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網
星洲網
星洲網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網 Newsletter 聯絡我們|星洲網 聯絡我們 登廣告|星洲網 登廣告 關於我們|星洲網 關於我們 活動|星洲網 活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新教育

|

教育專題

發佈: 9:05am 07/07/2021

從考古學到博物館學,林家豪欲普及大馬文史教育

作者: 報道:本刊 關麗玲 圖:受訪者提供

博物館一定是展示考古出土的文物和標本而已嗎?以展示技術為主的美術館、科學館就不涉及考古內容。博物館除了展示的功能,還有扮演研究和典藏的角色。

曾經擔任大馬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他近期積極推動大馬文史普及教育,希望透過分享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樂趣,打破人們對博物館只是展示傳統文物、死板沉悶的刻板印象,鼓勵大馬人先主動走進博物館,促進本地打造優質的博物館。

ADVERTISEMENT

林家豪近期積極推動大馬文史普及教育,希望透過分享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樂趣,打破人們對博物館只是展示傳統文物、死板沉悶的刻板印象,鼓勵大馬人先主動走進博物館。
林家豪近期積極推動大馬文史普及教育,希望透過分享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樂趣,打破人們對博物館只是展示傳統文物、死板沉悶的刻板印象,鼓勵大馬人先主動走進博物館。

2021年4月底,林家豪卸下了大馬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一職。這兩個月,他沒有閒著,以文史工作者的身分,主講兩個系列線上課程,先是配合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由陳嘉庚基金舉辦的“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博物館”,接著是即將於7月在迂野閣工作室開課的“解鎖考古學”。

本地鮮少舉行這類文史性質短期課程,在無法出遊的日子,以線上方式學習或許可以深入認識。

201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學學士學位的林家豪,每次介紹自己是學考古時,對方的反應多半是“我小時候也想過當考古學家。”考古研究予人一種神秘感,他笑說:“受影視作品和網絡小說影響,如《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古墓奇兵》(Tomb Raider)、《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等,很多人對考古學感到好奇,覺得很有趣。”

從小愛閱讀、閱報、中學時期是常識比賽常客的林家豪,對文化、歷史有濃厚興趣。“在吉隆坡中華獨中唸書的時候,常參加常識比賽,學習過程中接觸到大量的歷史知識。看過的報道、事件背後蘊含的意義和價值,都會去追蹤這些知識內容,過程是其樂無窮的。”

原想讀中醫

對於自己的升學方向,他很早就有想法。初中時媽媽身體不好,林家豪原先想過念中醫,學成可以照顧媽媽。到了高中,他確定自己始終喜歡歷史和文化,校長建議他讀歷史系。他又想:念歷史系的大馬人有不少,會不會還有些工作需要有人填補呢?“考古學”是他心中的答案,決定往這條冷門路前進。“確定之後,整個高中生涯就變得有條理了 ,統考也不會很壓力,對自己的目標清晰,就輕鬆了。”

林家豪當年通過董總報讀北京大學,3個志願科系依序為考古系、歷史系和中文系。北大每年年初會派專業團隊來到大馬面試申請者,林家豪通過面試成功獲得第一志願考古學系錄取。2010年,進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主修考古學,開始4年的中國留學生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辦公樓。該院設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考古學(文物建築方向)、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考古學方向)5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辦公樓。該院設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考古學(文物建築方向)、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考古學方向)5個本科專業。

林家豪(右三)畢業後返京探訪,中為恩師沈睿文教授,現擔任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其餘為同門師兄與大學同班同學。
林家豪(右三)畢業後返京探訪,中為恩師沈睿文教授,現擔任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其餘為同門師兄與大學同班同學。

中國考古學與歐美大不同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設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考古學(文物建築方向)、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考古學方向)5個本科專業。林家豪解釋,主修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學生在大一和大二是一起上課,都會學到考古和博物館相關的內容,大三和大四才開始區分主修科,實習性質和場所也有不同。博物館學生到博物館實習,而考古學學生則參與考古挖掘工作。

