景文(左)不吝于分享他的有机花艺心得,经常有农友到他位于金马仑的园艺中心参观。

郭景文的有机园艺中心。
郭景文的有机园艺中心。


从化肥转型有机,担起社会责任

同样也是从惯性种植转型为环保花树种植的黄彩霞,原本是一家公司行政文员,后来辞职回家乡柔佛昔加末,与丈夫开了一家园艺中心99植物乐园。一开始是使用农业的惯性种植,以维护花树不受虫害,并没有顾虑到化肥对本身及环境的破坏。

“直至参加有机集会后,明白了化肥的伤害后,就不再使用。改种环保花树,生态也获得很大改善,慢慢的转变为园艺教育中心,教导别人如何种环保花树。”

她坦言,刚开始时是疯狂喜欢玫瑰,但玫瑰又是最多虫害,所以用很多农药。后来儿子出生,也从不带儿子到花圃,因为花树喷洒很多农药,甚至连自己也有皮肤过敏问题。

转型之后,黄彩霞与员工都没有农药的担忧了,也放心带孩子到花圃玩。这份事业让她认识到什么是社会责任,从不断的上课中,她学会了如何维护花树,懂得分辨农药危害与有机种植的好处,也可以跟顾客分享经验及为顾客把关,过滤有害农药,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目前昔加末有4家环保园艺中心,我们都会不定期办活动,教育民众环保花树种植的知识。”

黄彩霞:改种环保花树,生态获得很大改善,也放心带孩子到花圃玩。
黄彩霞:改种环保花树,生态获得很大改善,也放心带孩子到花圃玩。


开办有机种植学堂,协助农民转型

Baba Eco集团创始人及大马有机大会发起人梁志文是推动大马有机种植的重要推手,如今他的儿子梁瀚泽也跟随父亲的脚步,父子连心为大马有机农业而努力。

梁瀚泽是2020大马有机行动方案的策划者。惟他绝不是纸上谈兵,他毕业于美国艾尔华农业大学,并于2013年在美国获得绿色永续卓越奖。为了了解有机农夫作业,他去了台湾古坑慈心有机农场实习半年,回国后就不间断给农民提供有机转型辅导、培训及讲座。

他讲解2020大马有机行动方案时表示,这是一个有机种植学堂,只要有兴趣参与有机农业的农友都可以参与,课程分入门、基础及进阶班。

“入门就是学习养好土壤,土壤好肥料用量就少很多;相对的如果土壤已经不好,还继续使用化肥,土地就会更贫乏,反之用堆肥方法土壤就会越来越好。”

他表示,当土壤养好后,就要创造适合有机生态的环境,学习种植技术与管理。

“我们也了解农民转型不容易,所以我们提供农民转型辅导、技术支援、观察转型进度,最后协助农民申请有机认证。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邀请台湾验证专员来检验农民的成果,也会带农民到台湾有机农场交流参访,参考及学习当地的有机产业链。”

他表示,Baba会协助成功转型的农民申请有机认证,本地政府认证是免费申请,而国际认证则需要付费,惟农民可以向该公司申请有机认证津贴,协助农民获得认证。推出这项津贴计划以来,至今已经66户农民受惠。

梁瀚泽:我们了解农民转型不易,所以提供农民转型辅导、技术支援、观察转型进度、协助申请有机认证。
梁瀚泽:我们了解农民转型不易,所以提供农民转型辅导、技术支援、观察转型进度、协助申请有机认证。

Baba是国内有机农业的重要推手,已经连续两届主办大马有机大会,邀请国内外有机专家及农民分享各自的有机之路。
Baba是国内有机农业的重要推手,已经连续两届主办大马有机大会,邀请国内外有机专家及农民分享各自的有机之路。


有机认证,消费者的信心保证

AEON超市是本地其中一家设有有机产品专属柜台的零售商。该超市高级经理许金燕分析在2014至2018年间,有机产品的销售率大幅提高,当中新鲜食材增加9%,其他产品则增加11%。

她表示,以市场占有率来说,雪隆及柔佛占主要市场,当中以雪州最高,达到34.31%。不过,有机产品也面对运输方面的问题,要讲求产品的新鲜度,所以最好是由在地农民直接供应。

“现在的消费者也会看品牌来选购,所以获得认证是很重要的,一旦消费者对某个品牌有信心之后,就会保持忠诚度。”

许金燕:有机认证是很重要,只要消费者对某个品牌有信心,就会保持忠诚度。
许金燕:有机认证是很重要,只要消费者对某个品牌有信心,就会保持忠诚度。


推动有机种植,我们做好准备吗?

