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周刊专题

|
发布: 7:00am 24/08/2020

【被遗忘的渔村/01】淳朴又哀伤的甘马挽港口渔村

作者: 蒙慧贤

在西马东海岸一带,有许多“躲”起来的美丽渔村,高脚屋、渔船、竹片晒鱼棚、红树林、椰树、老店屋、河口、特色美食等等,处处皆风景,却鲜为人知。登嘉楼的甘马挽港口渔村,就是其中一个淳朴美丽的渔村。

ADVERTISEMENT

早在五六十年代,许多华人与马来人,就在这港口渔村相互合作靠海谋生,渔获之多,带动了全村经济,兴盛一时。随着渔业没落及种种原因,如今这条村只剩几户华人人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店屋和高脚屋,人去楼空……

尽管如此,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华小、一家坚持老行业新生命的江鱼仔工厂,看似垂暮之年的渔村,仍旧藏有潜力,就待我们主动去发掘。

甘马挽是登嘉楼较多华人居住的县属,南邻彭亨关丹,北上是首府瓜拉登嘉楼。许多游客来到甘马挽,都会到市区品尝鱼面,到附近海滩看海龟产卵,或到甘马仕欣赏海滩美景等。

就在距离朱盖市区大约15分钟车程,有个甘马挽港口渔村(Kampung Kuala Kemaman),西临南中国海,是个产鱼的村落。

从市区开车拐左进到路口,甘马挽港口渔村就在不远处。与此同时,可看到路两旁林立着不少档铺,售卖炸鱼条(Keropok Lekor)、Satar、叻参(Laksam)、乌打(Otak-otak)等等,清一色跟鱼有关的当地美食小吃。

沿着笔直的柏油路走到尽头的河口处,是马来西亚渔业发展局(Lembaga Kemajuan Ikan Malaysia),许多渔船都会在这里卸货上货,把一箱箱的渔获运到特定地区。在旁是个小型海鲜市场,每到下午,附近居住的人都会驱车来这购买新鲜海产。河口处稀稀落落的小渔舟,走在木板桥上,可以看见到处是渔网、手工制成的鱼笼等。

全村除了河口、卖鱼市场和小吃档口较为热闹,村落的小路几乎冷冷清清,人烟稀少,柏油路两旁,有许多是残旧不堪的高脚板屋,丢空的双层店屋,废置的空地,“东一块,西一块”的。

倘若不是当地人带路解说,外人大概不晓得这个曾经辉煌、具有百年历史、马来人和华人渔民和睦共处的淳朴渔村。根据曾居住港口渔村的居民口述,这里的华人大多数是鱼商,马来人捕鱼回来就会把鱼卖给这些华人鱼商。

“鱼商会有几个方法处理,第一类的鱼商会做冷冻,把鱼放在箱子里,加上冰块,一箱箱运到其他地区,当地人叫冰鱼。第二类的鱼商,从这些渔夫手上购得鱼获然后加工处理,制作江鱼仔、咸鱼等。”

从市区拐进,可看到路的两旁林立着不少档铺,售卖清一色跟鱼有关的当地美食小吃。
从市区拐进,可看到路的两旁林立着不少档铺,售卖清一色跟鱼有关的当地美食小吃。
叻参(Laksam)
叻参(Laksam)
Satar
Satar


渔业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对于从前有多少户华人在此落地生根,村民各有各说法,有者说超过100户,有者说42户(经当地村民陈应祥逐户点算,共42户),虽然数目有别,但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得知在五六十年代村里是一片热闹景象。

为何搬走?我把这问题抛给搬走的村民们,首要的原因便是渔获减少。

渔业本来就是一份看天吃饭的行业,加上拉网活动没受到严格管控、工业发展和海面污染等种种因素,导致海产不断减少,收入不稳定且无法估计。“每当封港天我们就没法工作,其他月份工作赚到的钱,都必须存到封港天时应急,有时往往过年也没有钱。”

眼看渔业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一些渔民干脆放弃渔业:“传承几代人的渔船、渔网、渔具,统统卖掉,但是一点也不后悔。”

另一个更大的隐忧是地契问题。村里许多土地是马来保留地,大多华裔村民没有地契,“如果有天政府要收回去,我们没法做些什么。”华裔鱼商即便拥有渔船,也必须以马来人名字注册。种种政策因素,华裔居民没有安乐窝,也就难以安居乐业。