關於考古學的種種,林家豪簡略解說,中國考古學與歐美的不一樣,中國考古學是從金石學演變,歷史學角度為主。歐洲如法國很多的考古發掘是跟藝術史有關,美國則是隸屬人類學。不同的國家學科分支不一樣,造就了考古和博物館的分界也有所不同。

北大考古專業的田野考古涵蓋新石器、夏商周到漢唐代的發掘。林家豪參與的是漢唐考古,挖掘漢代到唐代的遺址。

林家豪說:“唐代以後的挖掘較少,宋代多是瓷器、窯址、沉船,尤其元明清一代,歷史文獻上的記載已經非常詳細,那就不需要考古發掘來補充。”

考古工作開展時,除了前線考古發掘人員,現場有所發現可能需要跟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合作,才可以完成一個考古項目。考古學學生也需要學習這些基礎知識。

挖掘恐龍化石不歸考古學家工作

“要釐清的是,很多人以為挖掘恐龍化石是考古人的工作,其實不是,考古人所做的都是跟人有關的事,恐龍時代是沒有人的,那是屬於古生物學家的工作。”

地層是隨著年代一層層地疊加,這稱為考古地層學。考古學家挖掘人類存在的地層,是去不到恐龍時代的地層。

下工地前,考古工作者首先要有大量的知識累積。他們大學首兩年上了很多課,比如他選修人體骨骼學,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因為考古發掘時可能會挖墓葬、殉葬坑、祭祀會挖到人殉,就要判斷是人類還是動物骨頭。

還有動物考古學,林家豪當時的熟悉程度可以判斷動物種類的骨頭殘片,屬於肢體哪一塊骨頭,動物是年老或年幼以及雄性或雌性。

閒暇或旅遊期間,林家豪熱愛逛博物館。圖為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為英國第一所公眾博物館。
閒暇或旅遊期間,林家豪熱愛逛博物館。圖為牛津大學的阿什莫林藝術與考古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為英國第一所公眾博物館。

林家豪參觀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林家豪參觀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林家豪參觀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林家豪參觀位於愛丁堡的蘇格蘭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ies of Scotland)。

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某展區一角。
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某展區一角。

考古系雖冷門但還是選擇了興趣

考古實習是林家豪留學生涯中最難忘的經驗。北大考古實習期在大三第一學期進行,長達1學期,有半年的時間考古系學生需要逗留在考古發掘地。林家豪那屆參與的是位於山東龍山的東平陵故城遺址初期挖掘。東平陵故城是篡奪漢朝政權的新朝皇帝王莽老家。從唐代到中國近代土地改革之前一直是荒地,土地改革後才推土做農田。

林家豪說,那裡是一大片玉米田,等玉米莊稼收成後才開始考古工作。“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工作是先採玉米,之後才挖掘。該地很早以前已發現一些城牆痕跡,只是沒有大規模挖掘。透過文獻記載,用洛陽鏟打探洞的結果,大概確定了位置考古挖掘就開始。”

半年實習期所做的工作很多。除了完成前期工作,林家豪和同學每人獲分配5米x5米的探方,一直往下刨,這是最傳統的考古方式。首1000年即明清時代的地層沒有人用,沒有任何發現,可以挖掉。林家豪挖到三十多cm就到了漢代地層了,他記得有的同學挖到2米才到。

中國現今注重搶救保護

“這就是考古好玩的地方,我們現在站著的地球表面,跟500年前的人站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樣的,土地不停有風土累積會越來越厚。例如,北宋的汴京就在現今河南開封地底下,要挖大概10米才到,因為過去曾發生多次黃河氾濫,帶來大量汙泥等因素。”

林家豪指出,很多人以為發現一個墓就必須挖掘,其實並非如此。中國現在的考古都是搶救發掘,比如說建地鐵發現了古墓,就要搶救、保護和發掘,很少主動發掘。

“考古學的目的主要是要證實或推翻歷史文獻所記載的內容。考古工作難免會帶來破壞,這不是考古的錯,而是現有科技保護手段還不到位,任何不小心就會造成破壞。這也是為何秦始皇陵經過探測已知道底下還有東西但卻不敢挖掘,因為沒有能力保護。”