提到有机认证,马来西亚检疫和检验服务槟城总监札丽娜哈欣就说,很多人会问,大马需要有机种植吗?有市场吗?“如果你知道了大马的湖水、河水都被检验到有19种农药,稻田水稻有17种农药后,你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

“所以每次听到有人要在稻田旁建屋子,我都会劝他不要这样做,虽然听起来好像很诗意,但其实是与农药为伴。”农民

她表示,稻农为了提高产量,政府每年都会给提供高额的农药和除草剂津贴。不过从今年开始,政府将会检讨给农民的农药及除草剂津贴。

她认为,我国可以效仿菲律宾鼓励稻农转型的政策。菲律宾政府不但给有机稻农优惠,而且从地方政府着手推广,带领市议会及城镇走入有机种植。韩国也是使用类似的政策,由各地市长带领农民转型有机种植,大马政府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来推广有机或友善种植?

要提高国内有机食物在市场上的比率,她认为要靠价格因素,包括消费者自我意识的提高,希望吃到无毒的农作,农民愿意转型及政府的推动。

“这并不是说现在政府没有推动,只是涉及的部门太少,我们必须为未来做好准备,包括设立一套推广有机种植的系统,如给予有机农民奖励,只需要给予现有一半的农药津贴就已经够了,足以吸引到更多农民转型,而农民也必须拥有持续学习精神,鼓励同业参加有机醒觉计划,让更多农民加入这个大家庭。”

她强调,要发展有机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不断施压,政府才会动起来,否则一切都不会有改变。

札丽娜:要发展有机经济,消费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消费者不断施压,政府才会动起来。
札丽娜:要发展有机经济,消费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消费者不断施压,政府才会动起来。

5272CLW20204111834592342822.JPG

梁瀚泽:我们了解农民转型不易,所以提供农民转型辅导、技术支援、观察转型进度、协助申请有机认证。

5272CLW20204111834592342820.JPG

Baba是国内有机农业的重要推手,已经连续两届主办大马有机大会,邀请国内外有机专家及农民分享各自的有机之路。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7:00am 31/03/2025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当我们跟随杨辛娣的脚步在街上游走,无论是坐在街头、巷尾、转角、五脚基,又或是桥底下的流浪者,都一一与她点头打招呼,她记得每个人的名字,熟悉他们的喜好、脾性和背景,更被流浪者昵称为“妈咪”。

“流浪汉妈咪”究竟是因何诞生?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杨辛娣解释,许多流浪者实际上有轻微的精神病。

若非杨辛娣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装扮体面的她,曾一度携着女儿和流浪者一起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她是专门服务于外国游客高端定制团的导游,经常带着三五人小团在吉隆坡趴趴走深度游,深入体验吉隆坡,一日的收入比普通旅游团导游来得高。在Covid-19席卷全球之初,她以为旅游业只是如同过往的H1N1、MH370事件一般短暂遭受到冲击,2至3个月后便能恢复如常,她的存款尚能支撑过去,不料疫情越来越严重,完全超乎她的想像。

“其实全世界(实行)行动管制是在2020年1月,(虽然)我国是3月18日,可1月时我们旅游业基本就是关停了。”她细细回忆。

“一般来说,我们是来不及吃团年饭的,有很多工作要做,会开始马不停蹄地忙碌,不过那时我们居然还能吃团年饭,吃了团年饭就真的收工了,这是我从事旅游业20年以来从未试过的。”

婚姻失败加上工作停顿,堪称祸不单行。半年过去了,眼看着储蓄一点点消耗,入不敷出的她不得不限制自己每日只许花5令吉,若看到有善心人士或组织派发食物,就拉下脸皮排队领取盒饭,每日只吃一餐。

“人家说丢脸啊,怎么会丢脸呢?要吃饭的哦,你不吃你女儿也要吃啊。”

