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新年前行动管制期间,一位学生特地透过卖家从外州送来两只逾2公斤重的“忘不了”和“苏丹鱼”,接收时,已是晚上11点。有幸活在上岸这年代才会相信,昔日必须前往湿市场才能买到的鱼,今天可以自动送上门来。
童年时期,每家每户,年除夕的团圆饭,不可能没有鱼。团圆饭的一条鱼,丰富菜肴以外,也寓意年年有余,少了鱼,即少了年味,不像过年。
许多过着捉襟见肘生活的家庭,逢过年时,宁可省下其他菜肴的钱,设法给饭桌添只肥鱼,吃一顿平时难有的丰盛餐饭,期盼往后生活可以和富人家一样“年年有余”。这种寄望,被一些人视为俗气,甚至迷信,但民间草根,人人喜欢。
说起鱼,有从海里捕捞上岸的鲜鱼,有用盐腌制耐久保存的咸鱼。生活于五六十年代的老福建,一句口头禅:“无镭(钱),吃咸鱼配糜(粥)”,把咸鱼与贫困画上一个等号。
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般家庭普偏上生养五六个孩子,家境不好的,一星期至少有几天咸鱼配饭度日,到过年,才将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用在丰盛的菜肴上,平日常吃一块钱十多条的“虎拉马”咸鱼,成为新年除夕或年初一饭桌上的“忌讳”。对老辈人来说,年初一吃咸鱼,以后日子过得像咸鱼一样干干瘦瘦,艰辛穷困。
教育水平不高而且找工不易的旧年代,想要经济无忧带大五六个孩子,确实不容易。不想再与贫困沾上边而衍生年夜饭吃咸鱼的忌讳,成为向往未来美好生活,寄望新年新希望的一种意识形态。
而今,时间转移,部分人因为担心腌制食物可能致癌而少吃以外,一些如“梅香”或“丹栳”咸鱼,犹如广府人用来形容一个人绝地逢生的“咸鱼翻生”一样,昂贵的身价,今非昔比,吃咸鱼度日的生活,不再属于低收入家庭的“专利”,反而经济一般的人,想要多吃几餐以上品种咸鱼,难免还要精打细算,多一番考量。
70年代读初中时期,二哥在酒店蓬勃发展的峇都菲宜海边一带经营炒粿条生意,假期间,去做帮手,认识的捕鱼人家,用餐吃鱼都有一定的忌讳。表面的鱼肉吃完,不翻转鱼身吃另一面鱼肉,而是取出中间鱼骨,与一般家庭反转鱼身的吃鱼方式有所不同。
渔家人出海捕鱼,无不希望海上风平浪静,平安归来,以“不反转鱼身,可以避免不幸翻船”为世代相传的信念,不管外人如何看待,大部分渔家人至今还保留反转吃鱼的忌讳,图的就是一个平安,也是一种相信。
以前的孩子思想单纯,特别敬畏及相信大人,凡是大人说的都是对的,所以容易受骗。喜欢吃鱼卵的大人,作弄小孩,骗孩子说吃鱼卵长大后不懂算术,深信不疑的孩子,像植入大人留传下来的忌讳一样,总是只把鱼肉吃得干干净净,唯独鱼卵,留给欺骗小孩然后在旁偷笑的大人一一吃光。
年初九拜天公过后,太太提醒,学生送的大鱼,还在雪柜冷藏,要不先来个沙煲鱼头,否则放久鱼头很快就坏。太太的一番话,不禁让人想起90年代,马来西亚政坛流行起“鱼会臭,先从鱼头臭起”的“鱼头论”。时隔多年,连年有鱼,不知还有多少“大人”,紧记“鱼头论”,竖立良好模范,不像昔日的大人一样,因为鱼卵,欺骗小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