在考古挖掘現場,林家豪說基本上是分不清考古工作者和民工,日曬雨淋,是苦力活。

生活在偏遠小鎮半年進行田野工作,林家豪體驗到一般留學生涯沒有的經驗。他負責管理大家的伙食,要到市集買東西,該地居民都是農民,保留了傳統趕集的習俗,在固定的農曆日子開市,讓他覺得很有意思。

選擇冷門的考古學,林家豪當初沒考慮這麼多,包括前途這回事。他認為,熱門行業大家都搶著去做,但現實是現在讀著的未必是以後的熱門,未來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跟大學所讀有關,不如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發揮所長。

林家豪大學畢業後,回來先在隆中華教書,1年半後機緣下認識了已故丹斯里吳德芳,得知華總正籌備展示大馬華人歷史的大馬華人博物館。他很慶幸有機會在2016年1月加入該博物館,參與創立的工作。華人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開館,展區按歷史時間線規劃,除了歷史文物,還採用立體雕塑、微雕,實景重構結合(AR)技術,甚獲好評。

華人博物館加入科技互動元素,林家豪解釋,博物館摒除傳統死板的展示方式,以此吸引年輕人關注。

山東省章丘東平陵故城建築基址發掘工地,一共28個探方(各面積5米*5米)
山東省章丘東平陵故城建築基址發掘工地,一共28個探方(各面積5米*5米)

林家豪說田野考古工作過程中常要日曬雨淋。圖為考古發掘工作最重要的工具——手鏟。
林家豪說田野考古工作過程中常要日曬雨淋。圖為考古發掘工作最重要的工具——手鏟。

博物館不僅是漂亮『倉庫』

雖然已離開大馬華人博物館,林家豪希望接下來繼續推動博物館學。“我國缺乏一個真正成熟的博物館和博物館產業。我們出國旅行看文創、參觀博物館,難道在大馬就不能實現嗎?大馬近10年是有博物館和文物館熱潮,很可惜到最後淪為漂亮的‘倉庫’,有人來才開燈開門,沒人就關門。這是我們需要教育大眾的,博物館不僅僅是這樣而已。”

往往旅行要遊覽的地方很多,導致逛博物館的時間不足夠,對於選擇要參觀的博物館,林家豪的建議如下:

·到有歷史底蘊的地方,建議去該地不錯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若有充裕時間,至少保留一天參觀博物館。

·大城市可選擇世界級的博物館,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羅浮宮。

·除了雕象,如維納斯雕像可帶來直觀感受,著名的館藏如蒙娜麗莎畫像,肯定很多人潮,不一定非得去看不可。可以在家上網看高清版。

·參觀前先做好基本功課,瞭解正在舉行的展覽,挑選感興趣的。

·可下載博物館App,根據興趣挑選博物館提議路線。

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林家豪擔任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
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林家豪擔任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

2018年,林家豪曾以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副秘書長與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身份,受邀到北京參與國僑辦活動,作為馬來西亞代表發表彙報。
2018年,林家豪曾以馬來西亞留華同學會副秘書長與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身份,受邀到北京參與國僑辦活動,作為馬來西亞代表發表彙報。

華人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開館,展區按歷史時間線規劃,除了歷史文物,還採用立體雕塑、微雕,實景重構結合(AR)技術,甚獲好評。
華人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開館,展區按歷史時間線規劃,除了歷史文物,還採用立體雕塑、微雕,實景重構結合(AR)技術,甚獲好評。

華人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開館,展區按歷史時間線規劃,除了歷史文物,還採用立體雕塑、微雕,實景重構結合(AR)技術,甚獲好評。
華人博物館於2018年正式開館,展區按歷史時間線規劃,除了歷史文物,還採用立體雕塑、微雕,實景重構結合(AR)技術,甚獲好評。

下一篇: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博物館

更多文章:

訓練口才,自信也大增

機電系——自動化系統的推手

飢餓30大使周興哲:穩住想法,成就特別的自己

性平教育教什麼?

