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馬接峇魯新村15分鐘車程,有一座名為Bukit Putus的原住民村,是馬接再也區7個原住民村之一,住著14戶人家,為特姆安族(Temuan)。
在大型森林開發和種植計劃下,原住民面對的問題除了包括土地和資源權益的訴求,語言和文化習俗的流逝,也不得不重視和採取行動。
ADVERTISEMENT
有鑑於此,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的系列活動中,除了宣傳本村,也包括幫助原住民語言文化保護工作。
“在英殖民時期,我們很自由,可以搬來搬去,要到哪就住哪,建造亭子、屋子。但現在因為伐木業和果園開墾,原住民很難再像以往那樣居住在森林。因為森林已不怎麼‘好’了,到處都開闢成道路,要找尋傳統草藥都很困難。如今哪裡有讓我們舒服的地方,我們就只能被逼住在那裡。”Bukit Putus原住民村村民代表Aim說道。
他嘆道,如今在森林居住、行動、覓食的自由度,遠不如以往,有的森林地區,原住民還必須向森利局申請才能進入。
“我們喜歡森林,當我們晨起打開門口,看到的森林,那裡就是我們覓食之處。但現在很多森林已被砍伐,已經沒了。”

為了維持生計,年輕一輩的原住民選擇到外工作,例如當老師,成為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等等,有的乾脆搬到馬接再也區其他地方居住。由於較少在森林活動,年輕一輩對森林的情感、對草藥的認識,也不如老一輩原住民那麼深,使用本族語言的機會越來越少,讓語言文化習俗的傳承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他分享:“在馬六甲,特姆安語和馬來語非常相似。”例如makan、minum這些詞語非常相似。“但事實上,如果換作是原原本本的傳統特姆安語,是不一樣的,它和馬來語有很大差別。”
Aim補充,傳統特姆安語早已在很久很久前被淡忘。如今大家講的特姆安語,在英殖民時期或更早期就已出現和盛行,由於和馬來語音相似,更加方便與他人理解和溝通。對於傳統特姆安語,很多人只懂得一些簡單的詞彙,能夠完好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語言彰顯自己的原住民身分和族群象徵。在他看來:“傳統習俗和母語都必須保留和傳承,若母語消失,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根源,也不會明白這些習俗的意義。”
站在保護文化的同樣出發點,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中,其中兩項會進行的計劃,就有關於原住民文化保留。工委會活動總策劃曾昭智指出,工委會在原住民村建立語言碑林,將被淡忘的傳統特姆安語及其三語翻譯,刻在原住民村內的石頭上,保護當地原住民語言文化,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原住民語言文化。
另外,當局也會安排在拿督維拉傅潤添公園,展示更多原住民精湛的手工藝品,讓更多人在遊覽馬接峇魯新村的同時,也有機會感受原住民文化之美,讓各族群和地方文化,相得益彰。
【結語】新村歷史不能忘,成立故事文物館
對上一代人而言,馬接峇魯是遷移紮根,是友族親善的記憶;對下一代人而言,馬接峇魯是繼往開來,是人情味濃厚的寶地。
“馬接峇魯給人印象就是個華人新村,但從歷史來看,它其實是蠻多元的。特別是友族親善的部分,長輩親自走過這段歲月,感受良深,但年輕一輩可能就沒那麼大的感受。”
因為媽媽老家就在附近的馬接翁武新村,馬接再也州議員拿督林秀凌對馬接峇魯新村有著一份情懷。在馬接峇魯遷埠70週年紀念推介禮上,她提到,工委會將趁著遷埠70週年,成立專屬馬接新村的故事文物館,讓下一代有機會了解馬接峇魯新村的歷史。
在發展人文旅遊的前提下,希望能把新村原汁原味的歷史故事、特色和精彩部分展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製造,讓更多人知道,馬六甲不僅有古城紅屋雞場街,還有這座值得探索的馬接峇魯客家新村,以及等待發掘的原住民村落。
馬接不大,沒有讓人打卡的漂亮咖啡館,卻有最真實淳樸的生活面貌,需要人們把步伐放慢,好好沉澱、欣賞這個地方。
更多報道: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
实不相瞒,本期周刊的这两篇文章,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投稿。它们一篇是艺术活动的专访,另一篇是观展心得。然而之所以能凑在一起,除了编务原因,还真的因为想起了一句话——“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这是因为,注视是一种“选择”的行为。眼前一桌子杂物,我们从中看到一件东西,例如说,一个水壶,那是因为我们把眼光投注到这水壶的身上。是我们选择了这个水壶,而放弃了它旁边的其他物体。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只水壶呢?可能是因为,被这水壶的形状,或是颜色吸引,或是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因此,我们注视的,从来不只是事物本身。我们注视的,永远是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以上的洞见其实源于约翰‧伯格(John Berger),这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观看的方式》里还接着说:观看就是接触,接触某样事物,就是与它产生关系。
回到本期这两篇文章,一则,我们看见的是东南亚皮影戏里头,不同文化的包容艺术;另一则,我们看见的是绘画中,实景和心境的对话美学。而二者可能都是现下浮躁且动荡的社会中,需要花点力气、定力,才能看见的事物。
而你,静得下来注视什么吗?要不要选择接受这样的关系测试?——
本期周刊,我们就想邀您一起来看创作者们怎么创作、观看,也同时观察自己怎么观看。知悉自己怎么观看,选择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许才能避免从活生生的经验感受,转化为冷冰冰的“艺术欣赏”。
扩大来看,知悉自己的视野其实源于“取舍”,会不会让你活得更轻松?(文/靖芬)