赋闲在家日久,她带着女儿在熟悉的吉隆坡走街串巷,不禁怀念起忙碌的工作时光而备感心酸,然而这种心酸却被陌生的街景冲击得一点不剩:在她们路过的店铺五脚基睡满了人,少则30至40人,多则50人。

“很严重啊!全部人睡在街上,一个走廊三四十个(人),有些比较长一点的走廊有四五十个(人)。”

原来,还有很多人比她们过得还惨。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若非杨辛娣亲口述说自己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装扮体面的她曾一度携着女儿和流浪者一起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被面档老板善意之举启发,决心帮助流浪者

当她走过某家经常带游客光顾的餐厅时,该店老板和她寒暄几句后,她向老板表示口渴,是否能请她喝一杯水时,他却一反热络的常态婉拒:“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事情。”

她理解老板担忧开了请她喝茶的先例,自此就成了常态,理解但也感到受伤。

“我曾经带那么多游客去帮衬他,如今连一杯白开水也不愿意请我喝。”

怀揣着受伤失望的心情,她们来到不常去的牛肉面档,心想着就算她不吃,女儿也得吃,于是叮嘱面档老板做一碗5令吉的面先让女儿吃饱。

原以为5令吉顶多只能吃一碗汤面,不料老板却端上一碗用料十足,价值10令吉的牛肉面,接着当她向老板要一个空碗,打算跟女儿分着吃,老板的回答不仅疗愈了她受伤的心灵,也间接改变了许多流浪者的命运。

“他说先让我女儿吃,他再给我做一碗,我当时有点害怕,怕不够钱买单,还提醒他我只有5块钱。”

“老板说不用,他请我吃。我当时就想哭,认识的人连一杯水都不请我喝,素未谋面的人却请我吃两碗20令吉的牛肉面。”

牛肉面档老板不经意的善意,以及让她大受震撼的街景,让她下定决心帮助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者,“流浪汉妈咪”杨辛娣就此诞生。

“如果我可以帮助比我更惨的人,那我的生命就还有意义。”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一个个在家人、社会眼里已无药可救的人,在杨辛娣处重获新生,也值得新生。
从服务VIP到服务街友

尽管当时身在自顾不暇的困境中,可一旦下了决心就雷厉风行地实践,只是没钱怎么行善?

原来是在她领到一些食物后,将多余的部分再派送出去,自此每晚9时左右,她带着女儿开着小车到街上,为露宿街头的街友派发食物。

“晚上9时以后,才可以看到真正睡在街上的人。白天去的话,有很多人可能是经济不宽裕,但有住处的。”

她曾看过一名乘坐名车的7旬老人,白天时就跟流浪者坐在一起,看见有人派送盒饭,他亦跟着去领,因此只有在夜晚方能辨别出谁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我们在街上的时间长了,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

鼓励流浪者不要放弃,有一天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杨辛娣坦承部分流浪者确实符合一般人对此群体的刻板印象:吸毒者、更新人士、黑社会、好赌等“牛鬼蛇神”。

“不过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相信我们在座每个人都犯过错,只是可能没有他们这么严重,以致于要坐牢、家人不愿理会。”

“于我而言,他们的错误可能比较严重,导致他们无家可归。”

当他们身处亲人如同陌路,四下无援的绝境,她的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成了他们的再生母亲,并且亲地称她为“妈咪”。

比如曾有一名流浪者,是知识分子且具备国外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挣了不少钱,然而由于吸毒感染HIV病毒,仿佛人生已来到尽头,他的世界日月无光,觉得活下去再也没有意义。他对她说:“妈咪,今天我的愿望是今晚睡着后,明天不再睁开眼睛。”

“我告诉他,如果发生这样的事,那天会有一个人很伤心,他说他知道是谁,一定是我,没有别人。”

于是,她一直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人生,要寻找到自己的目标。

“全世界都说他们是烂泥,是懒惰的,全世界看不起他们,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能这样活下去吗?”

