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创造营2021》已经播出过半,虽然热度大不如前,但是依旧吸引万千迷弟和迷妹追看。
尽管有许多学者、媒体表示选秀类的节目已经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只是年复一年,一届又一届的选秀,我方唱罢,那方又粉墨登场,却又说明了即使再疲劳,充满戏剧张力的真人秀永远有人买单。
到底真人秀为什么如此受欢迎?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真人秀,又称为真人实境秀,虽然包含观察记录、生命体验、游戏、肥皂剧等多种元素,可是此类节目的特色是“真实”的,而“人性”则是核心;最后通过“秀”,即游戏或规则将前两者呈现、突出。
提起真人秀,自然不得不提首开先河的《老大哥》(Big Brother)。这是一档在1999年于荷兰电视台播出的社会实验类的游戏真人秀。
一群陌生人入住同一间房子成为“室友”,他们犹如进入《楚门的世界》,24小时都生活在摄像机、麦克峰环伺的空间里,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全数被记录在内,通过任务和竞赛、提名、淘汰,最终留下来的人便是胜利者赢走大奖。
他们在这段时间的生活点滴,全程展现在观众眼前,隐私全无却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偷窥”欲望,因此大受欢迎风靡全球。
随后,许多真人秀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生存游戏类,《幸存者》最强悍
真人秀的形式非常多元,发展到了后来,还有亲子类的《爸爸去哪儿》、恋爱约会类的《恋爱岛》(Love Island)、互换人生的《变形计》,但是其中最为盛行的类别是生存游戏类以及才艺真人秀。
在《老大哥》吃了第一口螃蟹后,2000年启播的生存游戏类真人秀《幸存者》(Survivor)把这种模式升级改造,将密闭式空间挪到天高海阔,原生态的荒野。
节目组将一群来自各个阶层和职业的人们“放逐”到偏远的荒岛上,然后分成数个部落展开各种竞赛,在豁免赛中失利的部落将要淘汰其中一名成员。
当某个部落已经淘汰8至9人左右,部落将会合并,从团战变成个人赛,最终只有一人胜出。
为了赢得胜利,参赛者不仅要与大自然的恶劣生存条件搏斗,更要绞尽脑汁选择合适的伙伴联盟,勾心斗角的戏码不断上演,真实又被放大的人性,以及荒岛野外的美景让观众看得直呼过瘾。
播出之时荣登美国有线电视网(American Network)黄金档收视率第一名(2700万电视观众收看),最后3集估计为CBS大赚5000万美元广告收入,至今已经播出40季,赛制更经过多次优化和改变,只是目前因疫情关系,第41季的录制已经延迟,其生命力之强悍,足见真人秀的魅力。
《学徒》名利双收
竞赛生存类的节目还包括200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推出,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监制兼主持的《学徒》(The Apprentice)。
该节目的卖点是为特朗普挑选“接班人”,把战场设定在美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曼哈顿,通过“最终面试”脱颖而出的获胜者,可得到特朗普公司一份为期一年,年薪25万美元的合约。
他们设置的环节包括在街上售卖柠檬水、收购谈判、经营好莱坞星球酒店、推销新品牌矿泉水、经营车队或赌场等等各种商业活动。
第一季播出后,该节目荣登2004年度美国成年观众收视率第三,特朗普在节目中的那句“You are fired”更成为他的名言。
这股风潮让那些参赛者即便没有胜出,亦可凭借着在节目里的表现吸引了眼球,开辟了另一条成功的途径,比如转型当艺人、开设娱乐公司创业等等。
不过,除了参赛者,收益最高非特朗普莫属。所有竞赛的项目都与他名下的产业和业务有所关联,如给他旗下的赌场招揽客户、高价出租公司大楼的顶层等等,不但名利双收,公司的股票还应声而涨。
他参与该节目一直到2015年竞选美国总统为止,改由知名演员、前加利福尼亚州长阿诺·舒华辛力加接任主持棒。
然而成也特朗普,败也特朗普,因美国掀起反特朗普抗议运动而导致《学徒》收视率大跌,阿诺·舒华辛力加在2017年决定下堂求去,已经播出长达13年的《学徒》也止步于15季,此乃后话。
平凡人也能操控结局
除了让人感到肾上腺素高涨的野外求生或商战等比赛游戏类真人秀,当然不会绕过近年来出现频率最高的才艺类真人秀。
2001年,由英国金牌制作人西蒙‧富勒(Simon Fuller)以及BMG唱片公司制作人西蒙‧考威尔(Simon Cowell)创办的《流行偶像》(Pop Idol),为素人提供了一个舞台,通过有戏剧冲突的比赛选秀,达到“总统选举式”的节目高潮,意即根据观众的投票,选出英国的最佳流行歌手。
根据该节目的制作单位Fremantle Media国际传媒公司时任媒介主管狄布拉‧约翰逊(Debra Johnson)在一次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流行偶像》第一季播出时,平均每集观众达到1300万,在高峰时段可以达到1400万。最终总决赛分流了美国广播电视台56%的观众。
决赛时有近900万观众在两个小时内参与短信或电话投票,创造了当时英国短信或电话投票的最高纪录。
尔后该公司打铁趁热,在2002年推出美国版,也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全美偶像大赛》(American Idol)。
《全美偶像大赛》第一季最后一场节目,吸引2300万电视观众,2003年1月更有连续两晚吸引2500万人收看的纪录,创下当时美国有线电视网非体育类节目收视率的历史新高。
节目的评委分别是西门‧考尔、宝拉‧阿巴杜和兰迪‧杰克逊,他们负责在海选中筛选出能够前往好莱坞继续比赛的参赛者。
每一名参赛者只有1分钟的清唱时间,而上千名的参赛者可能仅数十人脱颖而出。到了好莱坞后,评委在一百多人里再选出24至30人(视当届赛制而定)左右进入半决赛。
半决赛开始,评委只有评价参赛者表现的作用,去留此等“生杀大权”交由观众来决定,观众可在节目结束后的两小时内拨通热线投票,次数不限,最终胜利者可获得100万美元的唱片约。
于是,才艺选秀类成了最快速的造星平台,《全美偶像大赛》第一季的冠军得主凯莉‧克莱森(Kelly Clarkson)鲤跃龙门,一夜成名晋身当红歌手的行列,并在2005年一举夺下两座格莱美大奖。
而第三季的第7名珍妮佛‧哈德逊在赛后参演电影《梦幻女郎》,凭借此片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
这让许多出身平凡,怀抱着歌手或演员梦想却无处展现的人们有了实现梦想的希望,哪怕歌舞不那么出色,但是在更重视个性化的真人秀里,也有散发光芒的机会。
比如在第三季海选时,一名美籍华人孔庆翔(William Hung)形象和歌舞均让毒舌评委哭笑不得,质问他:“你不能唱也不能跳,你想我说什么?”孔庆翔平和沉稳地回应:“我已尽全力,我毫不后悔。”尽管没有通过海选,但不亢不卑的姿态让他迅速在美国蹿红,之后还发行了两张专辑。
平凡人可以圆梦;平凡人可以参与甚至左右结局;光是这两点便成了选秀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数据来自:《流行真人秀》、《变形计》
更多文字报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