打開全文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发布: 10:08am 26/03/2025
将艺术搬进社区, Lai Lai Art 工作室创办人陈厚玏 艺术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

法国学者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想象的美术馆》(Le Musée Imaginaire)中提出了“无墙的美术馆”概念。不禁令人思考,当艺术融入日常,是否能与生活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本地艺术家陈厚玏选择在安邦住宅区里创办 Lai Lai Art 工作室,时不时邀请艺术家前来设展。此次更打造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的壁画,试图打破大众对艺术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想起艺术觉得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苏思旗

离开高速公路,驶入雪兰莪安邦的公园社区。先是经过菜市场、运动广场、小学……由本地艺术家陈厚玏(Alice Chang)经营的 Lai Lai Art工作室,就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住宅里。

今年58岁,来自彭亨的她自小在而连突(Jerantut)的稻田间度过童年,“我跟我婆婆长大,稻田里很多鸟,所以我最喜欢画鸟。”从有记忆以来,她对美术有极大的兴趣,但因家境不允许,沙子是大自然给予她的最佳画笔。

中学毕业后,她离开家乡到城市找工作,但都不是与艺术相关。陈厚玏到过日本旅行社打工,也曾创业卖包。直到2009年,陈厚玏才决心投入艺术领域,“上一代说画画赚不到钱很难生活,所以到我结婚了才开始画。”

她先从油画开始,再到马赛克雕塑创作。谈到她最为众人所知的雕塑品,就是鬼仔巷的“小姐”雕像。她采用几百件的瓷器改造,赋予被遗弃的碗碟全新的生命。

问起为何开始马赛克雕塑创作,她说,为了疗愈内心。

鬼仔巷的马赛克雕塑,是陈厚玏的作品。(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玻璃碎片变艺术装置

接连两年,陈厚玏在2018年到意大利的布雷西亚(Brescia)和米兰(Milan)举办个展。但后期因工作过于繁重,身心俱疲。某一次,她知道一位苏格兰朋友热衷马赛克艺术,向对方了解后,上网自学。

马赛克是一种镶嵌及装饰艺术,超过3000年历史。最初盛行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和古希腊,较后基督教徒以艺术为表达信仰的方式,在教堂墙壁上以小石块或有色玻璃拼成画面。这种盛行于欧洲的艺术,彩色玻璃和珐琅是普遍使用的镶嵌材料。

在一次巴塞罗那的旅行中,她看见当地运用玻璃碎片装饰庭院和制作家具,联想到日常厨房里不小心打碎的碗碟。

“扔掉这些漂亮的花纹碎片很可惜,我想是否可以透过水泥把玻璃碎片镶嵌在雕塑上。”透过旧材料升级改造,陈厚玏为艺术创造新生命。

这是陈厚玏在意大利旅行,收集到的彩色碎片。
工作室的架子上,摆满一箱箱的陶瓷碎片,陈厚玏认为每一个都独一无二。
每个碗碟碎片,都有独特的花纹,拼凑起来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这一系列由青花瓷碎片雕塑的艺术品,将在5月开放给大众观赏。

走入Lai Lai Art画廊,除了有马赛克雕塑品,墙上挂着一幅幅油画。其中,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中,充满了大象。喜欢大象的原因,她说跟孩子的出生有关。

“我第一个儿子出世的时候,我唱了很多大象歌,在我脑袋里头有很多大象。”此外,她发现大象照顾幼儿的方式跟人类相似,怀胎24个月、细心呵护,给予无条件的爱。当时作为新手妈妈的她,为此感到共鸣。带着这样的情感,她把大象注入创作中。

在陈厚玏的创作中处处可见大象的身影。
废弃物重生 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这是我在本地餐厅拿到的碗碟碎片。有的碗碟从中国运来发现碎了,老一辈不舍得丢,但轮到第二代经营,就会清理掉。他们知道我在做永续艺术(sustainable art),就会把碎片给我。”
踏入工作室,架子上一箱箱都是陈厚玏收集来的碎片。打开一个约80公分高的黑色塑料桶,满满的白色碗碟碎片。

“这些碎片来到我这里就是这个样子,我还在想怎样运用它们。”有的碎片,是她旅游期间收集的,“这个来自意大利,商家切出形状后,陶瓷成了碎片没用了,我会去拿。”