“如果我那时候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很失败,失业、失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而放弃,那还有许多人比我更惨的。我跟他们说,若我没有放弃,你们也不允许放弃,有一天你们会找到人生的目标。”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杨辛娣希冀,能设立一个地方,让他们在此接受技职培训,或做简单的包装工作,可饲养鸡鸭鱼或种植蔬菜等等,令他们从中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及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希望。
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

有一次,她带着食物到街上,随机分发给经过的流浪者,其中包括4名印裔流浪者,在他们吃饭的当儿还跟他们聊起来,劝他们不要再流浪。

“有一人经常进出监狱,拉开衣服让我看他身上有18条鞭痕,可以说坏事做尽,也允许我拍视频让人们知道做坏事是会被鞭笞的。”

“(为何一次又一次明知故犯?)社会不要给他们机会。社会就是我们嘛,我们不要给他们机会。”

后来,她如常伸出援手协助和鼓励他们,半年后的某个白天,她路经电梯间,一名戴着口罩的印裔男子朝她招手,喊着:“阿妈!阿妈!”

当她寻思对方是否认错人时,他拉下口罩说:“我找你很久了。”

原来他就是半年前曾接受她援助,有过一饭之恩的4名印裔流浪者之一。这半年来每日晚上都来找她,却无功而返,于是改成白天来碰运气,还真让他碰上了。

“他提醒我半年前在这里请他吃炒饭,当时他才出狱2日,给我看过老婆孩子的照片,但妻儿已经不知所终,他和我一起为此掉泪哭泣。”

那时,她鼓励他站起来重新做人,他就开始找工作,重逢时已经打扮得整齐干净,判若两人。

“他说他已经改过,那时候我给了他一个希望,只要改过自新,总有一天会找回妻儿,让他们重新接纳他,他不要再重蹈覆辙。”

语毕,他立即蹲下扶住她的脚以示尊敬,并买了一份食物道:“阿妈,半年前你喂我吃饭,今天轮到我喂你吃饭。”

“他真的喂我吃饭。”

 【流浪者之歌/02】流浪汉妈咪/街头施饭关怀,让他们找到活下去的希望
别人曾问杨辛娣,是否担忧女儿独自在吉隆坡街上走动?她说恰恰相反,流浪者与她们母女相熟,等于街头巷尾都有“天眼”,帮她照看女儿。
重获新生,感谢“妈咪”扶助

还有一些流浪者经她协助和劝解,自愿去戒毒所、找工作……在续写人生后,回头再寻她“汇报”成果,给她送花、送鞋道谢。

“他们就捡了一些商家不要的花,写一张卡告诉我‘妈咪,我爱你’,这些人都是黑社会、吸毒者。”

“有一人给我送了全新的拖鞋,解释说是有鞋店倒闭,清除掉存货时店家给他的,他看着是我的尺寸才拿来送我。他说他不敢偷,因为‘妈咪’讲过不能做坏事。”

她希望接下来能设立一个场所,可供流浪者住宿、技能培训,因为社会大众对吸毒者、更新人士往往抱有偏见,不愿雇用他们,她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去处。

她说,他们已经坐过牢,接受了惩罚,欠下的债已经还清,但社会又再惩罚他们,抛弃他们。当他们接二连三遭受打击和排斥,没有丝毫翻身的机会,便会重蹈覆辙。

因为光明处无人接纳,深渊处处是朋友。

所以她希冀着能设立一个地方,能让他们在此接受技职培训,或做简单的包装工作,可饲养鸡鸭鱼或种植蔬菜等等,让他们从中寻找到人生目标,以及重新开始的力量和希望。

一个个在家人、社会眼里已无药可救的人,在杨辛娣处重获新生,也值得新生。

光顾牛肉面档,不忘滴水之恩

生活逐步回到正轨后,她偶尔会到牛肉面档消费,尽管档主早就不记得她了,亦不知他就是她故事里提及的主角。

我们永远不知道一次无意的滴水之恩,会不会变成惠及多人的一汪涌泉?会不会就此改变别人的一生?

而那家拒绝请她喝一杯水的餐馆,她再也没有回去过。

相关报道:
【流浪者之歌/01】我住在街头!──露宿者的流浪故事
【流浪者之歌/03】无家不是罪!定点送食,温饱落难的人

延伸阅读: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1】手停口停,收入归零,三餐是奢侈他们的无助,你看见吗?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2】怕逮捕,怕遣返,怕感染,也怕未知的明天难民的辛酸,谁人知?
【疫情下的弱势群体/03】不管有证或无证,请别标签他们是“瘟神”他们的权益,不该被无视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