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陪同两位学生前往槟岛千二层清观寺参拜。抵达庙前,庙祝心姨刚好在左侧空埕为两只饲养多年的狗狗准备午餐,叠在堆满鸡颈肉块上的一只鸡头特别引人注目,给人联想起六七十年代老辈人常提到庙里发誓斩鸡头的陈年趣事。
多年前访问过一位近80岁的神料店业者梁叔,根据口述:五六十年代,民间遇上私人纠纷不想上法庭打官司解决、被人诬赖又无以告诉清白,即以民间的处理方式,前往庙宇发誓斩鸡头以澄清天下。由于庙里发誓斩的尽是白鸡,因此“斩鸡头”又称“斩白鸡”。
ADVERTISEMENT
竖立在槟岛七条路,具百年历史的城隍庙,槟城老辈人视之为明镜高悬,还民间百姓清白的“法庭”。庙里奉祀的城隍爷,民间尊为阴府大法官,奖善罚恶,公正不阿的司法神。一些有冤事不能解决或被诬赖的人,在无处申诉下会前往城隍庙斩白鸡发誓,请求城隍爷主持公道。
斩鸡头仪式除了有寓意清白的白色大公鸡、新的菜刀、砧板,还要准备黄纸以书写姓名、性别、籍贯、出生日期、地址以及事因等。有些唯恐旁人不信其所言,不惜以“不得好死”、“遭遇横祸”甚至牵涉到后代子孙的“绝子绝孙”等毒誓,以黄纸黑字在城隍爷面前发誓来证明清白。
一位何姓朋友的伯伯有过现场看人斩鸡头的经历。当年看到双方各自3支香在手跪在神桌前,由一位道士主持仪式,向神明禀告双方因面对“悬而未决”的冤情或事因,请求神明主持公道,随后由双方各自向神明道出冤情、发誓。在道士见证下,手起刀落,斩下鸡头,并将鸡血洒在黄纸上,最后将黄纸焚化,斩鸡头的仪式才宣告结束。
也有一些要斩鸡头的,双方在庙各执一词,互相对骂,但又害怕在神明前发誓斩鸡头可能殃及子孙后代的严重后果,最后斩不成鸡头的也时有所闻。
另有一些互相对骂的政治人物,为了证明自己所说属实,挑战对方斩鸡头,最后在约定的日子,自己不敢赴约,让闻风而至要看热闹的人失望而归。
孩子也玩斩鸡头
现今社会,极少听到有人在庙上演发誓斩鸡头,若有的话 ,想必会被旁人录摄上载Tik Tok转发观看。
六七十年代,甘榜孩子对“斩鸡头”绝不陌生,而且“Tik Tok”与此同时盛行于孩子的童玩世界。
孩子无需到庙,只要有宽阔的空地,一长一短的木棍就可随时斩鸡头“发势”。
大约8吋长的短木棍斜势放在预先挖好的小坑,以长木棍挑起短棍腾空,趁跌落地面前,用力击打短棍飞得越远越好,以免让站在不远处的对手接到短棍,否则的话,出击的人将因为短棍落在对方手中而被判“死亡”。
“斩鸡头”挑起短棍及凌空打击短棍时发出的“Tik”、“Tok”声响,被孩子顺势取音“Tik Tok”作为斩鸡头的别称。
中学时期,被老师挑中参与垒球校队选拔赛,源于美国的垒球玩法与斩鸡头相似,用木棍打出去的球被对手抓到的话,必须换对方击球取分。
两者相比,斩鸡头比打垒球还要来得高风险,随时会让玩的人遭受短棍击伤。为了玩乐,不少孩子不理父母反对,冒着受伤的风险,私底下悄悄和玩伴“Tik Tok”、“Tik Tok”的大斩鸡头,不知道自己的快乐建立在父母的担忧上,而大人斩鸡头,是否也把自己的清白建立在鸡的无辜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