再者,年轻人不愿从事捕鱼业,纷纷往市区某生计。90年代,海浪严重侵蚀港口海岸线,破坏了整个渔村,渔村人口大量流失。来到今天,村里仅住着6户华人。

随着渔业没落,村里人烟稀少,住宅小道更加宁静和冷清。
随着渔业没落,村里人烟稀少,住宅小道更加宁静和冷清。
渔村人家济济一堂,情感深厚。最令人动容的是,当余美玲轻力抱着患有老人痴呆的老妈子,柔声说道:“妈妈就是家里的宝,她毕竟是养大我们的,所以我们就要看到她老。”
渔村人家济济一堂,情感深厚。最令人动容的是,当余美玲轻力抱着患有老人痴呆的老妈子,柔声说道:“妈妈就是家里的宝,她毕竟是养大我们的,所以我们就要看到她老。”

有人离开,有人进来

许正兴●四代同居渔村,“这里生活没压力”

2002年左右,许多村民早已搬走,渔村愈加冷清,却有这么一家人,恰恰反其道而行,搬进渔村居住,天天与渔村景色相对望。

余美玲和许正兴(阿兴)来自柔佛,大约18年前,许正兴来到甘马挽港口做修船工作,为了方便出入,两夫妇干脆在渔村租下屋子,自此定居在这里。如今两夫妻和6个女儿和孙子,以及余美玲的年迈母亲,都住在渔村里,济济一堂。

从外观望,许正兴的家由连接的4间高脚屋组成,靠边处则改建神庙。见我们来访,两夫妇热情地介绍他们家的养螃蟹场。

若不是亲自走进屋里,外人绝对看不出,这其貌不扬的木屋里,竟有一座“螃蟹公寓”,住着好几百只螃蟹。

许正兴透露,他在几年前中风,行动不便,无法继续做修船的粗重工作,几个月前,开始搭建螃蟹公寓,实验养殖螃蟹,眼看成功率有90%之高,打算未来养更多螃蟹。

由木架搭建“公寓”的框架,再放入一个个塑料收纳箱,充当螃蟹的容身处,在箱子左右两边打洞并置入水管,最后形成一个系统化水源流动的螃蟹公寓。“每只螃蟹都住在一个单位里。水源方面,我们是从海水抽上来后再过滤的,每两天换水一次。螃蟹的饲料也是用真鱼肉。”

余美玲指出,他们一般会从多个地方收购蟹苗,放在室内养殖一段时日,“看螃蟹的大小,一般会养两三个星期,等螃蟹养到300克以上,肥肥美美的才卖出去。”

说起住进港口渔村的缘由,许正兴朗声笑道:“外面的生活很紧张,渔村的生活没那么压力,找吃也不会太困难,一家人住进这里,就不想搬走了。”虽然只言片语,却全然反映了简单朴素、知足常乐的渔村生活。

淳朴而美丽的渔村,有人离开有人来,在于个人用什么眼光发掘渔村之美。

许正兴来自柔佛,大约18年前来到港口渔村居住,表示渔村里的生活较为轻松,“住进这里,就不想搬走了。”
许正兴来自柔佛,大约18年前来到港口渔村居住,表示渔村里的生活较为轻松,“住进这里,就不想搬走了。”
3个月前许正兴开始试养螃蟹,眼看成功率有90%之高,打算未来养更多螃蟹。
3个月前许正兴开始试养螃蟹,眼看成功率有90%之高,打算未来养更多螃蟹。


谢家文●发掘渔村之美

谢家文本身是雪州大港渔村人,90年代来到甘马挽,初期在港口渔村负责渔业工作,如今在甘马挽市区经营酒店。

虽不曾居住在港口渔村里,但每次游客友人到访,他都会介绍或带领游客走进村里,看当地最日常的事物,例如江鱼仔和鱼条制作过程、渔民捕鱼画面等,也不收取额外费用,旨在推广当地旅游。

他说:“很多人去了关丹林明,就会直上瓜登到出名的海岛。很多人来到甘马挽,把它当成休息站,并不会当成主要景点。”像是东海岸那些数不完漂亮的沙滩美景,但是很少导游或旅游业者肯去推广。

在甘马挽扎根30年,眼看港口渔村的渔业渐渐低落,他无奈说道:“这是时代的转变,捕鱼业是买少见少,有时看到很可惜,非常漂亮的渔村,马来人和华人都和平相处,但是如果没有当地人带进去,几乎没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比如附近的亚益仁耐新村,当时的橡胶业也曾经辉煌,如今却日渐清冷。

在他看来,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做得很好,一定要配合当地居民、政府和旅游业者的大力推广,才能顺利地把旅游业带上来。他以适耕庄为例,“他们美化稻田,在港口做人造热浪沙滩,开始有民宿和小档口,买当地的小吃如拉拉煎的,人潮越来越多。”

