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见到陈伟团之前,我一直以为对影视业幕后工作者而言,为这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也许是3D等听起来华丽炫目的影视技术。
陈伟团是资深摄像师,同时也是导演,亦涉足灯光的工作。他将影视新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来观影新体验,比如3D、4DX等等;一种则是改善幕后工作人员的技术。
ADVERTISEMENT
以影视工作者的角度来说,相比起酷炫的特效,陈伟团更注重实用的技术,比如“无线图传”的出现,便大大提高了剧组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
在过往的拍摄现场,需要用电线将摄像机与导演的监视器连接起来,让导演可以实时看到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
而“无线图传”顾名思义,就是不再需要电线,只要在摄像机上安装一个发射器,摄像机便能将视频讯号发送到已经安装了接收器的监视器上。
不就是少一根电线而已吗?区区一根电线,足以改变剧组人员的工作方式。
“有时候线不够长,就得移动导演的监视器,挪近一点。”
“当然,比较正规的剧组会有很长的电线可以拉到很远,但电线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被踩坏,有的地方空间条件不适合拉线。”
他介绍,现在无线图传和手机App结合后,大大地减轻剧组人员的工作量,“方便”这优点在一些人手不足的小剧组尤其显著。
“假设在大剧组,摄像师在摄像机的位置看着监视器,口头‘遥控’助理调整道具的位置,但小剧组的话通常身兼多职,要跑来跑去,现在只要掏出手机看app上的画面,就能直接调整,不用再反复往返到荧幕前查看。”
一个功能可以协助美术组、道具组调整道具位置;有助于副导演在调度临时演员的走位;便于灯光师调整灯光,查看是否穿帮等等。

LED灯和钨丝灯,哪个更好?
陈伟团提及,过往由于考虑到色彩还原的因素,他们并不会将LED灯投入到影视拍摄中。
“阳光的色彩还原度达100%,大部分的光线是无法达到的。以前LED的还原程度只有80%左右,不是看起来不好看,而是怪,有些假。”
但如今LED技术愈发成熟,色彩还原度已经高达97%至99%,肉眼上无法辨别出有何差异,于是LED灯便具备极大的优势,即耗电量小,光线却足够亮。
“以前通用的钨丝灯,用电量非常大。若觉得不够亮,要再加灯,就得多搬一台发电机到现场,还要算会不会跳闸。LED灯则不需要。”
他指了指周遭放置的灯,道:“我这里最大的灯才500瓦特,但(亮度)已经接近1500瓦特。”
使用LED灯,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电脑,甚至可在手机上直接控制灯光的开关、模式、亮度等等。
“以前灯光师也要带几个人进组,现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技术)让我们轻松一点。”
不过,钨丝灯仍有不可取代之处。
“以方便度来说,LED是方便。只是就质感而言,钨丝灯的光线拍摄出的成品会比较好看。因为它的发光原理是靠发热而发出亮光,是自然发光,LED并不是,所以会有颜色性的问题。”
他曾试过从几部作品中,以肉眼成功辨别出何者是LED灯或钨丝灯拍出的成品,因而有此感叹。
“比较浪漫的追求是,我想用钨丝灯,虽然它没那么方便、用电量大,让大家觉得很热等等。但如果没有这种追求,只要求方便、有效率、省钱,那就是LED灯。”

科技进步模糊摄影器材的界线
走进陈伟团的工作室,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摄影器材。原来在会面前一日才结束拍摄,拍摄的器材还来不及归整收拾,环顾四周,寻思着怎么不见那种影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摄像机?反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照相机镜头,这是否意味着影像拍摄器材的选择渐渐出现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
“我觉得各领域的消费型和专业型的设备越来越接近。以前这两个类型之间的界线是泾渭分明,落差会很大。”
消费型即是面向普罗大众,业余人群;专业型的市场目标自然是以此为生的专业人群。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两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他以照相机为例,由于感应器、光学、图像处理等技术越来越进步,于是消费型的设备配置和成品越来越靠近专业型;而专业型的摄影机,操作方式和界面越来越简单,即使是普罗大众也会用,渐渐靠向消费型。
“所以到最后,消费型和专业型的区别在于使用上,像我们专业的人群在使用这些器材时会考虑收音的问题、怎么匹配讯号等等。”
“然后是心态上的不同。消费型人群可能就是今天拍不到,明天再来拍;我们是今天一定要拍完。”
因此,“急迫感”让专业型设备追求稳定,尽量减少状况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型的器材质量较逊色。
“大学时,我曾跟老师讨论过关于专业型和消费型的差距。打个比方,我们怎么定义‘好车’?”
“法拉利跑车和挖土机哪台车好?法拉利吗?可是我要挖土的话,它能挖土吗?我要载货,那当然是货车比较好。所以专业型就是针对某种特定的需求,至于好不好,就要视乎你基于哪个角度来做比较。”
他笑说,现在有许多人会觉得手机拍照会比照相机拍照好看。手机照相功能具备美颜、滤镜、AI调色功能等等,即便不懂得照相技巧的人,随便拍拍也会很好看。
“用专业器材拍出来,赤裸裸的真相反而让大家比较难接受。因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这也是专业型和消费型的区别,前者更追求还原和真实。

