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張潔盈
(加央4日訊)玻璃市進入國家復甦計劃第三階段,餐飲店獲准堂食,恢復昔日的人氣和熱鬧,讓還不能堂食的州屬的人民羨慕極了!
ADVERTISEMENT
儘管如此,玻璃市州務大臣拿督斯里阿茲蘭提醒,在餐廳、飲食店及食攤享受堂食的當兒,大家別忘了遵守防疫標準作業程序(SOP)!
他說,大家嚴守防疫措施,才是切斷冠病感染鏈的要訣,唯有如此,玻州才能達致第四階段的3大指標,也早日進階。

大臣提醒搞清楚規定
他再三提醒州民,務必詳讀國安會發出的第三階段標準作業程序,搞清楚那些“准許”與“不准許”的規定。
他說,今天零時起玻州進入國家復甦第三階段後,玻州居民有了更多自由活動的機會,包括可堂食、超過2人共車、每週市集獲准營業等。
“不過,一些高風險的活動仍被禁止,其中婚宴及社交集會是主要被禁止的活動。”
玻璃市的餐飲店,因政府落實全面管制及國家復甦計劃第一、第二階段,從6月1日至昨天,已長達2個月禁止堂食。

餐飲店做足SOP
今天進入全國復甦第三階段第一天,大部分餐飲店業者都做足SOP,迎來不少期待已久,可在咖啡店堂食的顧客。
國安會限定,餐飲店仍只能2人同桌。加央皇冠多家咖啡店業者昨天已為堂食做好事前準備,在桌上都貼好“X”,以方便限制人數,桌子與桌子之間也維持1公尺距離。

劉漢挺:期待疫情早點過去
向來有堂食習慣的劉漢挺(47歲)坦言,對獲准堂食感到開心和方便,不然外帶早餐回家吃了之後,再到附近開店,有點麻煩。
“無論如何,現在要堂食,我也會擔心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做足防疫措施,小心為上,期待疫情早點過去,恢復正常生活。”

華德強:不鼓勵長者小孩堂食
加央大巴剎小販中心其中一名業者華德強說,那裡的小販在禁止堂食期間都如常營業,如今獲准堂食,今早已有很多顧客選擇坐下來,好好地享受堂食。
“雖然這樣,我們還是不鼓勵顧客帶老人家或小孩出來堂食,畢竟如今已有變種病毒,而且可能會有無症狀患者,在不知自己患病情況下,來堂食。”

一些業者保持觀望態度
由於國安會昨晚才公佈第三階段SOP,而且加央市議會也還沒列明營業限制,一些業者仍保持觀望態度,決定維持外帶、外送服務,打算等到有明確指示,才開放堂食。
此外,堂食情況在玻璃市港口卻天壤之別,一些咖啡店業者擔心當地冠病疫情未改善,仍不允許顧客堂食。
玻璃市港口漁村小販中心東主林保成(62歲)說,當地確診病例居高不下,居民要外出也害怕,就連外賣生意也受影響,更何況是堂食,因此,他打算多等一個星期才決定是否允許堂食。

警方撤回港口封路
另一方面,警方也撤回玻璃市港口的封路及人流管控行動。
加央警區主任華禮秋說,由於玻璃市已進入第三階段,加上玻璃市港口並非加強行動管制區(EMCO),所以警方撤掉玻璃市港口—樟侖大道,靠近蓄水池的紅綠燈處的路障,並開放拿督阿里路即杜古寧(Tok Kuning)靠近哥打稼秧博物館,通往玻璃市港口的路段。
“不過,警方將加強當地的SOP執法,希望能加強人流管制,協助降低當地的冠病感染風險。”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最近看到布特拉高原气爆事件的新闻,内心百感交集。虽然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但令人感动的是,当地的清真寺和兴都庙竟然成了临时避难所,敞开大门欢迎灾民避难。没有宗教歧视、没有繁文缛节,只有满满的人情味。就连苏丹都公开表扬,说这是马来西亚团结精神的最佳体现。
这些场景让我联想到宗教的另一种角色。宗教不只是用来抚慰人心、指引信仰的,它其实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力量。尤其在面对灾难时,宗教场所如果愿意出一份力,确实可以成为政府之外,最可靠的后盾之一。
我们不必羡慕外州,槟城也有不少值得骄傲的例子。比如2017年槟城发生大水灾时,大山脚的斗母宫就毫不犹豫地大开方便之门,接待灾民,还组织义工队为灾民送餐送物资,让当时苦于无助的居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其实,槟城是一个宗教活力惊人的地方。根据非正式统计,全州大大小小的宗教膜拜场所已超过3000所,这个数字比我们的便利店还多!从街角的小神坛,到百年古庙、清真寺、教堂和兴都庙,可说是遍布全城。与其让这些空间一年只在特定节庆热闹一下,不如赋予它们更多意义,尤其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让它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守护者”。
那么,宗教场所可以怎么参与?首先,最基本的是“避难所”的角色。许多宗教建筑本身空间宽敞,配备水电、厕所甚至厨房设施,只要稍作整理,就能成为临时收容中心,协助政府安顿受灾居民。想像一下,如果某个社区突然停电、淹水、火灾,只要附近的庙宇或教堂愿意打开大门,就能立即成为安全避风港。
其次,宗教团体往往拥有热心的义工网络,这也是极大的资产。在灾难发生时,这些义工可以成为第一线的援助者,无论是协助搬运物资、准备膳食,甚至提供心理辅导,都比一般人更有经验与耐心。
当然,这一切需要有计划地推动,而不是临时才手忙脚乱。槟城和谐机构作为槟州政府非伊斯兰事务的官联机构,我们非常乐意与各宗教团体合作,逐步在每个地区鉴定出几个具备条件的宗教场所,让它们在平时就做好“社区中心”的准备。包括储备乾粮、简单急救器材、紧急应变方案等。也可以安排定期的演练和培训,让信徒与志工都知道灾难发生时,该怎么行动。
此外,这些“社区中心”也不必只在灾难时发挥功能。平时也可以举办健康检查、社区课程、亲子活动等,让膜拜场所真正融入社区生活,与居民建立更深的信任与连结。
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增加宗教场所的负担?其实不然。许多国家早已实施类似概念,如日本许多寺庙在地震或风灾时自动转为避难中心,美国也有教会与当地政府签约,成为灾难时的应急场所。有些国家甚至会提供小额补助,协助宗教团体改善设施,以符合避难用途。
这样的转变,不仅让宗教场所更具实用性,也赋予它们全新的社会价值。从单纯的膜拜场,变成了社区的安心力量,这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且让我们一起努力,从信仰之地走向互助之所,让宗教在抚慰心灵之馀,也成为灾难中最坚强的依靠。
|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