问及其中是否有最特别的,她摇摇头:“没有最特别的,因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制作马赛克雕塑,这里也是她创作油画的空间。一手拿起油画用的调色盘,实则是家私工厂不要的木板。陈厚玏在日常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投入环境保育。

陈厚玏使用回收的木板和纸张做调色盘。
陈厚玏正在示范切割陶瓷碎片。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一点,把这个讯息传下去,就会更多人来参与(环保),毕竟我们制造太多垃圾。”

2003年,登嘉楼附近海域发现船只“万历号”,船上有大量明代万历时期制瓷风格的瓷器,陈厚玏收集了船里破碎的青花瓷,成为创作材料。
她保留长在青花瓷上的珊瑚,别具一格。
由于浸泡在海底时间过长,一些花纹早已模糊。

在创作中注入马来西亚元素

除了环境保育,在陈厚玏大多数的作品中带有丰富的马来西亚色彩,像是名为《3 Graces of Malaysia》的装置艺术品。

2021年,为迎接我国64周年国庆,她从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的经典雕塑《三美神》(The Three Graces)取得灵感。制作3个怀孕妇女的雕像,命名为Siti、Ah Lian 和 Shanti,代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女性。

《3 Graces of Malaysia》(图:取自Lai Lai Art脸书)

每一个雕塑都穿上了以玻璃拼贴制成的传统服饰,细致而独特。

“世界上多厉害、多有名的人,都是从妈妈的肚子出来的,是不是?”陈厚玏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她们是无名英雄,默默地支撑着家庭与社会。

另外,她也时常加入濒临绝种的马来亚虎(Malayan Tiger)在创作里头,一如这一次的社区的壁画。

在马赛克艺术中,陈厚玏加入濒危的马来亚虎形象,提高大众的保育意识。
马来亚虎壁画拉近社区与艺术的距离

陈厚玏邀请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Alice Stainthorpe),共同创作的壁画,名为《大地与河流的精神(Spirit of Land and River)》。

壁画分为两个部分,上方有一条鱼,底下有8只马来亚虎。
“民间有舞龙舞狮,我们这个是‘舞鱼’,而且画出了剪纸的感觉,这是华人很值得传承的艺术文化。”若仔细观察,8只老虎的花纹都不一样,“除了让人们关注野生动物,花纹的不同代表什么种族都可以一起。”而壁画使用鲜明颜色,象征我国各大民族汇集而成的多元文化。

左边为英国艺术家爱丽丝·斯坦索普,右为陈厚玏,两人在画展上认识。
经过的社区居民,时不时会被壁画吸引。在社区散播美,也是陈厚玏的最终目的。(图:受访者提供)

斯坦索普在成为全职艺术家前,曾在我国担任英文老师,“我最开始来到这里教书与旅行,周末会到处画壁画、探索城市。”她的作品散落在鬼仔巷和中央艺术坊两处,但这里的壁画面积最大。

从远处看,8只老虎富有动感,仿佛跟随“舞鱼”跳耀,同时带有节日氛围,“我在设计时选择了游行队伍的概念,因为这样更有节庆氛围,也能呈现更多动感。

但这不仅仅是一幅壁画那么简单,而是陈厚玏用作拉近社区与艺术距离的第一步。

艺术没有那么遥远

“很多人想起艺术认为很遥远、很高级,但其实生活里充满艺术。”她认为,像是在晚餐时布置餐桌,摆放菜肴也是艺术。
这幅开放式的壁画,就是要让路过的居民有机会接触艺术。
“艺术不只在画廊里,不需要拿着酒杯欣赏。”在完成壁画的过程,社区居民乘坐摩托车经过,会伸出拇指比赞,表示鼓励,“每个人都懂得欣赏美,只是美没有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罢了。”

陈厚玏鼓励社区民众在闲暇时,来Lai Lai Art 欣赏不同主题的艺术展。即便穿拖鞋也没关系,因为艺术可以很亲民。她笑着强调。

更多【】:
学华文 让人生有多一种可能
小学时期就被大学录取,资优生兄弟魏恩义 x 魏恩勇:以人为本是追求目标
动画导演黄翊翔/想像力是人人具备的超能力

ADVERTISEMENT

點擊 可閱讀下一則新聞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