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宗教,學術界有“制度化宗教”與“非制度化宗教”的論述。前者指的是一個宗教具備明確的創教者、經典、教義、宗教儀式等等,佛教、天主教、伊斯蘭等都被歸類為制度化宗教。所謂非制度化宗教,就是不具備前者的特性,即沒有明確的創教者、經典等,一般民間信仰(例如觀音信仰、拿督公信仰)屬於這個範疇。而印度教(Hinduism)的特性介於兩者之間。
作為宗教,印度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創始人。印度教信仰是一系列神話與哲學觀念的集合體;印度教被稱為是以吠陀經典(Vedas)為基礎的宗教,但是經典的作者不詳。
ADVERTISEMENT
關於天地創造、宇宙的起源,印度教中提到“生主”(Prajapati)和“原人”(Purusha)的概念,認為“原人”是宇宙的基礎,有時又把兩者合二為一。《梨俱吠陀》(Rig Veda)第10卷第90曲提到:
原人之神,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又具千足;
包攝大地,上下四維;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諸一切,既屬過去,亦為未來;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犧牲,昇華物外。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原人”具有千手、千足、千目,身體遍佈地之四隅,十指超越地之極限,換言之,“原人”巨大無比,塞滿天地。
《梨俱吠陀》(Rig Veda)第10卷第90曲第12頌也提到從“原人”發展出種姓制度:
原人之口,生婆羅門;
彼之雙臂,長剎帝利;
彼之雙腿,產生吠舍;
彼之雙足,出首陀羅。

天地是誰創造?
印度神話中提到世界的雛形是梵天(Brahma)所創造,稱為“生金”或“金胎”(Hiranyagarbha),又稱為“金蛋”。梵天的意念從金胎破殼而出,這金胎一分為二,產生天(Svarga Loka)與地(Prithvi Mata),接著出現水、火、土、氣、空等構成宇宙的五大元素,成為天與地之間的空間,形成天、地、空三界。
《梨俱吠陀》提到生主(Prajapati)是從金胎誕生。誰是生主?《百道梵書》指生主即一切天神、阿修羅、人、獸的創造者。生主眾多,並非單獨一人,例如太陽神、毗溼奴、閻摩、伐樓那、樓陀羅、工巧神、巧妙天等,在不同的經典中都被稱為生主。
通過為無形、中性的梵天附加個性特徵,就發展出人格化的絕對神,即“大自在天”(Isvara),意即主人、創造者、宇宙之王。之後,人們認為是梵天創造了三界和萬物,於是乎世界形成,生生不息;宇宙萬物都會生滅,唯獨梵天是永恆的。
大自在天體現3個方面的特徵:創造、維持、毀滅。根據《往世書》(Puranas),這三個方面的特徵分別被賦予創造者梵天(Brahma)、持世與維護者毗溼奴(Vishnu)、毀滅者樓陀羅(Kalarudra,即溼婆);三者合一,稱為三相神(Trimurti),控制自然循環。這三者的特徵也包含:
憂(Rajas)是創造的源動力;
喜(Sattva)是維持世界的同情心;
暗(Tamas)是吞噬一切的火。

神話裡的時間劃分
就時間的劃分,印度神話有一套體系,其中,眾神中最長壽的梵天可活100梵年。梵年中的每一天相當於一劫(kalpa),即世界從創造到毀滅的整個過程。每一劫包含1000個大輪迴(Mahayuga),每個輪迴又分為四個時代(Yuga),永遠週而復始。梵年的一天,相等於世間43億2千萬年。
毗溼奴的10個化身是印度神話中重要的一環,而這10大化身先後分佈在宇宙的四個時代之中,即:(1)滿分時代、(2)三分時代、(3)二分時代,以及卡利時代。
4個時代概述如下:
(1)滿分時代(Krta,亦稱為Satya Yuga):
最初也是最圓滿的時代,是工作和娛樂的時代。人們自然地具有道德品性,與宇宙和諧共處。滿分時代持續4000梵年,即1,440,000人年,是古代神話中的黃金時代。
(2)三分時代(Treta / Treta Yuga):
黃昏與黎明時期,情況惡化,自然秩序失去了意義,美德減少,人們不再自動履行義務。萬物和諧只剩下四分之三,三分時代持續3000梵年。
(3)二分時代(Dvapara / Dvapara Yuga):
純粹的信仰繼續衰落,美德和虔誠只剩下最初的一半。人們對自己的義務、公正的理念都感到疑惑。二分時代持續2000梵年。
(4)黑暗時代/卡利時代(Kalpa / Kali Yuga):
世界的道德每況愈下,無神論與邪惡甚囂塵上,人們被情慾所迷惑,彼此消耗生命的能量。權力與佔有是道德的唯一來源,情慾是男女之間唯一的紐帶。卡利時代持續1000梵年。
印度教的時間或年代概念相對含糊。歷代的經典通過各種神話,闡述宇宙的變化、眾神與眾魔的離合交戰,詮釋正義與邪惡的分野,非常精彩。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關於印度教殯葬文化的內涵與儀式,《金翅鳥往世書》(Garuda Purana)、《塞建陀往世書》(Skanda Purana)等經典都有相關的論述和規範,本文簡述幾個要點。
葬禮中的家屬祭祀
往生者的兒子、孫子、曾孫,兄弟的孩子都可以參與祭祀儀式。丈夫可以為往生的妻子祭祀,父親可以為未婚的孩子祭祀。倘若已婚的往生者沒有孩子,或未婚的往生者,其父親更早過世,則其親屬可以替代進行祭祀儀式,例如:兄弟的孩子(若往生者是男性),兄弟的兒女(若往生者是女性)。遇到經期的女兒或女性親友,不得參與祭祀儀式。年齡在5歲以下的孩子無需到墓園或火化場。
靈車
在靈車離開住家之前,若往生者是男性,則女性親友,包括太太、孩子和孫子,以逆時針方向繞靈車三圈;往生者的遺孀必須以紗麗布(sari)遮臉。靈車行進途中,一路上灑芝麻和米粒,作為向途中的精靈借路。
靈車必須以椰葉或芒果葉等裝飾。每一片椰葉只能切割成3段,造型類似向下的箭頭。若是辦喜事,椰葉切割的造型是向上的。
靈車到了墓園或火化場,棺木下車時,往生者的腳部方向先進入,表示往生者告別世間。若是墓園或火化場有供奉哈里詹德拉神(Lord Harichandra,即墓園守護神),在墓葬或火化儀式前,必須先祭拜此神。不論土葬或火化,由家屬決定;但是兩歲或以下過世者必須土葬。