热爱文学的艾霙,她是一位用画笔写诗的艺术工作者,笔下的作品犹如一扇窗,打开了自己内心世界,也引领观赏者进入一片诗意的秘境。
陈艾霙的作品富具美的形式,同时蕴含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生活体悟。她认为艺术创作需要有一股热情与执著的信念。因此,四十多年来,她孜孜不倦地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绘画让我学会了用心去观察生活,用爱去感知世界。人生的经历,即是创作的泉源。”视觉艺术成为艾霙与世界对话的“语言”,色彩与线条承载着她对生命的赞颂。
数十年来,陈艾霙用画笔记录下那些触动她心灵的片刻,将生命的感悟融入创作中,成就了《雨花石》、《环境》、《都市画语》、《红尘》与《生命树》5大系列。

《环境》:从诗意中聆听自然的低语
首先,谈谈她的西洋油画作品《环境》系列,画者以树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种充满哲思的自然诗意。画中枯树与落叶,教人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们感受到画者对自然循环的深刻体悟,那就是生命的盛旺与衰弱,消逝并非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挖掘赋予作品哲学意义,让观者在视觉体验之外,沉浸于深层的情感共鸣。
从美学角度来说,画者通过冷暖色系的微妙转换,传递出自然中的阴阳平衡。作品中的树干与叶子的笔触粗细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感,又传递出一种细腻的柔情。这种张弛有度的手法,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也赋予了画面独特的张力,让人仿佛能够听到自然的低语。

《都市画语》:融合具象与抽象,揭示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
另一个系列《都市画语》,画家以鱼拟人,冷静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疏离感与透明。画者以“透明鱼”的意象作为社会的隐喻,既表现出对坦诚透明人际关系的期盼,又通过鱼骨与鲜活鱼体的对比,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复杂与矛盾。这种具象与抽象的融合,使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思辨意义。
此系列作品以简洁疏朗的构图呈现空间感,巧妙运用“留白”营造游离与孤独的氛围,避开了都市题材常见的拥挤构成。别出心裁的是画者以油刀的粗犷表现与细腻的版画技法相结合,使得画面既有材质的肌理美,又呈现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和谐美感。这种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也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红尘》:传递温暖的生命力量
接着看看《红尘》系列,通过“爱与人性”的刻画,展现了画者对情感的深刻观察。无论是母子相拥,还是人们短暂的邂逅,作品皆流露出对珍贵情感的礼赞。这一系列传递出温暖的生命力量,呼唤观者去珍惜每一次相遇与别离。
从美学表现来看,画者在这一系列中运用柔和蓝色调,营造出亲密与舒适的氛围。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处理流畅自然,展现了画者的技艺功底。特别是画中光与影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还赋予作品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例如《爱的光辉》中,那道光温暖了我们的心,这既是视觉语言的升华,也是画者对母爱这一主题的深入诠释。
《雨花石》: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
最后,来谈谈陈艾霙的东方彩墨作品。她于1980年初接触水墨画,潜心学习传统绘画题材与笔墨技法。长期在东方美学的熏陶中,又热爱文学,令她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雨花石》便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
关于“雨花石”的传说,相传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石子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感动了上苍,忽有花雨从天而降,落地化作绚丽斑斓,独一无二的宝石。自此,人们称此地为“雨花台”,而台下的石子便被命名为“雨花石”。
陈艾霙的《雨花石》,表达了“人人皆如雨花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个体”的深刻哲思。人生因缘际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在承受一切的同时,也应以善良正直的品格去面对生命,创造美丽的人生。
《雨花石》这系列作品诠释生命独特与美好品德,同时融合了具有历史文化的“通胜万年历”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通胜版画,赋予了“雨花石”更深的文化意境。

《生命树》:以细腻线条勾勒丰盛的生命力
近5年来,陈艾霙在创作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她以描绘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貌。在作品中,她以细腻的线条勾勒景物,配以淡雅的用色,不仅突显了东方美学的意蕴,还让观者感受到平静与祥和,给予内心以舒适和安宁。
系列作品中的《生命树》图腾是其核心符号,既象征着生命力的丰盛,又蕴含如同音乐般的旋律感。作品传达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也赋予本土艺术以更深远的意蕴和国际视角。
这个系列作品,进一步奠定了她在国际艺坛的艺术地位,其中《舞蹈》更是被甄选为2020年国际彩墨联盟联展的封面作品之一,备受推崇。

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陈艾霙的5个系列作品,无论是自然的诗意表达、都市的冷静反思,还是对人性温情的赞颂,都体现了画者在美学追求上的深度与广度。她以多样的艺术语言,将冷暖对比、粗细结合与光影交织融为一体,赋予画作丰富的视觉效果与情感内涵。这种既追求形式之美,又注重思想深层的创作方式,使她的作品既感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光阴荏苒,四十多年来,陈艾霙的画笔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情印记。在这幅时光画卷中,每一笔都倾注了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凝视,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悟。从40年前的初心,到今日的成果,岁月不仅塑造了作品,也打造了独一无二的画者形象。
《岁月如画》,是陈艾霙对人生的感悟——以画笔书写岁月,以岁月沉淀艺术,让美好永存。
【活动资讯】《岁月如画》陈艾霙画展 |
●展期:2025年3月29日至5月25日 |
●地点:佛光山东禅寺/佛光缘美术馆东禅馆 |
●网址:www.fgs.org.my |
相关报道: 【观看的方式/02】影中人生:看东南亚皮影戏中的包容艺术 延伸阅读: 【戏曲香火/01】大马戏曲末路求存,两大锦囊:解救困境,寻找出路 【戏曲香火/02】肩负传承与推广使命,大马粤剧迎来年轻新声 【戏曲香火/03】狮城戏曲华丽转身,进驻剧场焕发新生命 【戏曲香火/04】海南乡音网红麦英,让戏曲在虚拟世界流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