高清镜头下,如何化出完美妆容?
除了导演、摄像师、灯光师,被新科技影响的剧组工种还包括化妆师。
从事化妆师长达15年的洪慧珊,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影视剧、MV拍摄工作。
她坦承,从前化妆的步骤较少,但随着镜头越来越高清和科技的变化,化妆的步骤和产品亦逐渐增多。
以底妆为例,以前只要粉底液和遮瑕膏就能打天下,现在还有妆前乳(make up base)、素颜霜、不同的粉底、各种款式的遮瑕膏等等。
由于化妆的步骤和细节增加了,相比起过往的浓厚显老,如今的妆容会比较轻薄精致,持妆也更长久。
“然后是眼睫毛,以前只要用一整片的假睫毛就可以了,现在要一根一根贴,会需要更多的时间。”
“一来是使用者会更舒服,二来比较自然,尤其是在高清的镜头下。这也是很大的区别。”
不过,新科技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增加她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时长,有时候还能减轻她的负担。

“现在后制开始有美颜这些功能。虽然很多工作小细节增加了,但一些我们无法做到的东西,美颜可以帮上忙。”
比如,演员的皮肤状态欠佳,脸上有凹凸不平的坑洞、皱纹,化妆师纵有神之手亦难以完美地遮盖,需要靠灯光、后制的美颜来处理。
“很多剧组是不会事先告诉我们后制会不会用美颜,除非是很熟悉的剧组人员才会跟我们透露。”
另外,绿幕的使用也减轻了她们的工作量。
“(绿幕拍摄)艺人不会那么容易流汗。(外景)烈日暴晒他们流很多汗,除非是要表现他们流汗的状态,如果只是寻常走路的镜头,我们要不断帮他们擦汗、补妆,要准备的物品就更多。”
相关报道:
【科技助力电影造梦/01:发展变革篇】当影视遇上科技…… 电影梦工厂百年革命
【科技助力电影造梦/03:体验意义篇】当影像遇上超高清…… 观众能否身临其境体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前些日子,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个日历,是那种把两天的日期印刷成一页的款式。其实,它和那种日撕的黄历没两样,一样是硬纸皮底下装订着厚厚一叠纸,每页印有大大字母的日期,还清楚标注着月份、星期、吉凶宜忌等,不同之处只是把单日合成双日来印刷而已。这个日历目测长度超过50公分,宽30公分左右,设计非常精美,真要把它挂在墙上,还真让人不忍心每隔两天就得向她丰腴的下半身下手,让她在年末时就瘦下身来,最后只剩一张干瘪的硬纸板。可是,如果收着不用,到了年末,它终究只会被我拿去回收而已。
吃饭时被美人注视
朋友送来的这个日历,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看到这种日撕的日历了。自从大学时搬离家里,我就没有再用过这种日历,在那些属于自己的大空间小空间里,我顶多会挂个月历或在办公桌上放个桌历而已。近些年,我甚至连月历、桌历都不用了,因为只要我轻触手机屏幕,全年日期、宜忌、天气,便能一目了然。而且,很多手机里的“日历”还能充当行事历,功能完全碾压传统的纸本日历。你说,当我们习惯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每天走近日历撕下一天过掉的日子?
这些纸本日历会不会彻底消失,我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小时候,每到年末,家里就会拿到很多的黄历或月历。它们大多是熟悉的杂货铺、药行、当铺、摩托维修店或金铺送的“年终好礼”,这份好礼像是在提醒你,明年要努力过好日子,别忘了继续光顾。我真的不晓得现在的杂货铺还有没有送给大家那些硬纸皮印刷着当红女明星的日历。
那时候,日历封面印着的来来去去就是张曼玉、关之琳、张敏、杨采妮、锺丽缇等美女。要是这些美女都被挂在家里的不同角落,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就可以看到朱茵对着你嫣然一笑,吃饭时被李嘉欣温柔注视,看电视时有刘嘉玲伴着。这些大美女、大明星就这样在你家做客一年,怎么说还是不赖。只是你家的那几位客人,其实还住在千千万万户人家里,你班上的同学,可能超过一半,家里住着和你家姿势笑容一模一样的关之琳。不知道现在要是还有这种日历,印的又会是哪些美女呢?真的还蛮好奇的。
很多人家里挂这种日历,都是一早醒来后才把“昨日”撕掉,这倒是一种很好的告别仪式,不管昨日过得怎样,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撕下来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就让我们温柔地放在记忆里;至于那些不堪回首的“昨日”,就得狠狠撕下,让它成为一页废纸,丢了吧!然而,我家倒和别人不同,父亲性子急,做什么事都要快、要早,每到傍晚,他就急着把当天的日期撕掉,我说这一天的日子都还没过完,怎么就赶着迎接次日的到来,有时候晚上在客厅写功课,还会因为父亲提前撕日历而误写了日期。如今想来,倒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看着朋友送来的这本日历,我还真的不知要如何处置,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或许把它送给有需要的同事,那也算没辜负朋友的一番心意。如我真把它挂在自家墙上,那我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以我这记性,只怕会让日子停滞不前,我怎么可能会记得每两天就去把日历给撕下呢。
撕下一页日历的轻微声响,如今已被手机屏幕的无声滑动取代。但那种告别昨日、迎接新一天的仪式感,是无法被取代的。时代的推移让我们可以更快速掌握一些东西,却也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我们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高效,敞开双手拥抱科技的进步,但又时常缅怀那些陈旧事物陪伴过的匆匆岁月。人啊,不都是这个样子的吗?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