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就沉迷杂志,无法自拔。别人正专心看老师破解数学天机,我却在翻阅乔装成数学课本的《读者文摘》。大学时变本加厉,与几位一样“玩物丧志”的朋友一起搞团刊,虽惨淡收场,但到底是初生之犊才会有的热血大无畏。现在的我只是寻常社畜,不是烦车贷保险,就是烦宽频话费,哪还有心血造梦。只能偷闲看看《小日子》,感叹什么时候也能有一本属于本土,记录一方水土的刊物。
ADVERTISEMENT
小小的刊物淳朴轻盈,方便携带翻阅。我很喜欢封面的照片——有点沧桑的手掌坚定地握着一块看起来满是香火醇厚的“亣亣书册”小匾额,一种独特的接地气;不用装订,如报纸一样折合成八小面,再叠成四层,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简便的追求。
第一册包含序共8篇文章。其中有本地二手书店业者和小镇社区图书馆的创始故事。
马来西亚常被调侃为文化沙漠,却不知背后依然有相信文字光芒的一群有心人,出钱出力开垦土地,默默施肥灌溉。看不见前路极恐怖,也极考验信念与毅力。为此,我非常佩服“彼岸社区图书馆”馆主的坚持,为孩童的童年增添了阅读独有的明艳色彩;更感念“亣亣书册”负责人的果敢,在文化行业式微的年代,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那道光。这一点赤子之心,正正就是当今看似丰富多元的社会里,最匮乏的纯粹。
令人惊喜的是高雄复兴书店和等闲书店的客串。一直都很喜欢台湾浓厚的人文气息,可惜近年无法出国,能在本土刊物里读到当地书店业者的经验分享,竟成意外收获。
专属本地无名写作人的浪漫
按照创办人说法,第二册都是纯文艺版面。
封面是本地蜡染(batik)创作者的十年风雨,封底则是峇株文艺协会主席对于梦想的诠释和展望。内容收录了7首诗、一首合创诗和两篇散文。我对现代诗的了解不深,但觉得每一首都生动有趣,更开心能够和平日在脸书创作群里偶有交流的文友一起分享作品。我想这也是亣亣的一番心思,给一班热爱阅读写作的朋友预备多一块园地,间接鼓励了有心写作,却无发表平台的朋友。这是专属本地无名写作人的浪漫与温暖。就像刊物编辑菓菓在内页的留言:只有好友的热情与对文字的热爱。
最喜欢合创诗〈暗夜里逐光〉。据说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群组里随意唱和的一首无题诗,虽不是专业诗人,但贵在情真意切。当中有人向往前方的光、有人成为别人的光、有人在黑夜中摸索、有人希冀、有人叹息……现代人的仿徨、无奈与矛盾,尽数封存在文字里,再编织成诗……都是人生道路的孤独行者。
我虽不是峇株巴辖人,但南马是我生理上的故乡,这份刊物对我来说有种无法言喻的厚重意义,亦有一股陌生但熟悉的安全感。我想不论我身在何处,总有一部分的我,随文字永远为那块土地跳动、牵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