谢家文本身是渔村长大的孩子,形容自己“喜欢看鱼,餐餐吃鱼”,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去巴刹,买鱼回去,尤其喜欢东海岸的淳朴渔村。在他的带领下,人们总能发现更多未知的甘马挽渔村色彩。

“其实在渔村生活是蛮悠闲的,但很多人会向往大城市的生活,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吧。”在他看来,如今网络和资讯先进,运输网络都很方便,基本在哪都能做生意,未必要居住大城市,即便是小村子,只要有运输和网络,世界各地都能做到生意。

谢家文虽不曾居住在港口渔村里,却热爱这淳朴的小渔村,每当游客友人来甘马挽,都会带游客走进渔村,希望更多人发现东海岸少为人知的美丽渔村。(图:谢家文提供)
谢家文虽不曾居住在港口渔村里,却热爱这淳朴的小渔村,每当游客友人来甘马挽,都会带游客走进渔村,希望更多人发现东海岸少为人知的美丽渔村。(图:谢家文提供)


永同春●走入历史的杂货店

时间巨轮在这条村里留下了明显的碾压痕迹。

就在好几年前,村里一家老字号“永同春”杂货店,因为没人掌管而结业,走入历史。如今“永同春”的老招牌还挂在那里,

门面还是采用老式门板排门,相当古色古香,却终究抵不过岁月变迁,里头早已被白蚁侵蚀,让人惋惜。

好几年前,村里的老字号“永同春”杂货店,因为没人掌管而结业,走入历史,里头早已被白蚁侵蚀,让人心生惋惜。(图:谢家文提供)
好几年前,村里的老字号“永同春”杂货店,因为没人掌管而结业,走入历史,里头早已被白蚁侵蚀,让人心生惋惜。(图:谢家文提供)
好几年前,村里的老字号“永同春”杂货店,因为没人掌管而结业。就在采访的短短几天里,永同春的大门遭人扒开,里头早已被白蚁侵蚀,让人心生惋惜。
好几年前,村里的老字号“永同春”杂货店,因为没人掌管而结业。就在采访的短短几天里,永同春的大门遭人扒开,里头早已被白蚁侵蚀,让人心生惋惜。


民兴茶餐室●硕果仅存的华人茶餐室

村里唯一一间仍有华人留守的茶餐室,就是这间民兴茶餐室。

从渔业局走出来,左手处有两间并排的双层店屋,外表残旧不堪,门面窄小,没有招牌,外地人很容易就走过路过,若是询问当地村民,都知道这是何子文的店。

71岁的何子文是当地第三代村民。当年他的祖父从中国海南来,起初从事渔业,大约20年前,他自己也搬离这片出生地,如今天天来回村子做生意。

据悉,该茶餐室的隔壁以前是咖啡店。“早期很多咖啡店,大概六七十年代,总共有7间,现在啊,只剩1间。”

约莫五六十年代,渔民都是凌晨出海捕鱼,这家茶餐室凌晨两点就开始营业,直到晚上10点。随着村民纷纷搬迁到外,茶餐室人潮越来越少,如今营业时间仅从早上八点多开到下午五六点。

茶餐室如今依然是渔民小憩闲聊的聚焦点,售卖简单的咖啡、面包,还有几款饼干。店里马来客人较多,平日里茶餐室老板何子文与各族裔的客人就坐在茶餐室里,叹茶闲聊家常,十足悠闲。

眼看茶餐室的建筑物久经岁月洗礼,残旧不堪。何子文叹道:“这店的屋主地主都是马来人,华人没法买过来的。”加上人潮不多,也就没花大钱去装修。最近一次装修,就是在店屋第二层楼草草钉上铁片,防止楼上木板倒塌。询及之后打算,他淡然笑道:“看做多几年,没有就没有咯。”

走过漫长岁月的茶餐室,恐怕过几年再来,就不会有眼前这番情景。

村里唯一一间华人茶餐室,具有百年历史的店屋,因疏于装修,外表早已残旧不堪,俨如一栋危楼。
村里唯一一间华人茶餐室,具有百年历史的店屋,因疏于装修,外表早已残旧不堪,俨如一栋危楼。
71岁的何子文是当地第三代村民,20年前搬离这片出生地,如今天天来回村子做生意.
71岁的何子文是当地第三代村民,20年前搬离这片出生地,如今天天来回村子做生意.

延伸阅读:

【被遗忘的渔村/02】传承四代,坚守手工煮晒江鱼仔

【被遗忘的渔村/03】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学子──甘马挽港口华小华丽转身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