葬禮用的小土甕(Kollik kudam)
這個小甕,土製,大口,以椰樹的莖製成繩索,綁成3條,方便提攜。小土甕的用途是帶火種到墓園或火化場,作為點燃火化遺體的柴堆;小土甕也可以盛水。

土葬儀式
進入墓園時,抬棺木者以逆時針方向繞墓穴3圈,將棺木安置在墓穴的左邊,往生者頭部面向南方,即死神閻摩(Yama)所在地。
成年人可以參與獻米儀式,即將米粒象徵式給往生者餵食三口,然後將米粒放在其胸前。往生者的男性親友可以輪流進行獻米儀式,然後洗手,再把手擦乾。主持葬禮儀式者最後獻米。此時可以解開原本綁著往生者拇指和腳趾的繩索。遺體必須轉向側面,以便右耳向上。
主持儀式者必須使用其左手的手背,將泥土推進墓穴,前後3次,其他出席者接著跟著這麼做。墓穴填滿泥土後,主持儀式者站在墳墓前方,左肩扛著小土甕,右手拿著檀香木,以逆時針的方向繞著墳墓走3圈,然後回到原點。
主持儀式者每經過一圈,出席喪禮者就用刀把小土甕刺破一個洞,讓水流出來,完成3圈及刺破3次之後,主持儀式者必須跪在墳墓的前端,臉朝向南方,然後將右手拿著的檀香木放在往生者頭部的位置。
儀式完成後,主持儀式者的近親就用一塊布遮著主持儀式者,並帶離現場。主持儀式者不得回頭看墳墓,此人在進入家門之前,必須先沐浴。
在火化場的告別儀式
到達火化場時,往生者的腳步方向先進入,抬棺木者以逆時針方向,繞火葬柴堆3圈,將棺木安置在木堆之上,往生者頭部面向南方,此時將棺木的蓋移開。若是採用現代電爐或煤氣爐火化,就沒有繞柴堆3圈的儀式。
主持點燃柴堆儀式者,左肩扛著一甕水,右手拿著一支火把,以逆時針方向繞棺木3圈。每經過一圈,出席喪禮者就用刀把土甕刺破一個洞,讓水流出來,如此進行3次。以刀刺破土甕,代表割捨,往生者的靈魂不會跟著回家。
往生者的兒子或近親負責點燃火葬的柴堆。當柴堆點燃後,點火者的近親就用一塊布遮著點火者並帶離現場;點火者不得回頭觀看燃燒的柴堆。

火化後撿骨
火化後撿骨時,必須以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的將撿起的骨放進土甕中。所撿的骨必須包含9個部分,即頭部、雙肩、雙膝蓋、雙腳踝、雙腳,象徵完整的一個人。
裝骨的土甕之口用黃色的布包著,然後帶到河邊和海邊,拿開包紮土甕口的布,然後點燃油燈、誦經。原本主持儀式者把土甕放在左肩,走向水中;當水位達到一定深度(通常到肩膀),拿土甕者必須沉入水中,讓土甕漂流,本身走上岸,更衣後回家,不得回頭觀望。
葬禮結束後返回家裡,門前要事先準備一桶水,水中加上印度紫丁香的葉子,另外再準備一條鐵支(ulakkai)橫擺在家門前。家屬進門前必須洗手、洗腳、洗臉、洗口,然後跨過鐵支;親友也遵照類似做法。根據印度教的說法,鐵支能夠阻擋從墓園或火化場尾隨的精靈。
延伸閱讀: 陳亞才/淺談印度教殯葬文化 陳亞才/屠妖節與正邪意識 陳亞才/來自印度原鄉的地方守護神 陳亞才/認識印度教經典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