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整个6月,我每个周三都会晚上主持“新新村社区联盟”和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举办的“台马社造学堂线上讲座”。刚过去的第一场《艺术如何营造社区》,主讲嘉宾台南艺术大学的曾旭正教授举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陶艺家蔡江隆在“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中进驻嘉义竹崎乡紫云社区后觉得该地异常安静——农村听不到虫鸣鸟叫是极为罕见的事,仔细观察、探问后发现原来是附近农田因过度喷洒农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所致;蔡江隆洞悉真相后不直接戳破,反而引导居民跟他一起制作陶铃,完成后悬挂起来的陶铃在风中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失声”已久的农村重新唤醒了休眠的耳朵。
蔡江隆在发表会上揭晓创作动机,居民才恍然大悟。艺术介入社区,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进而让居民开始检讨、改变伤害土地的农耕方式,并连带让居民更加愿意关心社区,甚至主动参与成为社区营造的一分子。一般人对于艺术的想像总是高不可攀,但走出美术馆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却可以让艺术渗透进生活的细缝里,扎根、慢慢长成一棵供后人乘凉的大树。
2004年,曾教授带着台南艺术大学建筑研究所的学生到没落的台南后壁土沟村写论文,一场台风把豢养村内最后一只水牛的“牛棚”吹垮,农民叫苦连天,于是他的学生黄鼎尧和陈昱良等人发起了“水牛运动”,筹款改造土沟村,他们的热情和事迹感染了全台;后来黄鼎尧等4人干脆落户土沟村,利用他们的建筑专业,十几年来不断跟村民沟通,邀请艺术家进驻,引导村民参与,最后把村里闲置的房舍改成艺术空间,一些村民还主动邀请社区营造团队协助美化室外空间,让整座土沟村变成一座美术馆。渐渐的,一些进驻的艺术家成了居民,不少阿公阿嬷级居民因为受到艺术薰陶也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甚至办画展;“村是美术馆,美术馆是村”,这次艺术和生活共谱的协奏曲,让土沟村的风头一时无两。
社区艺术早已是公认的社区营造最佳工具,曾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艺术和艺术家在社区营造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多,但就我的观察,对于现阶段的马来西亚社区而言,最值得参考和思考的包括:挖掘社区的特点;丰富居民的生活经验;促进居民观察生活的能力;增加社区的互动性;使参与者对社区的认同逐渐增加;减低公共议题中的敏感性和矛盾……
我的理解的是,艺术终究是一个协助人去改善生活品质的方法,同一个社区里,虽然人人都想提升生活品质,但也可能同时害怕改变;同一群人在咖啡店里讲了几十年都改变不了的事实,为什么艺术的介入却有机会翻转地方?因为,艺术是第三只眼,是外力(软实力),成功翻转地方的重要关键之一是——共同参与;自做自爽的艺术家,以及隔岸观火的居民,最后只会沦为一场戏。就像曾教授说的,Community在日文里被译为“生命共同体”。你在你的“生命共同体”,看见艺术的影子了吗?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